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690|回复: 11

时隔44年,重返安徽蚌埠南营房

[复制链接]

29

主题

116

帖子

1877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877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7-7-6 1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锡林 于 2017-7-6 17:46 编辑

时隔44年
重返安徽蚌埠南营房

      2015年10月18日早上6点32分,我所乘坐的由北京发往南京的T65次列车正点到达安徽省蚌埠市火车站,时隔44年,我终于踏上了蚌埠的土地,心里充满着激动。我在T65次列车前、在蚌埠火车站广场前拍照留念,留下这一难忘的时刻。
1、WP_20151018_014_副本.jpg

2、WP_20151018_024_副本.jpg

      44年前,正是在这个火车站,父亲带领着我们全家人登上了开往四川的火车,我们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要搬家前往四川省峨眉县。
      44年前,我们家离开蚌埠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父亲已调入成都空军在峨眉组建的4740工区。
      1971年4月,父亲抽空回到蚌埠市南营房,回到了我们在6537部队留守处的家里,父亲是回来搬家的,我们为能与父亲团聚而欣喜不已,同时又为要离开蚌埠市,离开我们所居住的南营房,离开我们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而恋恋不舍。
      父亲在家的那几天,天天忙着捆扎和收拾家里的行李,我们问父亲,四川峨眉那地方远吗?父亲说:“很远”。那时,营房里的人都知道去四川路途遥远,那里是崇山峻岭,我的班主任管老师听说我家要搬家去四川,她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进川容易出川难。”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她所说的这句话,今天仍然身处四川的我,是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了。

      我们家搬家的那天,6537部队留守处的家属们都到我们家来送别,大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都知道今后是不会再见面了。我的几位要好的同学坚持要坐上我们家搬家的大卡车,她们把我送到了蚌埠市火车站,一路上我想与她们多说说话,但我止不住想流泪,我就谎称被沙土迷了眼睛,到了火车站后我与同学们依依惜别。
      在这次故地重游之前,我在网上查找了由蚌埠火车站开往蚌埠南营房的公交线路, 103路公交车的几个站名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南岗四路、南施家、钓鱼台、陶店、123医院、迎河桥,多少熟悉的名称,这几个站点的名称与44年前完全相同,其中123医院与我家所居住的南营房6537部队留守处隔街相望。
3、WP_20151018_027_副本.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坐上103路公交车,望着车窗外的蚌埠市容市貌是那样的陌生,我记得,当年南岗四路站是蚌埠市区与蚌埠市郊区交界的地方,从南岗四路站沿着公路往西走,道路两旁基本上是农田,是一片田园风光,只有南施家、钓鱼台、陶店等地是集镇,而如今,从蚌埠火车站一直到达我家所居住的123医院站,道路两旁高楼林立,商铺成片,已看不到农田村庄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4、WP_20151018_031_副本.jpg

      103路公交车大约行驶了半个小时到达了123医院站,时隔44年,我终于看到了南营房大门,看到了对面的123医院大门,内心激动无比、感慨无比,这里就是南营房,这里就是我们家曾居住了4年半的地方。南营房大门和123医院大门的位置都没有变动,但是它们全都旧貌换新颜了。
      我们在123医院站下了公交车后,赶快来到南营房大门前、来到123医院大门前拍照留影。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jpg
6、WP_20151018_052_副本.jpg

7、WP_20151018_054_副本.jpg

      我们首先走进了123医院的大门,当年,我们经常从我家居住的南营房出大门,横穿公路进入123医院,因为母亲在123医院的制药厂上班。我们也常常在这里看坝坝电影,在这里的浴室里洗澡,当然,生病了也在这里住院。那时候在123医院住院是不需要家人陪护的,每位病人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医院的护理员全程负责,我记得那时医院里的富强粉馒头真白真好吃、牛奶真香。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8.jpg
9、WP_20151018_039_副本.jpg

10、WP_20151018_063_副本.jpg

      我们姐妹在123医院里边走边看边拍照,如今的123医院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医院已完全不是过去的模样了,正如123医院大门处的宣传栏上描述的那样:经过了一代代123人的艰苦创业、勤俭建院,医院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布局科学化、建筑现代化、景观人文化的生态营院。皖北脑血管医院病房楼、外科大楼、肝病中心病房楼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高效智能,健身广场、综合服务中心、景观花园、大型停车场应有尽有。今天的123医院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医院多次被评为“园林式营院”、“园林式绿化先进单位”、“军区级文明卫生军营”。目前的123医院是一所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第二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22.jpg
11、WP_20151018_064_副本.jpg

12、WP_20151018_092_副本.jpg

WP_20151018_065_副本.jpg

13、WP_20151018_090_副本.jpg

14、WP_20151018_097_副本.jpg

15、WP_20151018_087_副本.jpg

WP_20151018_072_副本.jpg

      沿着医院里的大道一直往里走,我们看到了一幢老住院部大楼,但又感觉这幢大楼也不是当年的住院部,也应该是我们走了以后医院修建的住院部大楼吧,我记得这个位置好像就是当年母亲上班的制药厂位置。
WP_20151018_078_副本.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4.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6.jpg
16、WP_20151018_085_副本.jpg

      在医院里转了一圈后,我们又沿着进来的大道离开了123医院。出了医院大门后,横穿公路斑马线,我们来到了南营房大门前。
17、WP_20151018_089_副本.jpg

18、WP_20151018_040_副本.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38.jpg

      在大门右侧的墙体上,写着这样的一排字:“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汽车士官学校”,如今的南营房已成为一所军事院校所在地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4.jpg
19、WP_20151018_038_副本.jpg

20、WP_20151018_102_副本.jpg

      我在网上搜索了这所院校的资料:蚌埠汽车士官学校是一所培养汽车士官人才的军事院校,创建于1977年12月20日,原名解放军汽车管理学校,1986年6月更名为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正师级,隶属总后勤部,2011年9月改为解放军蚌埠汽车士官学校。学校地处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南营房,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学院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另在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建有军交运输综合训练基地,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经过30多年建设,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拥有设施设备较为完善先进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科技大楼、礼堂、汽车性能检测中心、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中心、轻武器射击场、军体器械训练场、游泳训练场、运动场等。

      站在大门口,很担心门卫会阻拦我们进入,那将太遗憾了。可能是因为这里是院校的缘故吧,门卫并没有阻拦,我们跟随着有门禁卡的人员很顺利的进入到南营房内。
      走进南营房东大门,紧挨着大门口的那一大片区域,也就是公路左侧的楼房区域,就是我们家所在的6537部队留守处的位置,当年,我们家就住在这里。在6537部队留守处的对面,公路右侧高层楼房的位置当年是一座大礼堂,在大礼堂的后面是一大片的操场、训练场,再往后面是射击打靶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6.jpg
21、WP_20151018_100_副本.jpg

      在我的记忆里,当年蚌埠市有好几座营房,在南营房的东面有个东营房,是空军机场。在南营房的西面,紧挨着南营房的是西营房,那里有高炮师、汽车团。我们南营房这里有我们家所在的6537部队、6547部队,有十五分部,后来又调来133师。那时,我们住在部队大院里,抬头低头满眼看到的都是军装绿。
      父亲所在部队的番号是6537部队,不过6537部队的官兵并没有住在这里面,6537部队到越南执行援越抗美任务去了,住在这里面的是6537部队留守处的家属们。
      父亲所在的6537部队是在1965年奉命新组建的部队,是一支到越南去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部队。这支新组建的工程兵部队的各级别干部,是南京军区从各部队抽调出来的优秀干部,尤其是抽调了一批工程骨干,还抽调了部分优秀老兵共千余人,作为这支新组建部队的骨架,然后又从江、浙等省份征集了3000余名新兵。
      我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在那个时候被抽调到了这支新组建的出国部队里。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工程干部,1964年的秋天,南京军区把父亲从27军工程处调入南京军区工程兵干部训练大队担任中队长和教员组长,然后又在1966年把父亲抽调到了这支新组建的赴越南执行工程任务的部队里,让父亲担任了这支出国工程部队的施工股股长,具体负责工程事宜。
      6537部队出国之前,在南营房里设立了留守处,留下了10余名干部和战士,集中照顾和管理家属。

      我现在站的位置大致就是我家所居住的那排平房的位置。当时,南营房是苏式(苏联)建筑风格,6537部队留守处住的这一片区域是一排排的平房,房子是东西走向,房门朝南,与现在的楼房的走向相同。
      当年,我家那排平房里住着十来户人家,也是房门朝南,这一排平房门前有一条通道,通道两旁有像士兵一样排列整齐的白杨树。通道前是个大操场。放学了,放寒暑假时,留守处里的孩子们都在操场上玩耍。夏天的晚上,各家就把席子或床板拿到操场上乘凉,看着满天星星听着故事,是童年里美好的记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48.jpg
22、WP_20151018_164_副本.jpg

23、WP_20151018_158_副本.jpg

      2015年10月18日这一天,我们姐妹俩一边在南营房里漫步行走着,并随手拍些照片,一边回忆着过去的生活。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2.jpg
24、WP_20151018_105 (1)_副本.jpg

      1966年10月,我家从南京江宁方山搬家到安徽省蚌埠市南营房留守处,搬到南营房的第二天父亲就走了,他随部队去了越南,父亲去“援越抗美”了。父亲每年回家探亲一个月,父亲在越南历时3年,一直到1969年底才返回国内,部队回国后驻扎在江苏省泗洪县。母亲带着我们三姐妹在南营房留守处里住了4年半,我们在这里度过了4个春夏秋冬。

      蚌埠市的季节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蚌埠市最舒适的季节当然是春天和秋天了,蚌埠市的夏天和冬天不如四川舒适,蚌埠市夏天是炎热难耐,冬天则是比四川峨眉寒冷得多。
      熬过了寒冷的冬天,春天来到了,首先看到的是柳树发芽,冰雪消融,那段时间,上学行走道路泥泞,穿着的棉鞋常常要被消融的雪水弄湿,而要穿胶鞋却是脚冷得受不了,好在这样的日子不长。春光明媚的春天来到了,地里的小草长起来了,嫩嫩的、绿绿的,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挎上个小篮子,带上把小刀,到地里去挖荠菜,荠菜还很小,发现了一些荠菜,就先向小伙伴们声明,这一圈归自己所有,接下来就是埋着头地小心地把发现的荠菜都挖进自己的篮子里,然后再去找下一个目标。春天最美的是花儿都开放了,我们校园里的桃花、杏花,以及校园里的月季花等也竞相开放。我家门前的白杨树也开始长出一串串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落在地上就像是毛毛虫,等白杨树上的“毛毛虫”都落下来了,白杨树的树叶也就长起来了。在这春天的季节里,最迫不及待地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消停了一个冬天,我们这些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急着脱去臃肿的冬衣,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起来。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4.jpg
25、WP_20151018_151_副本.jpg

      天气渐渐地热起来了,夏天来到了,蚌埠市的夏天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炎热难耐,每天中午要头顶着烈日放学、上学,学校里和家里都没有电风扇,在家里还可以扇扇子,而坐在教室里,再热也只能忍着。每年的五六月份,还要去参加农忙劳动,我们要头顶着烈日,在地里收割麦子。尤其是放暑假,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我们住的房子是平房,烈日直接晒在房顶上,而房间里就像是一个大蒸笼。家家户户在吃饭的时候都是把桌子搬到门口来吃的,晚饭也大都是吃的稀饭和过水面条,孩子们无一例外地热得浑身长满了痱子,有些痱子还长成了热疖子,又痒又疼的,用手抓破了还会感染。
      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最期盼的是夜幕的降临,洗了澡以后,身上擦上痱子粉,已经感觉很舒服了,然后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急着抱着席子,抬着块床板到门外的大操场上去乘凉。我们仰面躺在床板上,仰望着满天的星星,那时的满天星是那样的清晰,由此我们也从母亲的口里认识了北斗七星,认识了银河系,认识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听到了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除此之外,我们这些伙伴们还愿意走到一起,互相讲故事,有的故事是听了还想听,偶尔听到一个关于鬼怪的故事能吓得好半天睡不着觉。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58.jpg
27、WP_20151018_160_副本.jpg

      立了秋,天气慢慢地凉爽了,再下个几场雨,真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寒,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门前的白杨树的树叶子渐渐地黄了,并飘飘洒洒地飘落下来,把地面上铺上一层。于是,家属们每天早上开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着把大扫帚扫地上的树叶,没有哪一个人组织号召,没有哪一个人不自觉,只要是听到了外面有“唰唰”地扫树叶的声音,其他的人都是赶快放下自己家里的活,赶快从家里走出来,加入到扫树叶的行列里,很快地,树叶就扫干净了,把树叶倾倒在垃圾堆里,再回家忙自己的事情。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0.jpg
28、WP_20151018_143_副本.jpg

      蚌埠市的秋天是短暂的,而冬天很快就来到了。蚌埠市的冬天比四川峨眉寒冷,好在不像四川峨眉这样阴沉沉、雾蒙蒙的,蚌埠市的冬天晴天居多,但气温在零度以下。蚌埠市的冬天每年都要结冰和下雪,河里结冰封冻了,胆子大的孩子还敢站在河边上,我不敢,害怕冰破了掉下去。
      最深的印象是每周到123医院的澡堂里去洗澡,从澡堂里出来再走回家,短短的10分钟的路程,可是到了家里,我们的头发上都结了冰,摇一摇头,满头的冰凌子都“哗哗”地响。我们洗的衣服也是这样的,只要晾在外面,不一会儿,衣服已经结了冰,成了硬邦邦地一大块。外面水池里的自来水笼头都用稻草包裹着,每天早上去接水的时候,都是用开水先淋一下,水龙头才打得开,提回家的水到了第二天的早上都结了一层的冰。天气寒冷结冰了好玩,但是也让人讨厌,就是给行走带来麻烦,走在结了冰的路上,搞不好是要摔跟头的,好在都穿着棉衣,也摔不坏。
      相对于结冰的天气而言,我们更喜欢下雪,每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带给我们的都是欣喜无比,站在家门口,看着洁白的雪飘飘洒洒地落下来,我们会用手去接住雪,刚开始落下的雪像小颗粒,后来雪越下越大,一片一片的,像洁白的鹅毛一样。经常是晚上临睡觉前还没有下雪,到了早上起床一看,外面房顶上、地上、树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禁不住的欢呼雀跃起来,就盼着雪再下大些。
      下了大雪后,天气马上就晴朗起来,晴空万里映照着皑皑白雪非常好看,晒着暖暖的太阳,我们小孩子们就忙着在雪地里玩耍起来,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我们找一个斜面滑雪和滑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2.jpg
29、WP_20151018_140_副本.jpg

      在蚌埠市南营房的那4年半时间里,我们全家五口人被分隔在了两处,父亲在越南“援越抗美”,母亲带着3个女儿住在部队的留守处里。我们家刚搬到蚌埠市的那一年,姐姐9岁,我8岁,妹妹3岁。
      父亲在越南援越抗美,每年才回家休假一个月,这一个月对我们而言,比过节还要快乐。在蚌埠市的那几年里,我们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父亲回家探亲,感觉跟父亲还没有亲热够,父亲的一个月假期就满了,我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父亲,又是板着指头地数着日子地盼着父亲回来休假,那时感觉一年是那样的漫长。
      父亲每年回家休假,都会用他节省下来的钱为我们买回一大包吃的东西,我记得有一年父亲回家,给我们带回了一大包的桔子,这种水果当时本地没有卖的,我们觉得真好吃。
      妹妹小军年幼,每当父亲回来,她总是一步不离的跟着,生怕父亲转眼不见了,甚至父亲上厕所,父亲去男澡堂洗澡都要跟着,一会儿见不着就哭,小小年纪隐约知道了父亲是去了危险的地方。我和姐姐爱逗妹妹玩,说一声:“爸爸走了。”妹妹马上就“哇”的一声哭起来,父亲在厕所里听到小女儿的哭声,就会马上从厕所里跑出来。
      1968年,文化大革命达到了高潮,全国到处在搞武斗。蚌埠市里派与派之间搞武斗,连公共汽车、火车都不准时开了。那一年父亲回家探亲到了归队的时间,父亲要走了,全家人真是不放心。由于公交车停开了,父亲要从南营房走路到蚌埠市火车站,我们一家人就步行着送父亲往火车站方向走,妹妹年龄小,也跟着走了好长的路程。走到了钓鱼台那个地方,父亲说:“不送了,回去吧,你们跟着我也走得慢”。我们就站在原地看着父亲走远,心里很难受,妹妹当时就哭了,父亲也不敢回头看我们。

      父亲在越南历时3年,圆满并提前完成了在越南的军事工程施工任务,父亲的工作得到了部队首长以及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同志的高度评价。父亲回国以后,曾经向我们讲述他在越南的经历,父亲讲得轻描淡写,我们听着却是惊心动魄。在越南施工,不仅要时时冒着美国飞机轰炸的危险,而且父亲还有着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其中一次是在坑道里父亲头部被枕木砸伤,昏迷了3天才苏醒过来,还有一次是被毒蛇咬伤,多亏了治疗及时才化险为夷。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4.jpg
31、WP_20151018_130_副本.jpg

      父亲到越南去了,母亲一人照顾着我们三姐妹的生活起居,母亲为我们做一日三餐,母亲为我们洗衣服,还要为我们做衣服、做鞋袜,那时没有洗衣机,那时我们的衣服都是母亲手工做成。妹妹上了幼儿园后,母亲还到了123医院药厂上班。
      父亲所在的6537部队留守处成立了家属委员会,母亲是我们那排房子的家属委员。母亲的这个家属委员当得够称职,母亲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那时是文革期间,各项政治学习、政治活动都比较多,母亲都能够组织得井井有条。
      男人们出国执行任务去了,留守处里除了10来个当兵的,几乎都是家属。近百名家属住在一起,免不了东家长西家短的,传到了当事人耳朵里,就免不了要吵架,母亲就要为她们双方做调解工作,家属们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到我们家里来跟母亲说一说。
      母亲在外善于管理家属,在家里也把我们三姐妹管教得服服帖帖的,对我们三姐妹母亲是说一不二的,我们都害怕母亲,母亲的话我们不敢不听。母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她认为对女孩子就是要管教得严些,女孩子就是要守规矩,女孩就要像个女孩的样子。
      母亲教育我们严格,但是在生活上对我们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有好吃的东西母亲舍不得吃,粗粮、剩饭、剩菜都是母亲抢着吃。那时没有电冰箱,剩饭、剩菜有时变味、变质,母亲舍不得倒掉,她不让我们吃,而是自己把它吃下去。有一次母亲食物中毒了,又吐又泄,被送入医院里抢救,现在想想都后怕。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6.jpg
32、WP_20151018_139_副本.jpg

      我们家住在蚌埠市南营房的那几年,正处在文革时期,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生活在军营里,我们的生活与外面的老百姓相比好了许多,起码是有饭吃,有衣服穿,没有忍饥挨饿,尽管如此,留在记忆里的物质生活还是远远的无法与现在相比。
      母亲是一个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对于每月拿到手的钱,母亲总要结余一些存入银行里,以备家里有急用,从来也不曾向单位或者是外人借钱。每个月的钱先要把每月按计划供应的粮食、副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东西买回来,然后才能谈得上其它的开销。那时候大米是0.138元一斤,猪肉是0.68元一斤。由于物质匮乏,除了吃饭,我们很少吃零食,粽子和月饼也是一年才能吃到一次,鸡蛋我们也吃得很少。那时买布要用布票,我家的布票就没有用完过,因为母亲轻易也舍不得给我们买新衣服穿。如果哪一年过年的时候,母亲能给我们做一件新衣服,那将是最高兴的事情。
      那年月,不仅吃的东西紧缺,就是日常用品也紧缺,洗衣服的肥皂也是要计划的,都不够用,我们的学习用品也是如此,纸张从来没有浪费过。我们使用的铅笔,母亲一般只给我们买2分钱一支的原木铅笔,我们多想有一支花杆带橡皮头的铅笔啊,那是5分钱一支,母亲舍不得给我们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68.jpg

      我们家住在蚌埠市的那4年半时间里,正是文革开始的头几年,人们正处在精神的亢奋时期,因此,我们的精神生活无不打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深深烙印。
      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机,一般家庭也没有订报纸,因此,家里的收音机以及外面挂的高音喇叭成了新闻的主要来源。在收音机和大喇叭里,我们听到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在收音机和大喇叭里,我们了解全国各地文化大革命的动态和世界风云。不过,我们最喜欢听的还是歌曲和样板戏。
      文革十年,中国文化经历了浩劫,而流行的图书首推《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佩戴毛主席像章成了人们最美的装饰,家家户户喜爱悬挂毛主席的画像,而且外面的墙壁上、大型广场上到处矗立着巨幅的毛主席画像。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一时,除了毛主席画像,红卫兵形象、工农兵形象也成了画作的主体。
      在我们的印象里,那时唱歌唱的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歌,以及歌颂毛泽东思想、毛主席丰功伟绩的歌曲,跳舞最红火的舞蹈是“忠字舞”,“忠字舞”成了那个年代人人都会跳的舞蹈。当然,唱歌和跳舞并不仅仅局限于此,那时,唱歌和跳舞的普及程度以及参与的人数远远胜过现在,只不过是不及现在的“百花齐放”,而是品种单一、形式单一。那时的部队、工厂、人民公社以及学校,只要是像样一些的单位,几乎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有这样一句话,说是文革期间,八亿人民看了八个样板戏,这句话是泛指,并不很确切,但也足以说明那个年代人们所看的戏曲是非常少。在剧场里看样板戏,或者是挤在临时搭的露天舞台下看样板戏,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同的记忆,样板戏的曲调被全国人民唱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时至今日,还被人们时常唱起,并且成为经典,那时,我们就是在距离我家不远的部队大礼堂里观看样板戏的。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0.jpg
33、WP_20151018_148_副本.jpg

      在那个年代,看电影是我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电影并不是像现在看电视那样天天都可以看到,而是等个十天半月的才能看一次电影。因此,每场电影我们都想去看,每场电影我们都不愿意错过。我们家住在南营房时,看电影的场地有3处,一个是离我家不远的南营房大操场,一个是部队里的大礼堂,还有一个地点是在123医院的大操场。不管路途远和近,只要是放电影了,我们都要拿个板凳前往,所有的人,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如此。
      在那几年里,我们所能看到的电影数量相当有限,那几年,全国人民看的是相同的几部电影:苏联老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革命战争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由于当时电影数量有限,这些电影我们看过好多遍,以致于里面的故事情节熟的不能再熟,一些台词说了上句能接下句。革命战争片还为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提供了素材,在那个时期度过童年岁月的人,差不多有着同样的游戏经历。
      我记得在1970年前后,我们还看了4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铁道卫士》,这让我们这些热爱战争片的孩子们特别兴奋,后来又上映了阿尔巴尼亚故事片,先是《海岸风雷》,然后是《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都是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这些故事片也是轰动一时,这些影片中的歌曲也很有魅力。
      那几年看电影,在正片之前会放纪录片,通常是《新闻简报》,内容大多是国家的重要时事新闻,类似于我们现在天天在电视机里看到的“新闻联播”吧,这些内容我们也看得很专注,以我们当时的朴素想法,和毛主席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很幸福。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2.jpg
34、WP_20151018_125_副本.jpg

      1966年,毛主席亲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被称之为“十年动乱”,其实我感觉真正的“动乱”也就是文革刚开始的那两三年吧,也就是我们家住在蚌埠市的那几年。我们身处军营中,一般也不走出营区,几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没有亲身体验到那场动乱,但也从广播上,也在电影纪录片里听到和看到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也在或多或少的感受到那场文化大革命带给军营的与以往的不同之处。
      我对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印象是在电影纪录片中看到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毛主席身穿绿军装站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小将,接着是全国各地的学校停课闹革命。我们听说,在蚌埠市里,地方上的许多学校也停课了,但我们继红小学在军营里,我们没有长时间连续停课,但有时候会停上半天的课,甚至是几天的课,说是老师们要到蚌埠市区开会学习。
      我对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印象是贴大字报、揪斗走资派和牛鬼蛇神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了军队里,军营里也是到处贴上了大字报,大字报五花八门,不但有文字,上面还有漫画。我们这些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也被老师要求写大批判稿,我们不会写,也只能是抄报纸上的文章。很快的,军营里的走资派被揪了出来,这些被揪出来的军队走资派们也没有摆脱被游街示众的命运。
      一天,母亲下班回家告诉我们,她所在的123医院药厂的厂长是个“516”分子,是个反革命,已经被抓起来了。这个消息让我吃惊不小,别的人我不认识,但母亲所在药厂的厂长我是见过的,是个女军人,长得漂亮,对人和蔼可亲,怎么看也不像个坏人的样子,她怎么就成了反革命了呢?我搞不明白。
      后来,这些被揪出来的走资派被集中关押在我们家后面的一排房子里,说是给他们集中办学习班。我们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候,都要从那排房子跟前经过,有时我们看到“走资派们”拿着碗,排着队的去吃饭,我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想看看这些“阶级敌人”与革命群众究竟有哪些不同。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6.jpg
      在文革中,真正让我恐惧的是造反派们要来冲击营房。我们听说,他们冲进别人的家里到处乱翻,只要他们认为是“四旧”的东西,都要拿出来烧掉。这个消息不仅让我们这些孩子恐惧,就是大人们也是紧张害怕不已。留守处要求家属和孩子们尽量不要出营房,一旦造反派们冲进营区,就把门关起来不要出来,一切由他们当兵的去应对,一直等到造反派走了再出门。
      那些日子,我们天天都很紧张,到了晚上更害怕,那种感受就好像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抗战时期老百姓们躲日本鬼子一样的担惊受怕。母亲最担心的则是家里的钱和存折,担心被造反派们抄家拿走了,存折里的钱可是我们家这么多年来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母亲为这些钱和存折找安全的地方可是费了不少的心思,藏在这里想想不妥,拿出来又藏在那里,还是感觉不安全,最后,母亲终于为这些钱和存折想了一个最安全的藏身之地,那就是蜂窝煤的煤孔里。母亲把钱和存折分别卷成煤孔那么粗细,并用油纸包裹起来,再塞入一个蜂窝煤的煤孔里,把这个蜂窝煤放在几十、上百个蜂窝煤的最里面。做完了这件事情,母亲长舒了口气,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和姐姐,再三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告诉外人,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虚惊了一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78.jpg

      我们姐妹沿着营区大道往迎河方向走去,我们终于看到了迎河,看到了横跨在迎河上的大桥,这座桥现在的名字叫“迎新桥”,它已经取代了当年我们上学每天都要经过的那座没有名字的木桥,当然现在的这座桥也比过去的木桥加宽了许多。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0.jpg
38、WP_20151018_111_副本.jpg

      迎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它从南营房中部由北向南横穿而过。我家所居住的6537部队留守处在迎河的东岸,而我们的学校继红小学则在迎河的西岸。从我们家到继红小学的直线距离不过3百米左右吧,但要走到学校却要花上个20分钟左右的时间,那就是因为我们要通过迎河上的这座桥才能去学校。
      在迎河上共有两座桥,一座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桥,还有一座桥在营房的外面,是水泥筑成的桥。当年这座桥是木桥,这座木桥从桥面到桥梆都是木头的,透过桥面的一块块木板,我们能够看得见迎河的潺潺流水。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2.jpg
40、WP_20151018_157_副本.jpg

      我们姐妹站在迎新桥上,望着平静的水面,我感觉如今的迎河已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河了,因为这里已看不见河水的波澜起伏,也看不见河水里欢快游动着的鱼儿。当年,我们上学和放学的途中,喜欢靠在桥栏杆上看迎河里的鱼,并且靠着桥栏杆站在桥上,随着河水的流动,好像桥是一艘船也在行进中,靠着北面的桥栏杆,桥在向前行,靠着南面的桥栏杆,桥在往后倒退着,如今这种情景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4.jpg
      望着平静的迎河水,想起了当年我和妹妹都曾落入迎河中的遇险经历。
      我落入迎河是因为到河边采摘柞树叶,想不起来是从哪一年的春天开始,营区里的孩子们都养起蚕来,养蚕容易,难的是采摘桑叶,偶尔跑出营房,能找到几片桑叶,就非常珍惜,于是,我们就给蚕喂一种叫柞叶的树叶子,蚕越养越大,食量也越来越大,而柞叶也越来越难寻找,好采的叶子,大一些的叶子都被同学采摘走了,剩下的是树梢上的一些零星叶子,甚至是类似于一颗豆子大小的叶子也被我们采摘下来。
      有一天,我发现在迎河堰坎的最低部有几棵柞树,上面的叶子还比较多,可能是由于这个位置靠近河水面了,同学们没有发现吧。于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抓住河边的树枝往下走,终于走到靠近柞树的地方,我探下身子去采摘柞叶,一不留神,我脚底没有站稳,我掉到了河里,幸好我落水的地方水不深,我赶快从水里站了起来,抓住河边的树杈爬上了岸,万幸自己没有被水淹死。我像个落汤鸡似地回到家里,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还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穿,我能感觉出母亲和我一样的后怕心情。
      母亲自小就害怕虫子,这件事情后,母亲就更坚决地反对我和姐姐养蚕了,于是,我俩就把养的蚕东藏西躲的。有一天,母亲翻找东西,无意识地看见了我们藏起来的蚕,把母亲吓得惊叫一声坐在了地下。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6.jpg
41、WP_20151018_108_副本.jpg

      我的落水经历只能算是有惊无险吧,而妹妹则是命悬一线死里逃生了。那天是妹妹上小学的第一天,在那之前的几天,由于下暴雨的缘故,迎河里涨了大水,河水漫过河堤一直流进了河边的菜地里。听说有一位姓侯的阿姨在菜地里捡到了鱼,于是妹妹小军就与我家那排房子的一对双胞胎兄弟相约着跑到了菜地里,在菜地里到处寻找,也想捡到鱼。不料想当3个孩子走到菜地与河水的边缘地带时,都一起陷入了河边菜地的泥水里动弹不得,并且随着河水的冲力,人在慢慢地下陷,河水漫到了孩子们的腿部、腰部,再到胸部,3个孩子吓得大喊大哭,却没有人经过那里,没有人听见看见。
      再说那天快要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双胞胎的妈妈没有见到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听别人说是看见他们3个孩子往河边的菜地方向走了,就吩咐大女儿赶紧到菜地里去找弟弟。双胞胎的姐姐走到菜地边上,她离老远就听见了3个孩子的哭声,赶紧奔跑过去把她的双胞胎弟弟以及妹妹小军从泥潭里拉了出来。事后妹妹告诉我们,当时河水已经漫到了她的嘴边,她就用双手死死得抓住地下的草,使劲的仰着头,完全是绝望了。双胞胎的姐姐如果再晚到一步,这3个孩子就都有生命危险了,多亏了她及时赶到,救了3个孩子的命。
      当天,一对双胞胎兄弟都挨了打,双胞胎的妈妈让我的母亲也打妹妹,母亲说:“我不打,孩子差点命都没有了,我打她干啥?”那天下午,母亲就一直抱着小女儿在流泪,说是你们爸爸让我好好照顾你们,要是出了事怎么向你爸爸交代啊。记得母亲还去给我们买了鱼吃,这件事情现在想来都让人后怕不已。

      过了桥不远处就是我们读书的继红小学,这是一所部队子弟小学,如今继红小学已不见了踪影,在继红小学的位置,我们看到的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运动场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88.jpg
42、WP_20151018_133_副本.jpg

      印象中的继红小学环境优美,在绿树和鲜花的掩映下,校舍与部队的营房相比,在构造上别有一番特色。学校里有好几排校舍,但是没有集中在一起,主要是分布在两个区域,校舍以平房为主。我最初入学读书的那一栋校舍要走上几个台阶进入教室的走廊,再进入教室。在教室的外面是一个大操场,操场很大,同学们上体育课、做广播操、跳忠字舞、集合开会、下课后嬉戏玩耍等,都在这个大操场上。
      穿过大操场,沿着一条林荫道走个一百多米,就到了学校里的另一片区域,这片校舍区域有几排房子,有教室,有老师的办公室,还有老师的宿舍,这里完全是被果树和花园掩映着,教室的后面是一大片的菜地,而教室的前面却是一大片的桃子树和杏子树,桃子树上结的是大大的蟠桃,桃子树不高,我们伸手就能摘到树上的桃子,而杏树要稍微高些。我想,现在的校园里大概是不会栽种一大片的桃树和杏树了,如果栽种的话,在果实成熟之前就会被学生们,或者是他们的家长,或者是外面社会上的人摘来吃了。而那时的我们,不论是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偷偷地摘桃子和杏子吃,我们会等着由老师摘下来分给我们吃。我们觉得,如果偷吃了桃子和杏子,如果被同学和老师发现了,那真是太丢人了。说实在话,别说是我们这些学生对于物质没有贪欲,就是大人也是如此,那时在营区里称得上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记得在果园的后面还有一大片的草地,夏天在下了一段时间的雨后,草地上还会长出地木耳。
      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一大片的花园,想不起来是玫瑰花还是月季花了,下课了,或者是放学了,我们喜欢钻在里面玩,因为我们发现,嫩的花杆剥了皮以后是甜的,很好吃。花园外面的嫩花杆已经被同学们折来吃了,要再吃到嫩花杆就得要忍着花杆上的刺,爬到花园的深处去。
      在继红小学,我们既可以观赏着美景,又可以在桃子和杏子成熟的季节里品尝着丰收的果实,在果实成熟的季节里,老师们常常会将水果用桶装着拎进教室里分给我们吃,过个几天我们就会吃一次水果。继红小学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学校,在这样的优美环境里,我度过了我的小学阶段,度过了我的快乐童年。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4.jpg
43、WP_20151018_138_副本.jpg

      我家是在1966年10月从南京搬家到蚌埠市的,我转学到继红小学时读小学二年级。那时,随着文革的深入,我们的课本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除了语文、算术课,还有宣传阶级斗争的政治课,到了高年级,再加上“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课。最明显的是语文课本的内容,学的越来越多的是毛主席的语文,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以及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等。那时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英雄事迹就会被选登在语文课本上。
      我们写作文,能模仿到的题材范文非常有限,也更多的是写着大批判的文章,模仿着刻板的语言形式,比如,作文里常常会引用毛主席的语录和诗词,作文一开头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歌颂革命群众就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批判敌人则用“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作文的结尾则多半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等。
      《毛主席语录》被称为是“红宝书”,我们是人手一册,每天上课前都要齐声朗诵《毛主席语录》,还要大段大段地背诵《毛主席语录》,到后来,那一本“红宝书”中的语录我大多数能背诵得下来,不仅要背诵《毛主席语录》,我们还自觉自愿地背诵毛主席的著作,对毛主席著作里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是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又编印出了《毛主席最高指示》,《毛主席最新指示》。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开展,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也开始达到了顶峰。人与人之间早上打招呼,也不再说早上好,而是举着“红宝书”说:“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我们上课之前也要先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我们每节课的上课前还要先背诵毛主席语录,我们写的每一篇作业的开头,先要写上一段毛主席语录,包括做算术题之前也是这样。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唱歌就是唱毛主席语录歌,跳舞就要跳忠字舞,我们的课间操也变成了跳忠字舞。在蚌埠市继红小学里,我所学会的舞蹈除了“忠字舞”以外,还有秧歌舞,那时学校里成立了仪仗队,只要蚌埠市里有大型活动,我们这些仪仗队员们就要到市里去参加活动,仪仗队里有秧歌队,有花环队,有军鼓队等,我是秧歌队的,就是身穿白衬衣,腰里扎上一条红绸带,排着队形,边走边跳秧歌舞的那一种。
      那时,毛主席有一条最高指示: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于是,全国的每一所学校,全国的每一名学生,都参加到“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中去,我所在的继红小学当然也不例外。每一学期,我们都会有几周的时间到工厂、到农村去参加劳动,在部队里体验军营生活,以磨练我们的革命意志。我认为,在那个特殊的“革命”年代,我们并没有读到多少书,没有打下很扎实的文化功底,相反,我们学到的社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倒要比书本知识多,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大。“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的开展,对我们在“德、智、体”3个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那是一段让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6.jpg
45、WP_20151018_137_副本.jpg

      从1966年10月到1971年4月,我在继红小学里度过了4年半的美好时光,在这4年半里,有我难忘的老师,更有我难忘的同学。我与同学们友好相处,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学工学农学军,我们一起跳舞,我们一起参加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政治活动,下课后我们还一起玩耍嬉戏。那时的我们没有课业的压力,每天放学回家后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家长们忙于生计,一般也不催促着我们学习,更不会像现在的学龄儿童那样去上着种种的特长班。
      放学回到家里,只要是白天,各家的门都是大开着,同学们一声呼唤,大家就会三三两两地从家里出来一起玩耍,男孩子们玩着他们喜欢的游戏,我们女孩子也玩着我们喜欢的游戏,我们爱玩的天性在那个年代里得到了尽情地展示。
      那时候,我们玩的游戏花样可真不少,比如: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跳绳、抓石子、扔沙包、捉迷藏等等。我们还会很多的体育项目,比如,跳山羊、翻单杠、翻双杠、打乒乓球、打篮球等。有一段时间,我们还喜欢上了舞蹈里的一些基本功,比如翻跟头、弯腰、劈叉、倒立等,可能这是受了样板戏的启发吧,京剧和芭蕾舞剧里就有这样的一些基本功。我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大家都友好相处,都能成为好朋友。可能个别男孩子会偶尔打架,但女孩子们是没有打架的,也都不会骂人,闹意见了也是要不了几天又相互说话了,因为大家都忍不住要在一起玩,那时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是那样的快乐。
      1971年1月,我在继红小学毕业,寒假后,我升入继红小学里的“戴帽初中”班,我在初中班只读了半学期,我家就搬家到了四川省峨眉县。
      以下两张照片拍摄于我家住在蚌埠市南营房时,左上图我们三姐妹合影拍摄于1969年,右下图是我的小学毕业证,毕业证照片拍摄于1971年1月,我至今还保留着在蚌埠市继红小学的毕业证。
initpintu_副本1.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98.jpg
      我们姐妹在南营房里转了一大圈后,又原路返回,我们走出营区,走出南营房东面的这道大门。随后,我们沿着南营房外面的人行道往西走,我们知道,在这道东大门西面两三百米处还有一座大桥,走过那座大桥,还有一道军营大门。
      人行道右侧安装了铁栅栏,已经取代了过去的铁丝网。过去,我们上学和放学也喜欢走这条线路,只不过是要走出营区,要经过东面和西面的两道营房大门,要经过营区外面的这座水泥桥。家长们不希望孩子们走出营区,感觉要营房里要安全些。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0.jpg
47、WP_20151018_173_副本.jpg

      营区外面的这座水泥大桥也是经过了重修,并且也是加宽了许多。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4.jpg
48、WP_20151018_174_副本.jpg

49、WP_20151018_178_副本.jpg

      大桥西面的军营大门很气派,有哨兵站岗,估计是不容易从这里进入营区了。我们姐妹走到公路对面,以军营大门为背景拍照留影。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08.jpg
50、WP_20151018_186_副本.jpg

      这次故地重游,南营房给我的印象是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建筑风格现代时尚。同时,我也有些许的遗憾与失落,因为我在这里没有感受到军营中应有的那股朝气与豪迈。可能这里已是军事院校的缘故吧,可能那天是星期天的缘故吧,整个营区里空荡荡的,军人很少。当年这里可是绿色的军营,这里抬头低头都能看到军人,满眼都是军装绿。

      当天下午,我们从 “迎河桥公交站”乘坐103路公交车返回了蚌埠市区,在蚌埠市百货大楼站下了车,在蚌埠市区繁华地段转了转,品尝了印象中的蚌埠烧饼、蚌埠莲藕饭等美食,再乘坐公交车返回蚌埠火车站,乘坐当天晚上的火车返回了北京。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112.jpg
52、WP_20151018_035_副本.jpg

53、WP_20151018_029_副本.jpg

54、WP_20151018_026_副本.jpg

      再见了安徽省蚌埠市!再见了蚌埠市南营房!再见了南营房继红小学!
                                                    (写于2015年12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0615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17-7-6 13: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9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709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7-7-6 16: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访故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点个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17-7-6 18: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神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116

帖子

1877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877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22: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大鹏 发表于 2017-7-6 13:54
图文并茂,非常好!

谢谢你的美言鼓励!{:9_407:}{:9_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116

帖子

1877

积分

陆军中尉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877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22: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剑胆琴心 发表于 2017-7-6 16:15
重访故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点个赞!

谢谢你的点赞鼓励!{:9_407:}{:9_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293

帖子

8284

积分

陆军中校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8284
发表于 2017-7-7 06: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文章写得很好,不仅文笔流畅,而且充满了对军队、对父亲的情感,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军队调动频繁,搬家对军人的家庭、子女也都是寻常事。好在那时我们都不大,基本还是学生,而且学习压力几乎没有,家里的坛坛罐罐也不值几个钱,营具也基本是军队配发,搬家就搬家吧。我老伴也是出身军人家庭,而且是铁道兵,修好这条铁路,再换地方去修另一条铁路,因此她们家住过九个省。现在有这个平台,大家交流一下对军队的拳拳之心,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希望继续看到您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9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709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7-7-7 0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锡林 发表于 2017-7-6 22:18
谢谢你的点赞鼓励!

{:9_403:}{:9_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9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709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7-7-7 08: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锡林 发表于 2017-7-6 22:18
谢谢你的点赞鼓励!

{:9_403:}{:9_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050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678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等功投弹能手刺杀标兵训练能手medal53medal54medal55medal56一等功二等功

发表于 2017-7-7 12: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神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11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