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中的27军 汪洋
序曲
长江,作为战争的攻防对象,战守的地理要素,在历来兵家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长江留下绝唱。渡江战役,无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蒋家王朝的覆灭奏响的绝唱,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绝唱中,最嘹亮的无疑是这一支英雄部队——第27军。 这支英雄部队延续着山东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血脉,传承着抗战初期天福山起义的火种,胶东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忠厚、执着彪悍的民风是这支部队的基础。八年抗日战争,这支红军时期的游击队成长为胶东地区的“老八路”,从延安过来的著名将领许世友、聂凤智等人,将勇猛顽强的红军战斗作风注入这支部队,更加快了这支部队成为主力部队的进程。解放战争中经莱芜、孟良崮、胶东保卫战、张(店)周(村)、吕(乐)潍(县)、兖州等战役的洗礼,使这支部队迅速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济南一战拉开大决战的序幕,奠定了该部队在华东野战军中的头等主力地位,也让这支部队名声大振:“济南第一团”——这一称号成为中央军委在解放战争中授予我军的绝无仅有的“第一”的称号。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各野战军按番号顺序排列》的命令,原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27军,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委、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9、80、81三个师: 79师下辖235团(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当日中央军委批准授予该团“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236团、237团; 80师下辖238团(1948年12月因淮海战役碾庄战斗荣立集体一等功)、239团、240团; 81师下辖241团(1948年5月8日荣获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的“潍县团”荣誉称号)、242团、243团(1947年9月因招远县道头李家庄战斗荣立集体一等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主力已经被消灭殆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意图是要渡过长江,直捣蒋家王朝的巢穴,这已经是世人都知道的不争事实;而蒋家王朝的覆灭,也已经是毫无悬念。 1949年2月9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商丘会议上决定:预定的突破重点位置,拟在芜湖、安庆地段;江阴、扬中地段作为辅助突破地段。会后,经过仔细分析,粟裕将军决定将后者也作为重点突破地段,与前者遥相呼应,形成强有力的前行突击攻势。 2月20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联名签发《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确定了渡江后东西对进的部署,调整了渡江东、中集团的战斗序列,规定了各部队开进时间和路线(参见《粟裕年谱》434页)。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浑交响曲开始奏响。
第一乐章:侦察
根据渡江战役的兵力部署,27军奉命在9兵团编成内,属渡江战役三大集团之中集团,位于安徽境内荻港至鲁港一线之长江以北实施渡江准备。这一地段正属于我军的重点突破地段,不仅要突破敌人江防,而且要快速插入敌人纵深,切断敌人退路,在预定的地点与我东集团部队汇合,封闭敌军,歼灭敌军。27军承担了突破江防,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的尖刀任务。 为更深入地了解敌情,研究拟定作战方案,1949年2月21日,聂凤智军长率军部前指先行出发,3月1日抵无为县江边一带,开展渡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大部队于3月3日由宿县出发,十天后陆续到达无为县,全军渡江准备工作随即讯速展开。 一到江边,聂凤智就带着军、师、团各级军事主官看地形,观察长江两岸的地形地貌,了解水情,研究敌情,选择渡江突破口。江边我军的活动引起对岸敌军的注意,时常用冷炮攻击我骑马的干部,因此这些驰骋疆场的将领们纷纷脱去戎装,换上便衣,向老乡借了耕牛,三三两两骑着牛去江边活动。聂凤智,这个湖北大悟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放牛娃,旧业重操,自然不失牧童之风。 27军当面的长江,正面宽达30公里,江道弯曲,江水由南向北奔涌而去,突遇江心黑沙洲等三个江心洲,转头折向东北,水流湍急,风高浪大。江面最窄的地方有1~2公里,最宽的是江心洲一带,足足有5公里,急速的江水突遇江心洲的阻挡,在江面上形成一个个漩涡,成为渡江的天然障碍。黑沙洲是江心最大的江心洲,洲上有敌军驻守,与江南敌军炮火形成交叉火力,成为我军渡江时的重大威胁。地形、水情和敌情均于我军不利,作为27军的第一任军长,聂凤智能不焦心吗? 一天,聂凤智去江边临江坝指挥所检查工作,午饭时一碟韭菜炒鸡蛋,一碟炒青菜,两小碟时新菜蔬并没有引起军长注意,接着又上了同样两个菜,只不过碟子换了盆,量大得多了。几个参谋和管理员挤眉弄眼请军长分别尝尝碟子里的和盆子里的菜,问哪个好吃?别看军长打起仗来像只黑虎,平时和属下亲如家人,打个篮球、开个玩笑实属正常。军长分别尝了尝两个菜,眉头皱了半天也没品出个一二三,心想今天要栽在这几个小家伙手里。 几个参谋见军长不说话,又逗起了军长:“你小碟子里的青菜、韭菜有点特别,和大盆里的不一样。”军长故意虎起了脸:“鬼话,什么风水宝地上长的?恐怕谁出了点子,又想敲我的竹杠!” “这是江南的菜,他们刚摘过来的。” 军长一愣,停住了筷子。参谋们这才报告,接连几夜,派侦察员尝试着偷渡过江侦察,有的在江中迷失了方向,有的遇上大浪翻了船,昨夜终于登上对岸,可惜没有碰上敌人,没有抓到“舌头”。见天已快亮,几个侦察员顺手在地里拔了一把青菜和韭菜,划船归队了。 这一把青菜和韭菜启发了聂军长,军里立即组织侦察兵偷渡过江侦察,组织了10次,成功了8次,捕捉俘虏30多名。(《战场——将军的摇篮》聂凤智回忆录149-150页) 1949年3月15日,侦察英雄、79师侦察队副队长齐进虎率领侦察小组,乘雨夜驾船到江心黑沙洲侦察,登岸时被敌人发现,他们索性弃船登岸,潜入洲内。他们昼伏夜出侦察敌情,渴饮长江水,饥吞蚕豆叶,躲过了敌军的频繁搜捕,摸清了洲上敌军的布防详情,乘一只采菱的木盆,九死一生,冒险过江,将情报送交军指挥机关,为我军渡江的决策做出重大贡献。齐进虎也因此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那只渡江的采菱木盆作为文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征集、展出,供人们瞻仰。侦察英雄齐进虎不幸于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柳潭里小德西南山战斗中牺牲。(《陆军第27集团军英模功臣单位人物事迹汇编1935-1994》141-142页) 随着渡江作战任务的迫近,聂凤智感觉这样零打碎敲的偷渡侦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便大胆设想:能不能派遣一支侦察分队过江,与江南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及时而又周详地掌握我军当面之敌的变化情况,通过无线电台不断向军部报告。当然,大军渡江前夕,由27军单独派一支小部队潜入江南,无论是这支部队和27军军政主官,尤其是出谋划策的聂凤智,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风险虽大,但是聂凤智认为值得一搏,他认为: “ 敌正规主力部队,被我大军牢牢吸引在江防一线,纵深力量配备薄弱;敌各部防守正面宽大,兵力不敷分配,到处有缝隙可钻;江南地方反动武装,面临我大军渡江日益迫近,各自考虑后路,忧心忡忡,骚扰活动有所收敛;皖南山区曾是哺育新四军的主要根据地,有较强的地下党组织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侦察健儿多次出入敌阵,机敏善变,孤胆顽强,积累了丰富的敌后侦察经验。从我们多次组织偷渡侦察看,成功的把握是有的。”(《战场——将军的摇篮》聂凤智回忆录150-151页) 据此,27军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将实施方案上报9兵团。兵团首长认为此事事关重大,在全军也没有先例,为慎重起见,需向上级请示。经过一级一级上报,最后得到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赞誉和批准。 27军即以军侦察营1、2连和79、81两师抽调的3个侦察班,组成先遣渡江大队,由原在皖南地区工作过的81师242团参谋长亚冰(章尘)和军司令部侦察科长慕思荣分任大队长和副大队长。4月6日夜,先遣大队分两路偷渡长江成功,尔后在敌人腹心地带展开侦察活动和游击战。他们与铜陵、繁昌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收集了大量情报,通过电台发往江北。特别是他们侦知敌人从芜湖调一个军西移、增强江防力量的重要情报,为我军正确下定决心和制定渡江作战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4月20日夜,当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之时,他们根据军部电示,切断敌军电话线,在敌江防区放火为号,为我军炮兵指示目标,扰乱敌指挥,错乱敌部署,并直接攻占敌江防据点,接应大军胜利渡江,又协同渡江的80师238团歼敌一部。 4月21日凌晨军指挥所渡江,在江南大磕山的一个小村里与侦察大队会合,聂军长连声夸他们打得好。战后,军侦察营2连荣获第9兵团授予的“先遣渡江侦察英雄连”称号。解放之后,侦察英雄们的事迹被电影艺术家搬上银幕,《渡江侦察记》成为风靡一时而经久不衰的著名电影,使这些英雄们至今仍为人们所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参见章尘的回忆文章《聂凤智军长与先遣渡江侦察》——载《杰出将领聂凤智》309-315页,《陆军第27集团军军史》234页)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交响曲以明快的行板开始,首曲就已经不同凡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