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68|回复: 3

转载:“胶东抗大”在牙山办学 2015-03-25 00:16

[复制链接]

45

主题

216

帖子

2346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346
发表于 2020-9-16 12: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胶东抗大”在牙山办学
2015-03-25 00:16阅读:587

恨球不赢

一个退休老兵

关注
父母亲都曾在抗大一分校三支校工作、战斗过。这是一篇比较详细记载抗大在胶东的文章。
原文地址:转载:“胶东抗大”在牙山办学
原文作者:海山书院

“胶东抗大”在牙山办学 张荣起 整理
上个世纪40年代,胶东半岛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当时整个华北没有能放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胶东半岛哪能有安心读书的空间?然而,就是那段岁月,在胶东屋脊的战斗火线上,却顽强地生存着一所高等军事院校,这就是著名的“胶东抗大”。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后迁至延安。毛泽东主席不仅为抗大规定了教育方针,而且经常到校讲课、作报告。就是这样一所大学,1939年根据战争的需要,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办学,一分校(全国12个分校)第一大队由贾若瑜和廖海光带领,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940年4月到达胶东,与原胶东军政干校(创立于1938年3月)合并,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也称“第三支校”),简称“胶东抗大”。 6月1日正式开学,校址在掖县三元村。此后,胶东抗大一面与敌人周旋,迂回招远、大泽山地区的铁夼寺、高家和平度的杨家一带,在流动中与顽敌战斗;一面招生授课,锻造人才。1941年3月15 日,打开牙山(栖霞境内)以后,胶东抗大进驻牙山地区,到日本投降为止,在牙山办学近五年。
流动性的办学格局
牙山方圆几十里,数百个村庄。胶东抗大的校址遍及牙山西麓、东麓和 北麓,进驻或步履过周围每一个村庄。
1941年春,解放牙山战斗开始,盘踞在牙山西麓刁崖后村一带的国民党投降派蔡晋康部被击溃。刚入栖霞境内的“抗大”,就在这里落脚。校部驻刁崖后村,学员分布在周围的麻地、刁崖前、西野、下阁子、阁子东沟等十几个村庄。住校部的机构有训练处(后改教育处)、政治处和供给处及卫生所、总务股等。校部下属学员队是基本教学单位,每队按三个区队、区队按三个班、班按九至十人编制。支校初成立时共600多人,编成五个队(其中一个女子队)。学员队数多少根据招生数量而定,各队都分散住在周边村庄。胶东抗大没有固定的课堂、课桌、课凳。空旷的场地或树林子就是课堂,以膝盖做课桌、背包做课凳上课、开会,雨雪天气就挤在较大的房间上课。有时候正上着课,有情况拉起背包就转移,或丢下背包就投入战斗。
1941年6月,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胶东抗大转移到牙山东麓,校部驻东夼村(今凤凰庄),这是抗大连续办学时间最长、进驻村庄最多、至今留有抗大遗迹的办学地点。南北60里内,胶东抗大在每个村中都住过(最多时发展到2000多人),不少村庄曾有抗大办的工厂、修的河坝、开垦的菜园和农田等。各营队从东夼向北,延续到康家、清香崮、雀刘家、小庄(今富庄)、上崖头、新庄、大庄头、桃林夼、西下夼、东下夼、宅头、野夼、甲格庄、河西庄、徐家、国路夼等村;向东及南分布在巨夼、牟家庄、西城、大白马夼、小白马夼、荆子埠、北楚留、柳家庄、楚留店、大庄、西草铺、西庄等村庄。在牙山东麓,有文字可查的,校部就先后住过东夼、大庄头、大白马夼、牟家庄等村。
1942年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牙山解放区展开大规模“扫荡”。抗大在反“扫荡”中临时向牙山北麓转移,先后进驻回龙夼、庙后、许家台、下门楼、杏家庄、生木树旺等数十个村庄,一直流动到藏家庄南部山区一带。
胶东抗大在牙山脚下办学五年,对开辟、巩固牙山革命根据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年中,抗大经历1943年5月易名山东军区教导二团,迎来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五年中,抗大屡经战斗洗礼,印证了流传于人们口头的“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口头语;五年中,抗大共培育出七期学员,为军队和地方党政部门输送5000余名优秀人才。
灵活式的教材、教法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抗大灵活式的教材、教法,正是体现了这种教育方针,也符合火线上办学的环境和战争的需要。抗大教育肩负着政治、军事、文化知识技能等的培养任务。学制也是根据需要,每期定位五至八个月不等,短训班只有三个月。由于受教育时间短,政治教育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开设的课程,有社会发展简史、抗战理论、政治工作、哲学、党的建设等。但课程并非一程不变,而是因期(届)而异,因时而异,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学员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充实。如 “抗战理论”课以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为主要内容,反顽固、反投降。促进统一战线时期,“抗战理论”课更换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课,内容依据毛主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着重讲授中国社会性质、革命任务、动力、领导和前途,批判国民党散布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反动谬论,揭露顽固派的阶级本质,使学员懂得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样争取革命胜利的基本道理,树立抗日到底、革命到底的思想。“哲学”主要是学习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哲学讲授提纲》等,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端正思想路线。“党的建设”主要学习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等论著,使学员增强党的观念,掌握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理论,自觉地做好党的建设工作。
为了提高教育效果,还增加“时事政治课”,着重学习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根据地现行政策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关国际时事的报道,成为学习的重点。1942年延安整风文件传来,就以学习整风文件为主要内容。
在牙山办学,相对说办学条件较稳定,学员人数与日俱增(最多时达到2000人),学员的成分亦有很大变化。一段时间内,学员多是从部队选调的战斗骨干和排连干部。他们有作战经验,并经过实践锻炼,但需在理论上培养提高。对文化水平抵的,先补习文化课,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为了便于专业训练,编队时将文化水平低的编在一起,先学一两个月的语文和算术,也结合军事讲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毒气分类、防护方法等),然后进行专业训练。
军事教育,也是以毛主席的军事著作为基本教材。如《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都是必修课。但教学时主要是根据实战需要,以学习近战、夜战和射击、刺杀、投弹等战术为主要内容。开设的科目有“制式教练”:包括一系列的操场动作和会操(立正、稍息步法、转法、队形变换、刺杀、投弹、瞄准、射击)等;“战术”:包括步兵战术(单兵、班、排、连的攻防战术动作)、游击战术(集中分散、埋雷、排雷、伏击方法等)和麻雀战术(消耗、扰乱、疲惫敌人的方法);“兵器”:包括步枪、机枪、小口径炮、手榴弹、地雷、炸药的构造、性能、使用方法等。
抗大的教学,主要是学以致用。如1942年冬季反“扫荡”时,各队都分散打游击,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战中去。抗大军干五队七、八、九共三个班,分散在大杨家村以南、唐家泊以北30余里长、十余里宽的大路走廊两侧,由军事教员阎维堂指挥,并随七班行动。每个班又分三、四个战斗小组,带领民兵采取有时分散、有时集中的方式机动作战。有一天,队部获悉敌人要沿大路进行扫荡,抗大就分配几个同志去埋地雷、拉地雷,其余人在两侧山坡埋伏。敌人先头部队过去后,骑着高头大马的两个指挥官和大部队进入雷区。拉雷的同志迅速拉响地雷,炸得敌人人倒马翻、乱成一团。埋伏在两边的各战斗小组一齐向爆炸区内的敌人射击。这次战斗,使包括吉田大佐在内的数十名日军官兵丧生,还缴获一批武器弹药。
抗大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的学风,强调采取启发、讨论、实验的方式,废止注入、强迫、空洞的方式。教员备课不仅深刻钻研,吃透教育内容,还要了解学员的思想情况和对学习的要求,教课时尽量密切联系斗争和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1942年春日军大“扫荡”之前,抗大讲《筑城》一课时,组织学员集中在牙山北麓回龙夼村一带,进行野战防御工程的筑城作业,将回龙夼东南一座长数百米的山头,绕山一周挖出一道深宽各两米、带有各种掩体的防御工事,使学员对《筑城》的学习,得到实践锻炼。春冬两次大“扫荡”中,抗大人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取得反“扫荡”斗争的重大胜利。
1944年冬,主要推广从陕甘宁边区传来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新教学经验。如有一堂“怎样打敌人马队、车队的”课,教员在编写教学提纲时,找这类参考资料很缺。胶东是丘陵地,这类战例也不多,所以拟定切实可行的提纲有一定的难度,来自渤海军区的学员却有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于是,教员先当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召开座谈会,学员分头讲。教员边听边记,最后综合大家讲述的内容设计课时计划。课堂上,理论部分由教员讲,典型战例由打过这种仗的学员讲,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殉职牙山的三位抗大教员
“胶东抗大”是军事教育组织,也是顽强的战斗组织。它在炽烈的战火中诞生,又在残酷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在这里任教的教员,不论教什么课程,都既是教员也是指挥员、战斗员。在牙山办学期间,有三名政治教员以身殉职。
赵云锦,河南人(一说河北人),抗大政治教员,大学生。为抗日救国,他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很高,是教员中的骨干。有一次,部队和日军遭遇了。为了掩护群众和学校转移,他在被侵华日军包围后,坚持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后来拉响手中的手榴弹,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罗森,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坝乡东盛村一个旅美华侨家庭。青少年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广东革命形势的影响,胸怀大志,积极参加各项反封建的社会活动。虽然家庭生活富裕,但他选择了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入反侵略的抗日斗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受党组织的派遣,赴延安“抗大”学习。在校期间,他吃苦耐劳,工作、军训领先,学习刻苦努力,毕业后留校教学。1941年11月,从“抗大”一分校随聂凤智来胶东抗大任政治教员,住在牙山东麓的东夼村(今凤凰庄村)。罗森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讲课生动形象,很有感召力;课堂上是学员的严师,课后与学员是兄弟;视驻地群众如父母。稍有闲暇,他就深入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当地群众都非常喜欢他、关爱他。1942年秋,日寇纠集数万之众“扫荡”牙山革命根据地。抗大师生为与日寇周旋,经常把队伍拉到深山密林里上课,并经常协助和保护当地群众转移。12月14日,罗森率领的一个班为掩护群众,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小山头上。激战数日,大部分群众转移后,弹尽粮绝、身受重伤的罗森拉响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洪国治,浙江诸暨县下水阁村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早逝,赖母亲抚育成人。21岁乡村师范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力图乡村改革事业,虽未见成果,但锻炼了意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七七”事变后,他只身奔赴陕北,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大就读。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留校任政治教员。1941年,随抗大东迁来栖霞牙山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主任政治教员、营副教导员、及政治指导员等。他为人正直磊落,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把思想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44年夏天,他的病情逐渐加重,讲课时常咳嗽吐血,别人见了害怕。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干革命就要流血牺牲,吐点血怕什么。”还特别嘱咐身边的同志千万不要跟别人讲。炊事班给他送去病号饭,他又悄悄叫通讯员送给别的病员吃,自己和大家一样吃粗粮。为备好课、改进教学,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学员中去听取意见。上课时,学员们见他脸上冒汗,怕他站着讲课太累,就把两个背包垛起来请他坐着讲。他却说:“先生站着讲,学生坐着听,历来如此。”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学员。1944年秋,他的病体已到了不可支撑的地步,但第四期学员将近结业,他仍然不舍得休息,夜以继日地工作,坐不起,便躺在地铺上听取学员们的思想总结,直到把这批学员送走,才得以进军区第四分所治病。1945年2月,世长辞,年仅29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胶东抗大(相继改名为教导二团、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虽然短暂撤出栖霞,但在栖霞办学并没有结束。1945年10月再返栖霞时,校址已迁牟氏庄园、栖霞城一带,数年后又迁唐家泊、蛇窝泊一带。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才彻底离开栖霞,前后办学近十年。

(张荣起,栖霞一中高级语文教师,1995年退休。)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 ... 02vnr6.html?typ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35

帖子

1041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041
发表于 2020-9-16 1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20-9-22 14: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8

帖子

337

积分

三级军士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7
发表于 2020-10-12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亲在胶东莱阳参加抗大分校3支校,后来是教导二团,看到罗大哥的文章介绍抗大分校3支校的内容觉得很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16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