从子养电、世午电到卯巧电 进入1948年,时值解放战争第三个年头,自7月分兵以来也将近半年。半年来的作战实践和思考,粟裕认为发展战略进攻不打歼灭战不行,不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更不行,我军应该在作战、建军等方面采取措施,改变在数量上和技术上敌强我弱的现状。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刘邓,报告了自己的想法: 1、敌虽全面防御,但尚有兵力作攻势防御之机动,外线敌人“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对付我军,而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不便集中强大兵团于一个地区作战”,我应集中兵力,建议刘邓、陈谢和陈粟三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 2、“部队之攻坚技术(坑道爆破)和增强攻坚炮火,实为急需”; 3、我军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已取得优势,还要取得数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 4、“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打破本位主义。(全文见《粟裕文选》第二卷第432-434页) 这就是著名的“子养电”(以地支代月,1月为“子”;以韵目代日,22日为“养”),粟裕依托根据地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思想跃然纸上,明显不同于毛泽东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和打中小规模歼灭战的思想。 秦叔瑾老说,电报原文的日期是“亥(12月)灰(10日)”,说明粟裕在电报发出前的40多天前就已经写好,压了多天,又作仔细考量后,才慎重发出。此电草拟前,粟裕已经看到毛泽东12月9日给粟裕和刘邓的指示:“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如敌集中强有力兵团向你们攻击,仍宜避开,别求机动。”(《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167页)但是粟裕仍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粟裕是一个战区的指挥员,又是下级,担心干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粟裕在电文最后称“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这是我们看到的三个使用“斗胆直陈”措辞的电报之一,其他两个,一个是1946年8月5日苏中战役中的“微午电”,另一个是后来的“卯巧电”。 此时中央军委已经决定华野执行渡江南进战略任务。 说到渡江南进,最早的说法见诸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给刘邓、陈粟谭、华东局的电报,“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地休整数日,迅速歼击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内(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广东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并请考虑组织东南分局,子恢、鼎丞、曾山前往主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076页) 陈粟于9月17日电告毛泽东叶陶兵团的伤亡情况,要求整补。5天后,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复电“半年内,不拟派1、4纵去江南”。半年后的1947年10月15日,毛泽东指示陈粟:“6个月后(约在明年4月)你们需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11月20日,粟裕报告了部队进入豫皖苏,脱离后方,艰苦疲劳,影响战斗力,以及部队风闻渡江不安心的情况。毛泽东指示,明年8月前不过江,8月后过江。陈毅于1948年1月7日到达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一路上就有“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大的兵团渡江过长江”的说法。后来还有“稳渡长江遣粟郎”的诗句。(参见《陈毅传》400-402页) 收到子养电后,毛泽东仔细阅读,并逐句圈点,送周恩来、任弼时、陈毅传阅时还注明“再送毛”。周恩来阅后注明:“请陈考虑,粟所提各项问题,是否需再议一下?”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方针。(参见《粟裕传》667页) 1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统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并提出三个方案,要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接电后,认为中央的决策与自己的想法以及给中央的建议大相径庭。毛泽东的意图是要发展战略进攻,但是如何发展?显然还没有接受7月分兵和刘邓挺进大别山以来的经验教训,还是要将战争进一步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而粟裕是要依托根据地,在内线集中兵力打大规模的歼灭战,两者差距明显。 1月31日,粟裕复电,明确提出立即渡江时机尚不成熟,以华东野战军目前状况,最近即行出动渡江南进比较困难,叶陶两纵“每纵战斗减员及非战斗减员各万余人,至今元气未复”,“该三纵(指1、4、6纵)经一年半自卫战,伤亡较大”,连排级干部因伤亡易人者“少则5次,多则7次”。因此建议两个方案:一是即将叶、王、陶纵调到陇海路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到3月下旬出动;二是叶、王、陶纵仍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一二个战役,3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到5月中旬出动。电报重申子养电中的观点:“职对于中原战局认识,除已于1月22日电呈外,认为我军以原有之政治优势,于反攻中又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并非优势”,“在军事上,如能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提出“将目前在中原的三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指鄂豫皖、陕豫鄂、豫皖苏)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时期内打几个歼灭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对敌人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对于渡江路线,电报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于渡过,易于阻击蒋军兵舰,缺点是到闽浙赣远,一路去要减员一半。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偷渡,缺点是江面宽防御严,好处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的干部熟悉,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粟裕文选》第二卷441-444页)此电是为“世午电”(以韵目代日,31日为“世”;以地支代时,11-13时为“午”)。 2月1日,毛泽东收到粟裕的复电后,要预定当天离开杨家沟回华野的陈毅留下商议,结论是坚持原定决策,并于当晚亥时(21-23时)电复粟裕:“(一)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三纵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3月下旬出动。3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三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水上及两岸工作。(二)3、8、10、11等四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三)豫皖苏区党委及地方部队照原布置不变动,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丑月可至该区。11纵仍属榘唐野战军。陈(毅)日内动身东返。(四)请漱石、子恢帮助粟裕解决南进有关诸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184页)后来中央军委因情况变化,将渡江时间由原定的3月下旬,推迟到5月15日以后。(参见《粟裕传》670页) 2月2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南野战军和东南分局,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兼副政委,并兼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2月21日,华野野指和4纵部队渡黄河北上;23日,到达濮阳;3月12日,第1、6纵渡黄河北上;4月1日,陈毅返回华野野指驻地濮阳,饶漱石、康生等同行。 2日,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召开(又称1、4、6纵队高干会议,1兵团高干会议),会议一直到5月29日通过陈毅的《对第一兵团部队工作展开反军阀主义倾向的决议》,才结束。其中还包括陈粟应毛泽东之召,去城南庄。 4月16日,会议的间隙,粟裕向陈毅提出将第一兵团暂时留在中原歼敌比远出江南的战略机动更为有利的意见,陈毅鼓励其分别报告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央工委、中央军委。(《陈毅年谱》上册5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