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04|回复: 2

俄罗斯:战略盟友还是北方宿敌?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202

帖子

487

积分

一级军士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87
发表于 2016-9-28 14: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俄罗斯:战略盟友还是北方宿敌?



01.jpg

    双头鹰的扩张:从俄罗斯的成长史说起
  1644年,一名叫瓦西里·波雅尔科夫的哥萨克探险家带领一支俄罗斯队伍顺阿穆尔河而下驶抵松花江,看到了都是十分少见的黄种人。他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西伯利亚式的蛮荒之地,进入清帝国的疆域。 以这次探险为起点,中俄三百多年的爱恨情仇由此展开。

02.jpg

    俄罗斯人的血脉里便有扩张和侵略的基因,俄罗斯的成长史便是一部扩张史。
  十五世纪之前,在地理意义上而言,中俄还遥不可及。一个是栖息于欧洲德涅斯特河、第聂伯河流域的基辅公国,一个是成长于亚太地区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中间几近万里之遥。可就只用了短短一两百年,两国在飞速的靠近,并迎头撞上。
  是 俄罗斯奇迹般的扩张和侵略让这成为可能。俄罗斯的扩张史是人类历史上国家扩张的奇迹,在十四世纪之前,俄罗斯还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彼时的俄罗斯人还无法移居到基辅以东和以南150里以外的地方,因为游牧民族侵略的威胁就像是达摩克利剑一样悬在他们头上。
  而从十四世纪开始,统一在莫斯科旗下的俄罗斯人相继征服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这些国家都是由曾经蒙古国建立的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分裂而成的。十五世纪,又在皇帝伊凡雷帝的支持下,强盗叶尔马克率领840余人的队伍,越过乌拉尔山脉,打败了西伯利亚汗国,打开了通向太平洋的通道。
 
03.jpg  
  
    此后,俄罗斯便止不住前进的脚步,向东一路狂奔了。俄罗斯直抵太平洋沿岸,抵达鄂霍次克海,甚至跨过白令海峡,拿下了阿拉斯加。俄罗斯跨越乌拉尔山之后扩张的距离比美国太平洋岸至大西洋沿岸间的距离还多出一半,而同期英国的殖民者还没翻越到阿勒格尼山脉的另一边。
  即使拥有了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数量在人类的历史上或许只有后来的日不落帝国才可以媲美。)但俄罗斯还不满足——这是他们的天性,像个北欧海盗一样野蛮的侵略和破坏,这只会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扩张欲。
  可环顾四周,向西是彼时还强大无比的波兰、瑞典等欧洲大国,俄罗斯在与这些国家的争夺中所获不多,且艰难无比。向北是一年四季的冻土地带,是不适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而向东便是一望无际广袤的太平洋了。于是,俄罗斯把目光瞄向了南方!
  所以便有了瓦西里·波雅尔科夫的那次探险!
  中俄第一次的交流便显得不友好,当波雅尔科夫驶抵松花江时,他派遣一些人去勘探这条支流。这支带着侵略和扩张使命而来的俄罗斯探险队伍除两人外,全遭伏击。
  但第一支探险队伍的全军覆没并没有给这些侵略者们足够的警告,毕竟在一路向东直到到达太平洋的路上,俄罗斯人对这种损失早已习以为常。此后一连串冒险家跟进阿穆尔河流域。他们攻占阿尔巴津城,修筑一系列要塞,并毫不留情地对清帝国的子民施以典型哥萨克式的屠戮抢掠。
  他们在中国边境犯下的这些暴行使中国康熙皇帝极其恼怒——毕竟这是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便腾出精力来解决北方的问题。在1685年,一支八旗兵组成的远征队北上,夺回了阿尔巴津和雅克萨,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但他们一撤离,俄罗斯侵略者们又成群结队地回来了。于是,又一支中国军队被派到阿穆尔河。
  如此反复,边境问题陷入僵持,而俄罗斯的注意力还主要放在对欧洲的争夺上,不愿在远东花费太多精力。于是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一番争论, 《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04.jpg
  
    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边界,俄罗斯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也没有得到黑龙江流域。但在之后慢慢的获得了贝加尔湖地区的控制权,控制了中亚,并为以后中国西北边疆问题埋下了祸害的种子。
  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俄罗斯人在亚洲扩张的第一阶段终于结束,尼布楚条约暂时遏制住了俄罗斯人南下的野心。
  这算是中俄之间第一次战略大碰撞。中俄各有胜负,甚至中国还获得一些优势,但沙俄的侵略本性暴漏无疑。
  沙俄签订了合约并不代表着它的退却,随后俄罗斯人在穆尔家河流域定居了下来,但它却从未丢掉对中国的野心。
  俄罗斯人只是在蛰伏中等待中国衰落而已。
  历史的钟声:北方有恶邻!
  以后170年中, 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约定的边界以外地区,俄罗斯同期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对欧洲霸权的争夺上,远东的局势得以暂时缓解。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农耕文明在蒸汽机驱动的现代文明面前碰的头破血流,庞大的清帝国像一只被扎破了的气球一样突然爆裂。
  1840年的战争打开了让中国屈辱一个多世纪的潘多拉魔盒,瞄准了中国的虚弱,一系列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纷繁踏至。
  这个时候,在北方蛰伏了近两百年的沙俄也开始行动了。那时的沙俄,比在瓦西里·波雅尔科夫的时代时强大得多,而中国人则虚弱的太多了。

05.jpg
  
    1840年(道光二十年),清朝属邦的哈萨克被俄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也是1840年,清朝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并吞。
  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侵占,并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俄侵占,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1864年(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俄逼清廷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
  1868年(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的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侵并。
  1876年(光绪二年),原为属邦的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吞并。
  1881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逼订《伊犁条约》而丧失。

06.jpg
  
    1883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沙俄逼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俄瓜分。
  1921(民国十年),沙俄唆使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独立,总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唐努乌梁海地区现为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前苏联支持外蒙古举行所谓公民投票(苏军亦参加投票)。中华民国政府被迫承认其所谓“独立”,外蒙古面积约156.6万平方公里。
  前后百余年,被俄罗斯侵占或是支持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土地,共计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相比其它西方列强划定租界、抢占胶州半岛、香港、澳门、台湾,在沙俄眼里小打小闹都不为过。俄罗斯的想象力让历史惊叹,动辄便是不声不响的划走中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出于某种层面的政治考虑,在国家对舆论强有力的管控下,中俄之间的历史纠纷一直不曾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日本侵略了中国,但二战战败,把半个世纪的“侵略成果”全吐了出来,并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但俄罗斯侵占中国的领土,中国几乎是一寸都没有拿回来。那些所谓黑瞎子群岛之类的谈判所得,连个安抚奖都算不上。
  所以说 俄罗斯是侵略中国最为成功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个北方恶邻告诉中国:强权即真理,落后不止要挨打,还要割肉剃骨!

07.jpg
  
    对了,那个曾经中国唯一的北太平洋港口海参崴被划给了俄国,中国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被封死了。现在是俄罗斯远东舰队的驻地,也是其在 太平洋沿岸唯一的不冻港,现在它的名字叫做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译为统治东方!
  同志加兄弟:不称职的盟友时代
  俄罗斯——现在应该称为苏联了,早在中国革命军进行北伐之前就派顾问指导中国的革命工作。1923年孙中山与苏签订《孙越宣言》,苏联亦派人员协助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军,同时还提供武器和经费的支持。但后来国民党政府放弃了联俄联共的政策,1927年,蒋介石于上海清党,蒋介石和鲍罗廷分道扬镳,苏联特使及一切人员亦被驱逐。
  但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一直是持续的,从理论支持、经费、武器一直到社会主义国家样板, 苏联对于中共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苏共和中共的分歧有目共睹,长征便是如此。

08.jpg
  
    在二战中,中苏是反法西斯战壕里的共同盟友,战争后期苏联对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的打击对于加速日本投降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而在战后,苏联对于中共取得东北控制权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初始,毛泽东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出访苏联,争取苏联对中国的支持。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废除了和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一边倒地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但谈判的氛围并不友好,中苏条约谈判使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个强人之间都心存芥蒂。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时出兵朝鲜,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中苏经济关系发展前景难以预料。但朝鲜战争使得中苏变成了更加亲密的战友,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一切矛盾都被暂时的掩盖起来了。
  在短暂的蜜月期后,两国的分歧逐渐暴漏出来,并越来越难以弥合。苏联想同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妄图把中国当做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小弟”一样来对待,这显然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1958年夏天,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其后又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最终矛盾不可调和,两国关系崩裂。
  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援助也大大减少直至终止。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苏联一边倒的支持印度——而不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中国。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虽然战斗得以控制,但中苏都在边境上屯兵百万,两国甚至一度处于核大战边缘。
  回顾这段短暂的盟友时光, 不可否认,苏联对于中国现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帮助巨大,在不到10年时间内,中国以几十亿元人民币就建立起配套的国防工业基础,这种速度和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中国铸造的核盾牌,早期也有苏联人的一份功劳。
  但苏联对中国的一切帮助都是站在苏联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这种帮助在中国不满足苏联的利益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停止了。不论是为了壮大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圈定亚太势力,还是为了和美国进行全球对抗,苏联只是为了苏联,并不是为了所谓中苏“同志家兄弟”的伟大革命友谊。

09.jpg
  
    所以说, 苏联是曾经的盟友,但绝对算不上一个称职的盟友!
  中苏这种紧张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了九十年代,在两国准备做出改变的时候,柏林墙就毫无征兆的倒塌了。1991年的苏联解体,让俄罗斯一下从强大的红色帝国跌落成为一个虚弱的二流国家,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突然增大。但在中俄关系方面,这无疑对中国是有益的。由此带来俄罗斯的飞速衰落与虚弱,让中俄自从接壤以来,一直都是俄强中弱的态势第一次发生逆转,中俄总体实力平衡在向中国一方倾斜。
  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速和深入,中国对比俄罗斯的优势更加明显。2015年,中国GDP总值突破1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而俄罗斯则刚过一万亿的门槛,以经济规模而言,中国接近俄罗斯的九倍,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广东省。俄罗斯和曾经的小兄弟之间反差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真是令人嘘嘘。
  可即使载今天的战略诉求下, 在中俄关系第二好的时候,俄罗斯仍对中国有着极高的警惕,俄罗斯向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印度、越南等国大力推销军火便有制衡中国的考虑。在南海、钓鱼岛方面,俄罗斯也是含糊其辞,甚至是参与越南与中国在南海有争议地区的石油开发等。俄罗斯也不时和日本越南等国眉来眼去,以图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所以说一些中国人不要对俄罗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要妄想着回到“同志加兄弟”的时代!
  中国真正的的盟友,只有13亿中国人!
  前景展望:中俄双线战略VS美国全球战略
  俄罗斯一直是一个赤裸裸的精明利己主义者!
  无需指责,无需哀叹,国家的立场、国家之间的关系向来如此,都是根据国家利益取舍和国际态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以领土扩张为国家成长主要方式的时代,中国和俄罗斯似乎是永远的敌人!但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告别了领土扩张和掠夺,也使得中俄之间最直接的矛盾点能够得以缓解。
  可今天中俄之间的战略冲突依然存在,中俄这两个有抱负的大国相邻在一起,便注定着相互竞争与对抗。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历史再如何变迁,时间再如何推移,地缘政治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但这些分歧在美国全球战略的威压下,又像在当年的朝鲜半岛上一样,可以暂时的隐藏起来了。
  毫无疑问,今天不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没有和美国全球对抗的能力与资本。但在美国今日咄咄逼人的全球战略下,两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压力。 今日中俄虽然没有结盟的必要,但在共同对抗美国全球战略的压力面前,中俄两国战略合作前景广阔。
  不难发现中俄两国与美国斗争焦点主要围绕着两条线展开的:
  西线:自高加索南下,连接波罗的海,黑海,贯穿前苏联加盟国直到中东,这是俄罗斯的西线。在这条主线上串联着美俄之间的反导问题、乌克兰问题、北约东扩问题、叙利亚问题、恐怖主义问题、伊朗问题等,这是俄罗斯与美国的斗争线。
  东线:自朝鲜半岛南下,贯穿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海、南海直到东南亚,这是中国的东线。在这条主线上串联着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等中美斗争焦点,这是中国与美国的斗争线。
  这两条是斗争线也是战略线,在西线美国通过反导,吸纳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国加入北约,颜色革命、动乱叙利亚等,让俄罗斯疲于应对,并为此还爆发了俄格战争。而克里米亚问题出现后,俄罗斯面临着西方国家严厉的制裁,至今经济仍陷在寒冬里不能自拔。而在东线,美国通过亚太再平衡、对台军售、重返东南亚、鼓吹南海通航自由问题、搅和钓鱼岛问题等在中国周边频造事端。
  对于美国的压力,东线和西线中俄都在反击,俄罗斯发动俄格战争并扶持南奥塞梯独立,兼并克里米亚,并出兵叙利亚。中国在南海吹填造岛、实现钓鱼岛海域巡航常态化等。但这大多都是一种单打独斗的行为,没有形成战略互动。 放在世界级的视野下,中国的东线战略和俄罗斯的西线战略,完全可以形成相互关联的大战略。
  当中国和美国因为某一冲突点爆发冲突时,中俄之间的矛盾便成为了中美俄大三角中暂时性的热点,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美国战略压力。而此时俄罗斯可以在东线向前推进一小步,采取一定行动,刺激西线美俄之间的矛盾点,转移美国注意。让中美之间的冲突点迅速被美俄之间的矛盾点掩盖,美国乃至世界的吸引力都被西线吸引,而中国则可以和美国达成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上个冲突点的热度降低后,又可在下个热点上采取动作,让美国的注意力有转移到东线来。 中俄应避免单独行动,让下一个热点迅速掩盖上一个热点所带来的影响力。如此进入战略联动循环,让美国陷入东西两线战略博弈而分身乏术。

10.jpg
  
    2015年的克里米亚问题是如此,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因为南海问题互相指责,口水战升级,美国通过军演、巡航、军贸易等在南海周边制造事端,南海问题急剧升温。但克里米亚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了西线,中美之间的战略碰撞骤然减少。这种带有偶然性的两个事件之间关联不大,但中俄两国完全可以通过战略互动将这些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大战略。
  但中国在和俄罗斯进行时战略互动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核心利益不可退却,哪怕没有战略互动的牵制!
  2、中国和俄罗斯只是在美国全球战略下的抱团取暖而已,中国不能对俄罗斯抱有太多幻想和期望。
  3、对矛盾时间点的把握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要矛盾频发,让美国误以为战争的可能,造成形势误判。也没必要不痛不痒,造不成任何战略牵制。
  4、对矛盾的力度应该精心把握,将矛盾冲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获取利益,但完全没必要和美国陷入冷战甚至是热战。总体而言,蚕食策略最好,获取利益,又不至于升级冲突。
  5、和俄罗斯进行战略沟通要及时,让战略互动的效果发挥出来。
  6、一般情况下,美国不会冒着和中俄同时陷入冲突的危险,但也不要过分低估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决心。
  这种战略互动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但一旦运用恰当,则会为中俄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可我们必须认清,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背靠背的战略支持是都处于战略困境下不得已的选择,都是为了彼此能够分担来自于美国的战略压力。但双方都不希望看到对方过于强大,俄罗斯希望看到一个大而不强的中国,而一个虚弱但没有崩溃的俄罗斯也符合中国利益。
  尾声
  俄罗斯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从国际舞台销声匿迹。
  在拿破仑远征沙俄的时候,俄罗斯拯救了欧洲。亚历山大大帝骑着白马穿过凯旋门进入巴黎城,俄罗斯第一次成为了欧洲的主宰。

11.jpg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将社会主义变成一种伟大的实践。
  希特勒的钢铁洪流在斯大林格勒,在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戛然而止,成为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而冷战时期,苏联的锋芒连美国避退连连。
  这些世界都没有忘记,这是那个伟大的俄罗斯,也是曾经那个贪得无厌的俄罗斯!

12.jpg
  
    但中国对俄的最好政策不是在于如何对待俄罗斯,而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只有当中国强大到足以让俄罗斯仰视时,俄罗斯才会收起对中国的野心和傲气。只有当中国足够强大时,那些悲惨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那些丑陋的历史今天说出来,依然会刺痛我们的自尊心,但历史就是历史,美好的我们欣然回忆,丑陋的我们也该接受,决不能假装不知情,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若是如此,那么丑陋的便不是历史,而是忘记历史的人类了!


红警3原声《苏维埃进行曲》

视频采用1984年苏联阅兵片段







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 ... ?spm=0.0.0.0.OeOxQ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5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347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6-9-28 15: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9_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050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678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等功投弹能手刺杀标兵训练能手medal53medal54medal55medal56一等功二等功

发表于 2016-9-29 09: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神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18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