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20|回复: 3

“白台山英雄团”创建成军历史沿革考

[复制链接]

23

主题

45

帖子

1176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176
发表于 2020-5-17 06: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马冰河 于 2020-5-27 07:57 编辑

“白台山英雄团”创建成军历史沿革考



   1948年10月10日—1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十二师三十六团(原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该团先后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三师三六九团、第四十一集团军一二三师三六九团)在锦州战役之塔山阻击战中,坚守白台山阵地六昼夜,被纵队授予“白台山英雄团”光荣称号。 2019年10月1日,在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的100面荣誉战旗方阵中,“白台山英雄团”的光荣旗帜赫然在列。
    为弘扬和继承革命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第154合成旅(由原第四十一集团军一二三师机关一部和“白台山英雄团”为基础组建)政治工作部首长希望笔者提供 “白台山英雄团”清晰准确的创建成军历史沿革,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收集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梳理胶东部队的发展脉络,将“白台山英雄团”创建成军历史沿革的考证内容整理成文,供部队及读者参考。
   “白台山英雄团”是抗战胜利之后,八路军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初到东北时新组建的一个团(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由于年代已久,历史文献记载不全,该团的历史起源不清晰。关于该团的来历,2005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笔者注:该版军史抗日战争部分至渡海前后的内容错漏甚多)记载如下:
   “以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部为基础, 1945年11月初于大东沟扩大编成5旅16团......原胶东警备3旅第3团(东海独立团)10月到东北后保持原建制,改番号为第5旅13团。”(第51页)
   “原3纵(欠13团)合编改为12旅,旅长江燮元、政治委员潘寿才、副旅长叶声;原3纵队所属10、15、16团依次改为该旅的34、35、36团......36团,团长卢仕胜(笔者注:卢仕盛)、政委王大伟。该团以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为基础,于1945年12月在庄河一带组成,称为3纵队5旅16团。”(第53页)
     笔者经过比对发现,2005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以下简称《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所记载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笔者注:即“白台山英雄团”创建成军时的部队番号,下同)创建成军基础为“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以及第四十一集团军前身部队(1946年1月,由东北人民自治军二纵和三纵合编的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创建成军内容,是照抄照搬原第四十一军司令部1956年10月编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以下简称《第四十一军战史》)第17、18页原文。其中有关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的内容(见黑体字)为:
    “三纵队司令员胡奇才、政治委员欧阳文,下属两个旅的机构,四个步兵团,共七千余人。原胶东五师十四团(其三营为六师十八团二营)十一月到东北,保持原建制改为四旅十团;以原胶东地方武装两个营(北海独立一团一个营和该团过海前由县级武装抽调编成的一个营)为基础,十月底扩大编成独立二支队,后改为四旅十五团;以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为基础,十一月初于大东沟扩编成五旅十六团;原胶东警卫三旅第三团(东海独立团)十月到东北后,保持原建制,改番号为三纵十三团。”
    1956年版《第四十一军战史》)记载的这些内容是否准确?2005年版《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的编写人员并没有调查核实,笔者对这些内容有以下质疑:   
    1、《第四十一军战史》记载“以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为基础,十一月初于大东沟扩编成五旅十六团”。即指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是以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为基础,在辽宁省安东县大东沟一带扩编的。“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究竟是胶东东海地方武装的哪一部分?
    2、关于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三团的前身部队,《第四十一军战史》记载为“原胶东警卫三旅第三团(东海独立团)十月到东北后,保持原建制,改番号为三纵十三团”;《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记载为“原胶东警备3旅第3团(东海独立团)10月到东北后保持原建制,改番号为第5旅13团”;原第四十一集团军一二三师(以下简称“第一二三师”)政治部2004年6月编印出版的师史(《塔山雄师》)第55页记载为“原胶东警备第4旅第3团(东海独立团)10月到到东北后保持原建制,改番号为第5旅13团。”
    关于三纵五旅十三团的前身,以上战史、军史、师史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见黑体字)。胶东部队渡海之前,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辖四个独立团,以上战史、军史、师史记载的这个“胶东警卫×旅第三团(东海独立团)”究竟是哪一个东海独立团呢?
    这个“胶东警卫×旅第三团(东海独立团)”与“以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为基础”新组建的五旅十六团(“白台山英雄团”前身)是否有关?
     3、《第四十一军战史》记载“以原胶东地方武装两个营(北海独立一团一个营和该团过海前由县级武装抽调编成的一个营)为基础,十月底扩大编成独立二支队,后改为四旅十五团。”此处“原胶东地方武装两个营(北海独立一团一个营和该团过海前由县级武装抽调编成的一个营)”属于哪一支部队?该部到达东北后扩编的部队(三纵四旅十五团前身)番号是“独立二支队”,还是“一支队”?
    以上这些存疑内容,均与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创建成军的历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笔者将抽丝剥茧、去伪存真,逐一考证、辨析。
    一、“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的考证与辨析
    抗战时期,八路军山东军区将所属二级军区的军分区所辖独立团和各县的区中队、县大队(升级后为独立营)统称为地方武装,以区别于主力部队,其中独立团称为地方武装基干团。
    1945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展开对日伪军大反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部队先后扩编为四个独立团(东海独立一团、东海独立二团、东海独立三团、东海独立四团)。胶东东海区的地方武装,还包括牟平、海阳、牟海(乳山)、崑嵛、荣成、文登县和威海卫的区中队、县大队、独立营。根据山东军区司令部1945年11月24日统计的《山东军区调赴东北部队统计表》(华东战史资料军事类第102卷第1号),山东军区调赴东北的部队都是以团为单位(包括地方武装基干团)出发的。   
    1945年9月22日—11月7日,胶东军区调赴东北的部队有10个团,其中2个是东海军分区的独立团,即东海独立一团、东海独立三团(1945年8月由荣成独立营、文登独立营、威海独立营合编组建。因五师十三团留在胶东,故该团顶替十三团去东北),《第四十一军战史》和《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所记载的“胶东东海地方武装—部”和“东海独立团”,究竟是哪一个东海独立团呢?
    1、东海独立一团(即原东海独立团,该团先后编为东海独立一团、山东军区五师十五团、东北人民自卫军吴克华纵队直属二支队、二纵一旅二团、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旅二十九团、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一师三六二团、第四十一集团军一二一师三六二团)渡海登陆辽东后,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1945年10月31日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下同)吴克华纵队直属二支队(不久改为二纵一旅二团)。   
    2、东海独立三团(团长刘剑秋,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张富华,参谋处长江海)1945年8月成立之初番号为“威海卫警备团”,不久改为东海独立三团。1945年10月该团在辽宁省庄河登陆,先后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纵队(10月31日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纵队)二支队、五旅十三团(1946年1月之后,先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一旅三十二团、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三六五团)。
    3、《第四十一军战史》第18页、《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第51页、第一二三师师史《塔山雄师》第55页分别记载“原胶东警卫3旅第3团(东海独立团)”和“原胶东警备3旅第3团(东海独立团)”、“原胶东警备4旅第3团(东海独立团)”。而胶东军区序列并没有“胶东警卫三旅”或“胶东警备三旅”、“胶东警备4旅”。
    1945年9月21日成立的山东军区警备四旅(旅长刘涌,政委仲曦东),辖三个团:第七团(由东海独立二团改编)、第八团(由东海独立四团改编)、第九团(1945年11月27日,由新组建的东海独立五团改编),1946年6月该旅改编为第山东军区六师,即华野九纵二十六师、第二十七军八0师的前身。(见1999年8月版《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第93、109页)
    1946年9月3日成立的山东军区警备三旅(旅长孙端夫,政委刘中华,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该旅于1947年2月改编为华野九纵第二十七师,即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武警第八十一师的前身部队(见1999年8月版《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第113页 、125页)。
    因此可以确定1945年10月调赴东北的东海独立三团与1945年9月21日成立的山东军区警备四旅、1946年9月3日成立的山东军区警备三旅不存在隶属关系。
    4、拨云见日,直接历史证据意外出现,解开了扑朔迷离七十多年的历史谜团。   
    笔者在拜读老红军,原东海独立三团政委,三纵五旅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四纵十一师(笔者注:1946年7月,四纵所辖旅的番号改为师,下同)政治部主任张富华于1949年3月完成,经华东军区荣军总校(张富华时任该校副政委)党委审查通过的《三查自传》原稿中,意外找到了该团历史来源的记载(见图二、图三)。

       以下摘录张富华同志《三查自传》有关文字(原稿中个别错漏字笔者作了订正):
    一九四五年九月,调东海独立三团任政委,并率领该团过海北上,到了庄河、大孤山、皮口、城子疃一线。不久部队扩大了一倍半,因此部队随即扩编,以该团改为二支队,又以二支队升改为辽南纵队五旅,下辖两个大团及一个旅直,我升任该旅政治部主任并代理政委。这时纵队司令胡奇才,副司令郑道济,政委欧阳文,我旅旅长侯世奎,副旅长周辉,独立三团团长刘剑秋。
   
一九四六年一月间,和二纵合编为四纵,我任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直到是年秋末。这时纵队司令吴克华,副司令胡奇才,政委彭嘉庆,十一师师长李福泽,政委李丙令,副主任倪韶九,参谋处长杜彪......
    ......日本投降后,率东海独立三团去东北,在辽宁庄河、城子疃、皮口、大孤山一带担任海防。一面扩军,一面开辟该地工作,不到二三个月,部队扩大了一倍半以上。调出八九百人,又组织五旅旅部,机关人员全是该团的人员,又扩编为一个大团(为十二师三十六团),内有一部分为北海独立团扩来还调了大批干部去地方担任区队长、政指等职,使地方上以后能坚持了艰苦的斗争(大孤山是由北海独立团派干部的,但他们派的少,以后坚持就困难)。该处的工作开展,首先是我们帮助枪决了庄河县长与监狱长,开了群众公审大会,从此才发动了群众,开展了工作。当然这些部分的成就,是和刘剑秋与后来的侯世奎......等同志共同做的,不过我也起了一定作用......
     由以上黑体字的内容可以确定:《第四十一军战史》和《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所记载“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部”,即是渡海到达辽东扩兵后的原东海独立三团一部。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此时番号应是三纵五旅十六团,即“白台山英雄团”前身),是由原东海独立三团(此时番号已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三团)一部为基础扩编组建的。(笔者注:原东海独立三团在庄河扩大了许多兵员,根据辽沈战役纪念馆存档的东北民主联军四纵编制的《合编时三纵队实力统计表》,直至1946年1月二纵与三纵合编为四纵时,该团仍有2069人)
    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我军数量的迅速扩大(包括补充了大量起义、投诚、被俘人员),干部队伍的阶级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为保证我军干部队伍政治可靠,全军开展了三查三整运动(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各级党组织对所有干部的历史进行审查,每个干部都必须将参加革命前后的家庭和个人情况、详细履历如实写成自传,上交组织审查。张富华同志(因患肺气肿和肺结核,1946年10月被送去大连的苏联红军医院治疗,鉴于身体状况不适合东北气候, 1947年5月被安排回胶东工作)的《三查自传》完成于1949年3月,与三纵五旅十六团组建的时间仅间隔三年多一点。且张富华同志时任三纵五旅代政委、政治部主任,是五旅的主要首长之一,也是创建该团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故张富华同志(1929年参加革命,经历中央红军长征的红军干部)经华东军区荣军总校党委1949年3月1日审查通过(见下图)的《三查自传》有关内容可靠、可信。
      二、“内有一部分为北海独立团扩来”的考证与辨析   
    张富华同志在《三查自传》中还记载,组建“十二师三十六团”(此时番号应为三纵五旅十六团)时,“内有一部分为北海独立团扩来”。     
    笔者曾于2008年在广州采访原东海独立三团参谋处长江海,他在塔山阻击战时任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即“白台山英雄团”)团长。据老团长江海说:三十六团是在东北组建的,其中还有不少是北海区蓬莱那边的人。如此,组建五旅十六团时的兵员成分除了来自原东海独立三团(五旅十三团),应该还有原北海独立团的一部分。因而在以后的历史资料收集中,凡可能与该团创建历史有关的内容,笔者均予以特别注意。
    1945年8月,北海军分区在北海独立团(团长王奎先,参谋处长鞠文仪)的基础上,扩编为两个独立团,即北海独立一团(团长王奎先,政委李道之,参谋长茹夫一,政治处主任王大伟。以北海独立团一营编为一营,抽调蓬莱独立营一、二连和黄县独立营二连编为二营,以北招独立营编为三营)、北海独立二团(副团长鞠文仪,政委刘耀宗,参谋长赵凤梧。以原北海独立团二营编为一营,以西栖独立营一、三连及特务连编为二营,以原北海独立团三营编为三营。渡海时,一营留在胶东,以招北独立营二连、黄县独立营三连、蓬莱独立营三连编成一个营顶替一营去东北)。(《胶东子弟兵》上册,黄河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16页;2017年5月第二次印刷,第17页)
    1945年秋,胶东军区调赴东北10个团,其中有2个北海军分区的独立团,即北海独立一团、北海独立二团。组建三纵五旅十六团时扩来的北海独立团一部分,究竟来自哪一个北海独立团呢?
     1、北海独立一团进军东北后的历史沿革。
    王奎先同志的回忆文章《陈云同志给我特急任务》(《胶东子弟兵》下册,黄河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89页;2017年5月第二次印刷,第83页),以及《张万年传》上册(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大东沟歼顽敌”一节(第55页—59页)给笔者提供了以下线索。
    根据王奎先在《陈云同志给我特急任务》中的回忆,他率北海独立一团渡海在兴城登陆后,在安东(今丹东,下同)一带扩编为吴克华纵队三支队(司令员王奎先,政委吕其恩,副政委李道之。一营扩编为七团;二营计划扩编为八团,但没有完成;三营计划扩编为九团,未实施就由团参谋长茹夫一同志带去通化了,后编入通化支队,即杨靖宇支队)。1945年10月31日,东满临时指挥部参谋处长吴瑞林指挥原山东军区六师十八团一部(即原西海独立二团,欠二、三营,团长王子衡)、吴克华纵队(随后改为二纵)三支队一部、辽南纵队(随后改为三纵,司令员胡奇才11月8日到职,此前由政委欧阳文负责)一支队(原北海独立二团,支队长叶声,副支队长鞠文仪)一部,在安东市附近三股流山区围剿日军残余部队,俘日军中将军官以下780余人。1945年11月5日经苏军同意,我军接管安东市区(三支队司令员王奎先、政委吕其恩任安东市卫戍司令、政委,王子衡、岳邦治任安东市公安局局长、副局长)。
    仅仅五天之后的11月10日晚,王奎先突然接到萧华指示,即与三支队副政委李道之率三支队机关和七团(笔者注:由原北海独立一团一营扩编)连夜从安东市乘火车出发。13日到达沈阳后,王奎先立即面见东北局陈云同志并接受了抢占哈尔滨的紧急任务(为防止国民党军伞降部队抢占哈尔滨,该部是我军第一支到达北满的部队),当天晚上三支队机关和七团(共一千五六百人)爬上运煤的火车连夜出发去哈尔滨(笔者注:受当时交通和通讯条件限制,加之时间紧迫,三支队未及带走留在安东一带的二营。二营长姓彭,在三股流战斗中负伤)。虽然临行之前,萧华曾向王奎先承诺“随后我叫老二营也去,你不用向吴克华汇报了,我会告诉纵队。任务十万火急!你马上出发,越快越好!”而实际上,这个二营后来并没有去北满归建三支队。王奎先部去哈尔滨之后,先后编入松江军区、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北满独立四师、十二纵三十五师、第四十九军一四六师、海南军区。(见《从松花江畔到天涯海角》河南商丘出版办公室,1997年12月出版,第20页;《胶东子弟兵》下册,黄河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89页—93页,第二次印刷85页—88页)
     2、北海独立二团进军东北后的历史沿革。
    原北海独立二团到达东北后,扩编为辽南纵队一支队(支队长叶声,副支队长鞠文仪)。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纵队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司令员胡奇才,政委欧阳文,辖四旅、五旅),一支队改编为四旅十五团(团长鞠文仪)。1946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四纵成立(由二纵、三纵合编),原三纵四旅十五团改编为十二旅三十五团。
    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二纵(原吴克华纵队)、三纵(原辽南纵队)正式成立。三纵(司令员胡奇才,政委欧阳文)辖四旅、五旅,共四个团:
    四旅辖:第十团(山东军区五师十四团,即原胶东军区十六团。1946年1月改编为四纵十二旅三十四团,即“塔山英雄团”)、第十五团(原北海独立二团,1946年1月改编为四纵十二旅三十五团。1946年底,该团在第一次临江保卫战遭受严重损失,人员所剩无几,遂被撤销番号,见《第四十一军战史》第58—61页)。
    五旅辖:第十三团(原东海独立三团,1946年1月改编为四纵十一旅三十二团)、第十六团(以原东海独立三团一部、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为基础扩编组建,1946年1月改编为四纵十二旅三十六团,即“白台山英雄团”)。
   《张万年传》上册第55页原文:“......10月28日,萧华命令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参谋处长吴瑞林和原北海独立团团长、现任东满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兼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王奎先,率领第三支队的两个团及独立第二支队(原北海独立团),对三股流之敌实行围剿。”《张万年传》作者将原北海独立二团此时的番号写为“独立第二支队”的依据,还是来自《第四十一军战史》第18页和《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第51页的记载“......以原胶东地方武装两个营(北海独立一团一个营和该团过海前由县级武装抽调编成的一个营)为基础,十月底扩大编成独立二支队,后改为四旅十五团......”
   《张万年传》关于王奎先“兼独立二支队司令员”以及“独立第二支队(原北海独立团)”的记载,与王奎先本人回忆的记载不一致,也与叶声同志《干部履历表》和鞠文仪夫人蔡志奇写的文章(《忆鞠文仪》)记载不一致,且未将北海独立一团、北海独立二团加以区别,而统称为“北海独立团”。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张万年传》作者引用《第四十一军战史》和《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的错误记载而造成的笔误。
    吴克华纵队(笔者注:1945年10月31日改为二纵,下同)三支队是在北海独立一团的基础上扩编的,扩编的过程在王奎先同志的回忆文章《陈云同志给我特急任务》中已经非常清晰。张万年当时所在部队是原北海独立二团三营(营长全兆瑞),此时原北海独立二团的番号并非是“独立二支队”,而是辽南纵队一支队,支队长叶声,(后任三纵四旅副旅长、四纵十二旅副旅长,见图四),副支队长鞠文仪(后任三纵四旅十五团团长、四纵十二旅三十五团团长,见图五)。
     叶声同志《干部履历表》的记载(见图四划红线文字)和鞠文仪同志任职记载(见图五划红线文字,《胶东子弟兵》下册,黄河出版社2010年出版,2017年第二次印刷,第214页)显示,两者记载的部队番号及职务互相印证并吻合。因此可以证明《第四十一军战史》第18页、《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第51页、《张万年传》第55页的记载有误,原北海独立二团此时的准确番号为辽南纵队第一支队。
   《张万年传》上册第59页原文:“大东沟之战后,北海独立团被改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三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笔者注:此处有误,应是第四旅第十五团)。全兆瑞升任新编的三纵五旅十六团参谋长,张万年调任他的警卫员”证明一支队(原北海独立二团)改编为三纵四旅十五团时,三营长全兆瑞调出该部,升任新组建的三纵五旅十六团(“白台山英雄团”前身)参谋长,他的警卫员是张万年。   
    但张万年并非此时才“调任”全兆瑞的警卫员,早在1944年底,黄县独立营(这一年秋天,张万年参军到了黄县独立营)升级为北海独立团三营,张万年就被三营长全兆瑞看中,选为他的通讯员。从此张万年一直跟随全兆瑞,直至1947年6月才离开,下到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二营五连三排任排长(《张万年传》上册第55页)。
    此时各部均在招兵买马扩军,干部班子也难配齐。三纵五旅机关成立时,只辖一个大团(十三团,即原东海独立三团),此时要新组建一个大团(十六团),是否可能从四旅十五团(原北海独立二团)抽调一部分兵员?《张万年传》仅提及警卫员张万年随全兆瑞到了新编的五旅十六团(“白台山英雄团”前身),并未提及有四旅十五团(原一支队)其他人员随全兆瑞编入五旅十六团。
    3、关于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即王奎先三支队二营)编入三纵五旅十六团的推论。
    自2008年起,笔者编写胶东军区赴东北10个团的历史沿革,其中各团的每一个营都可以在历史文献档案中查到去向,唯独北海独立一团二营最后的踪迹记载于王奎先的回忆(《陈云同志给我特急任务》):由于事发突然,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未随三支队去北满。
    王奎先率三支队机关和七团突然北上哈尔滨之后,滞留安东附近的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既没有北上归建王奎先部(王奎先北上途中还期盼“老二营”能够归建),也没有归建二纵(吴克华部),而被三纵五旅编入十六团呢?
    根据《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第49页)和原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司令员胡奇才回忆录《坎坷的路》(第303页)记载,此时二纵驻防辽东半岛北部的海城、营口、大石桥一线;三纵驻防辽东半岛南部的大孤山、大东沟、庄河、貔子窝一线。(大体位置见下图红线区域,此图引自《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图中标记的部队番号有误)
     受当时的通讯、交通条件限制,甚至三支队被萧华派去沈阳接受陈云紧急命令赶赴哈尔滨时,王奎先也无法与其上级首长取得联系(当然也无法与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联系),由于无法请示报告,只能“不辞而别”,从此脱离二纵序列(笔者注:由于王奎先三支队隶属吴克华纵队的时间非常短暂,因此《第四十一军战史》和《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没有三支队的记载)。而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与三支队机关已失去联系,该营与二纵就更加没有条件取得联系了。
    再者,王奎先率三支队乘火车离开沈阳、北上哈尔滨仅仅两天之后的 1945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依据与苏联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派出的熊式辉、蒋经国等大员已经达到长春与苏军接洽接受东北事宜,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已不可能通过铁路北上哈尔滨归建。
    此时原东海独立三团驻防庄河一带扩兵备战,三支队计划扩编为八团的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在安东一带(大东沟隶属安东县)扩兵,这两处驻地与《第四十一军战史》第18页、《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第51页记载:五旅十六团“1945年11月初于大东沟扩大编成”、“于1945年12月在庄河一带组成”的地点吻合(笔者至今不明白《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编写人员为什么将五旅十六团的组建,写为两个不同的时间、地点)。
    北海独立一团二营是渡海之前,抽调蓬莱独立营一、二连和黄县独立营二连组建的(见《胶东子弟兵》上册,黄河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第16页、第二次印刷第17页),该营人员籍贯以蓬莱为主(占三分之二),与老团长江海的回忆“其中还有不少是北海区蓬莱那边的人”也是吻合的。
    另一个重要的间接证据是,原北海独立一团政治处主任王大伟(1946年11月20日在宽甸牺牲)并未随王奎先去哈尔滨,说明王奎先率三支队机关和七团突然北上时有意将王大伟留在安东,这个安排应该与北海独立一团二营滞留在安东附近有关,而王大伟成为 “白台山英雄团”首任政委也绝非偶然。
    结合一支队(原北海独立二团)三营长全兆瑞调任三纵五旅十六团参谋长的情况判断:上级先后任命全兆瑞、王大伟(1945年8月前均为老北海独立团干部)为“以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笔者注:东海独立三团)为基础”扩编的五旅十六团(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前身)参谋长、政委也不是偶然的,除了干部短缺因素(原东海独立三团,即五旅十三团此时只配有团长和参谋长,没有政委、政治处主任,也没有副职,确已无法调出干部),应该与北海独立一团二营被编入该团有关。
    4、老同志回忆文章同时出现新老番号的辨析。
    1945年8月,胶东八路军开展对日伪军大反攻,各军分区(不含南海军分区)独立团边打边扩,组建新的独立团。北海独立一团、北海独立二团都是在原北海独立团基础上扩编的,由于北海独立一团、北海独立二团番号使用时间非常短暂(约一个月),一些老同志还是习惯以老番号“北海独立团”相称(笔者注:1945年8月—12月,留在胶东的部队和已到达东北的胶东部队正处于迅速扩军时期,各团番号变动频繁,团级及以上指挥员一般还有记忆,基层指战员大多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营×连)。例如,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成立时,东海独立三团已经改编为五旅十三团(此番号使用时间也只有两个月左右),但张富华同志写《三查自传》时依旧习惯该团的老番号,将该团写为“东海独立三团”。同理,由于“五旅十六团”番号使用时间短暂,张富华同志在此写为“十二师三十六团”。因此,张富华同志在此将北海独立一团写为“北海独立团”是可以理解的。
   《张万年传》第56页也是如此,将王奎先三支队(原北海独立一团)和叶声、鞠文仪“独立二支队”(应是一支队,原北海独立二团)都写为“原北海独立团”。这个现象在许多老同志的履历表或回忆资料中并不少见,不熟悉部队历史沿革的,往往会感到困惑,笔者起初也是发晕。
    至此,“白台山英雄团”创建成军时部队(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成分来源的两个关键线索:“原胶东东海地方武装一部”、“内有一部分为北海独立团扩来”——经过考证与辨析已经清晰了。以上间接证据都指向一个推论:张富华同志《三查自传》中记载的“又扩编为一个大团(为十二师三十六团),内有一部分为北海独立团扩来。”此处从“北海独立团扩来”的一部分,应该是正在安东一带扩兵,因王奎先奉命连夜紧急出发而未及带走的,此时与三支队失联、落了单的三支队老二营,即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
    在此需要说明:这是在没有掌握直接历史证据的情况下,笔者以间接历史证据综合分析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而得出的逻辑推论。期待今后能够查到如张富华同志《三查自传》中,关于原东海独立三团(五旅十三团)调出部分兵员参与组建五旅十六团(“白台山英雄团”前身)类似的直接历史证据。
    但是,在无法否定这个逻辑推论,或在没有发现颠覆性的历史证据之前,笔者以为可以认定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五旅十六团(“白台山英雄团”前身)创建成军时部队成分构成,除了原东海独立三团(已改编为五旅十三团)调出的一部分兵员,“内有一部分为北海独立团扩来”的即是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   
    三 、结论
    “白台山英雄团”是1945年11月—12月,由胶东军区原东海独立三团一部和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在庄河、大东沟一带创建成军的。
    再由此上溯至抗日战争时期,该团的历史渊源是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及胶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队伍组成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其后一部发展为1939年9月成立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军区(由中共胶东区委军事部改编);1940年9月由第三军区改编为新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42年7月由第五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胶东军区;1943年2月由胶东军区与五旅合编后的八路军山东军区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北海军分区所辖县大队、独立营、独立团。
    树高千丈不离根,江河万里必有源。只有明白来路,才能不忘初心,谨以此文纪念“白台山英雄团”的前辈们!
    由于年代已经久远,掌握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有限,笔者只能穷尽所能力求准确,如有破绽或谬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并斧正。
                                      

                                                                                                 刘学艺
                                                                           2020年1月16日初稿,2月13日修订。

后记:
     1、由于陆续在历史档案及文献资料中发现了“白台山英雄团”前身部队创建成军的新线索,对已面世的军史读物进行勘误修订和补充就十分必要了。根据以上历史资料,笔者在编写《胶东子弟兵》(2010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24页)时已将原北海独立一团二营明确写为三纵五旅十六团(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即“白台山英雄团”前身)创建成军的基础。勘误修订之后的《胶东子弟兵》(2017年5月第二次印刷,第24页)已将原胶东军区东海独立三团一部、北海独立一团二营均记载为“白台山英雄团”创建成军的基础。
     2、在没有阅读2011年7月出版的《张万年传》之前,笔者全然不知辽南纵队一支队(原北海独立二团)改编为三纵四旅十五团时,三营长全兆瑞调出该团而升任新编成的五旅十六团(后改编为四纵十二师三十六团,即“白台山英雄团”)参谋长,仅凭主观臆想认为全兆瑞营长也去了三纵四旅十五团,他的警卫员张万年当然也随之去了这个团(后改编为四纵十二师三十五团,该团在一保临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幸存者一百余人被编入本师三十六团)。笔者在2010年10月出版的《胶东子弟兵》下册(2010年第一次印刷,第222页)编辑鞠文仪夫人蔡志奇阿姨“忆鞠文仪”一文时,仅凭主观想象就将张万年同志也列为四纵十二师三十五团第一次临江保卫战的幸存者,笔者在此诚恳地向读者道歉(《胶东子弟兵》2017年5月第二次印刷时,已经勘误订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5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343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20-5-17 1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军史珍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20-5-18 08: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37

帖子

2299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299
发表于 2020-5-19 09: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详实,推论有据,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16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