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如清 从童工到将军 一直拼命学习
曾如清老前辈是继刘浩天政委之后27军的第二任军政委,曾剑明是曾政委的儿子。在此,曾剑明给孩子们讲述了革命老前辈的光荣历史,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课。向曾政委等军里的老前辈致敬!谢谢剑明大哥,向老大哥学习!
他当过童工,他16岁当红军,他曾是文盲,他当过苏维埃的教育副部长,他是新四军一员,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还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他,是曾如清。曾剑明是将军的儿子,他和南京晨报小记者分享了父亲曾如清在人民军队中成长的故事。
曾如清
曾如清(1915-1989)江西省庐陵(今吉安)县永和乡锦源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巡视员,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中共于都县委副书记兼潭头区委书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组织科科长,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一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泰州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和泰县县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一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黄桥、讨逆、苏中反“扫荡”、车桥、孝封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八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兖州、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江苏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4月27日在南京逝世。
战争年代的曾如清。
曾做童工,16岁就成为红军
曾剑明给孩子们讲父亲的故事。
曾剑明告诉小记者们,他的父亲曾如清1915年8月出生在江西吉安永和乡锦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曾如清的母亲不幸病故了。为生活所迫,年幼的曾如清跟随他父亲来到距吉安城十多里路的神岗山下、禾河岸边的竹篾作坊当童工。
头三年起早贪黑做工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还要帮老板家搞卫生、做家务。进厂七个月后,资本家就把他的工作量提升到和青年一样。没有一文工钱,年底想要两套布衣服和一双鞋子,老板也不答应。
曾如清的父亲教育他,只要勤奋苦学,穷苦人的路上也能有前程。曾剑明告诉小记者们,大革命爆发后,曾山等早期的共产党员开展革命活动,家乡也掀起了工农运动的热潮。“父亲跟随爷爷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由此得罪了老板,趁机把病重的爷爷开除了。爷爷病气交加,不久就去世了。他临终前叮嘱父亲,一定要去找共产党和曾山,参加红军,报仇雪恨。这是父亲参加红军的最初动力,是投身革命的初心。”
16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懵懂的花季少年,但曾如清却已经在血腥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一边外出打工谋生一边寻找党组织,终于在16岁那年找到了组织,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3个月后,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半年后调到曾山主席警卫班,后任班长。
拼命学习, 成功摘掉文盲帽子
曾剑明说,在江西省苏维埃警卫团和警卫班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一边工作、战斗,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理论、军事技术和文化知识。
由于不识字,曾如清就要从识字开始。“没有纸笔,怎么办呢?”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曾剑明说,父亲就以大地为纸,以树枝为笔。没有人教,就逢人便虚心请教,睡觉的时候,都用手指在手心上练字。当他学会两千多个字的时候,他将已经熟记的字词抄在本子上,并练习造句。经过一年多刻苦努力,他已经不仅能看简单的书报文章,还能写些墙报稿。
当时任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的徐特立与曾山主席交往密切,很欣赏曾如清勤奋好学的精神,热心给予指导,还把他树立为通过自学摘掉文盲帽子的先进典型。此后他还被调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下乡开展扫盲工作。
为了可以更快扫盲,曾如清不仅将自己的经验用于实际,还试行了“先生”包教包学制度,按文化程度编成若干识字小组,每个教员包教两三个识字组。他还和大家编写了《识字三字经》进行推广。曾如清心里想的是,要努力改变千百年来老百姓不识字的历史,逐步从工农群众中培养本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和教育人才。
就这样,他不仅自己扫了盲,还带动了中央苏区的扫盲十点工作。后来他担任了中华苏维埃教育部巡视员、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最后还当上了赣南省的教育部副部长。
曾剑明还向晨报小记者们讲解了当年为什么会爆发南昌起义,为什么会建立红军,人民军队的初心和革命精神主要内涵是什么?
孩子们听得都很认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在提问阶段,晨报小记者们还提了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红军当年有没有饭吃,没饭吃时怎么办?”“有没有房子住,能不能自己搭建茅草棚?”“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曾剑明都一一解答。
“现在的男孩了解的历史知识也很多,不仅知道毛泽东,还说出了十大元帅中的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叶剑英等,这令我很惊讶,也很欣慰!”曾剑明祝福晨报的小记者们健康成长,不忘初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用人才。
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在南京晨报大手拉小手、大记者带着小记者采访过程中,每个被采访对象讲的故事都如此多彩,此次的采访也一样。开国将军曾如清的故事,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
和我们讲述曾如清将军故事的,是他的儿子曾剑明。曾剑明历任江苏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兼督察长、江苏警官学院党委书记。已经退休的他,听说南京晨报小记者要采访自己,爽快地一口答应。“我第一次和这么小的孩子讲历史故事,要尽可能地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与他们互动交流,因为父亲的革命经历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折射出我军艰难曲折、光荣辉煌的历史。”
曾剑明给每个来采访的小记者都送了一本珍贵的书——《清廉人生路,革命伴侣情》,这本书寄托了曾如清的子女对父母和革命前辈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每个小记者拿到这个礼物的时候,心里激动的同时,也都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老一辈革命战士浴血奋战,换来了现在自己的和平年代。
要说曾如清将军的事迹,真是太多太多。曾剑明的母亲吴友廉曾经将曾如清生前撰写的文章汇集成册,名为《爝火不息》,老首长叶飞上将在《爝火不息》的序中这样写道:“如清同志不仅斗争坚定、作战勇敢,而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如果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对他最深的印象,那就是‘一生正气’。”
旧中国人民苦难深重,正是这些一生正气的斗士们挺身而出和义无反顾,才有了你我现在的幸福人生路。英雄们不会被忘却,新一代的奋进之路也不会止步。
小记者感言
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参加了南京晨报以纪念建军90周年和新四军创建80周年为主题的大手拉小手访谈活动。开国将军曾如清的儿子曾剑明,讲述了父亲在人民军队中成长的故事。曾如清小时候不认识字,他向认识字多的人请教汉字,把树枝当笔把地当作纸反复练习。那个年代,行军作战时,干粮吃完了,他们就吃野外能吃的东西,外加一点点盐,盐都要省着吃。甚至还吃树根、树皮……
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令人敬佩。如今我们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都是革命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怎么能不好好珍惜呢?
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二(2)班 杨雨锌
指导老师 杨阚
有意志的人不怕困难
最近我们去采访了曾剑明爷爷,他的父亲是开国少将曾如清,曾参加过土地革命暴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脖子的右侧还受过伤。
曾如清小时候家境贫寒,9岁时做童工。11岁时他爸爸病逝,爸爸在临死前让他去找他的堂叔曾山,从而加入红军。在军队里,他爸爸很刻苦地学习,没有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而且,那时条件艰苦,他搭帐篷住,没吃的就吃树皮。
听了曾爷爷的话,我知道了那时环境是多么恶劣,战争是多么的残酷,现在安定和平的生活是无数军人用生命换来的。
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四(1)班 奉灿
指导老师 杨阚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最近我和几位同学参加了南京晨报小记者采访老红军的活动。
曾剑明爷爷讲,他的父亲曾如清小时家里很穷,生活所迫所以做童工,后来几经周折,曾如清参加了红军。当时曾如清不认识字,为了工作不得不学习。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笔,没有纸,在地上学习写字,遇到不会的就向其他同志请教。他每天要求自己必须学会三个字,后来又增加到每天学会五个字,并从学字词到学造句。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曾如清共掌握了两千多个字,能简单造句、看报纸,并可以出墙报写些稿件了。曾如清这种勤学苦练、废寝忘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四(1)班 朱国涵
指导老师 杨阚
不放弃,士兵也能成将军
作为晨报小记者,我采访了曾剑明爷爷,听他讲述他父亲开国将军曾如清。
曾如清不识字,通过自学,学会读书写字。只要认字的人,他都当作老师,逢人就学就问,自己晚上再钻研。只用了一两年时间,他就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从普通的士兵到将军,他从没放弃过学习。当时任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的徐特立很欣赏曾如清勤奋好学的精神,热心给予指导,还把他树立为通过自学摘掉文盲帽子的先进典型。
曾如清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边打仗一边勤奋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如清将军的事迹,也激励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四(1)班 吴信树
指导老师 杨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