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16-7-26 12:11 编辑
【原创】 在坦克里经历翻车
那是1971年秋季,我所在的坦克第35团驻在山西省高平县,是1969年从南京军区北上移防山西高平的。到了高平,就开始了紧张的战备训练。过了1970年,随着新兵增多,团里的教导队开始自己培训坦克驾驶员、炮长,我被抽去担任助教,在教导队里经历了一次坦克翻车。
1.团教导队
说起来也怪,团里的教导队是司令部直属单位,可偏偏设在城西比较偏僻的野川大庙里,远离团部不说,还远离团里其他所有分队。 过去不理解怎么把教导队放在这么个鬼不下蛋的地方,去团部看电影都极不方便,走大路要绕道沟村、唐庄、城关约24、5里路,走小路翻山越岭约15里路,也要走近一个半小时。星期天请假进城一趟也不容易。 现在理解了,就是野川附近有良好的训练条件,紧靠一条砂质河床的河川,径流不大,平时几乎干枯,河川有一段南北向笔直,北头折转并形成陡壁,透过陡壁向后望去就是一个山头,正好成为一道天然“被弹面”,是设置坦克射击训练场的理想场所。河川向南部分则可以作为坦克驾驶的基础科目训练场地。 那时,团里领导都是打过仗的老军人,眼光自然瞄准的是带兵上战场打仗,训练起来自然不会作假。
2.坦克驾驶助教
那时,我在坦克7连3排当驾驶员,排里有辆坦克是教练车,被要求到团教导队去保障训练,连里安排我带车前去,并担任助教。 我连原是СУ-76自行火炮,1970年才换装Т-34坦克不久,换装训练也才结束,自己的驾驶技术还不是很熟练呢。但是,连里安排我去,还是对我比较信任,起码在驾驶技术上对我很信任,这也让我很高兴,说明连里干部、周围同志、同专业驾驶员的一种肯定,接受任务十分愉快。 随后就是积极准备车辆,带上东凑西凑找到的可用小零件如螺栓、螺帽、保险丝、铁丝等,排长负责指挥我开车沿我连驻地城东秦庄、赵庄煤矿处的浊漳河大桥、浊漳河河道、庞村、下玉井、唐庄、沟村、野川去教导队。在浊漳河河道与坦克3连驾驶员王国平的坦克会合,他也是去团教导队执行保障任务,后来就一起住在教导队的助教屋里几个月,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从庞村离开浊漳河河道攀越一道挺陡的上坡驶上现在的省道331时,眼前一亮,笔直、宽阔的等级战备公路,砂石路面,路上几乎没有车辆,只有极少的行人和板车、马车、小驴车等,急于撒野的心思一下子就被勾起来。还是驾驶技术不过硬,没行驶多远,可能才依次从二档、三档换上四档,坦克就偏向右侧,一急一慌处理不当,坦克就驶下路面,幸好还记得紧急制动,刹住车停在了路坡上,但左侧履带被卡,有齿履带板的爬齿卡在了主动轮轮缘上,而不是啮合在主动轮轮齿间,坦克动不了了。团里组织送车的机关人员叫来修理连的气焊工和气割工具,切断履带后重新连接排除故障,又继续前进。由于耽误了时间,天黑前到达下玉井坦克4连住下,第二天再走。在4连第一次见到南京老乡张新华。
图1 偏驶下路的坦克,像这样向外侧偏驶的情况较多,多是高速转向不果的后果。(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3.夜间公路驾驶
到了教导队以后,开始了助教生活,转眼就到了驾驶训练的最后一次实车科目——夜间道路驾驶,这是所有驾驶训练科目的较高梯次训练内容,在坦克驾驶教范里是必训内容中的最高梯次,往往是驾驶训练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夜训。 当天的夜间道路驾驶训练顺利,结束时,驾驶员班的班长王长顶提出返回驻地让他来开开,我虽然心里也不情愿,但考虑到他是个老驾驶员,又一直是开Т-34坦克,来教导队当班长锻炼后就可能提干,就答应让他开回去,但提醒他“学员反映左侧转向离合器可能分离不彻底,也可能制动带松些,不太好转向,你注意些”。同时也多了一个心眼,坚持让全班学员10多人全部坐进坦克里,关闭车长门,我自己把着装填手门。
4.坦克翻车 没有想到这位老兵发动后一起车就是二档,顺着下坡就挂三档,把我“左侧不好转向”的提醒完全丢到脑后。起车不久,在前大灯照射下我脚踩炮塔座圈露着头在枪塔上看见坦克开始慢慢偏向右侧,心想班长已经力图向左转向修正方向,但始终没有看见他修正过来,继续向路右边偏驶过去。这时,坦克右侧履带已经开始压上路肩,我还指望着王长顶能采取措施修正过来方向,最不济也要采取制动把坦克停下来。可是事与愿违,可以感觉到王长顶全力拉着左侧操纵杆企图向左修正方向而使坦克的行驶速度有所降低,但坦克一点儿也没有能够变动一点儿方向,速度虽有所降低但仍然斜着插向道路右侧,越过路肩驶向路坡,车体也开始向右倾斜。这时我也开始警觉起来,并准备下蹲缩进炮塔里去。
图2 我就像这张照片上前车炮塔上的战士那样站在枪塔门中(他是坐在枪塔上),站着比坐着更容易缩进炮塔里,因此,更安全一些。(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不巧的是路坡上有个涵洞,“八字形”洞口处较宽,坦克右侧履带落入洞口处悬空,只见前大灯在夜空中打了一个圈,说时迟那时快,我也没有多想,下意识的下蹲缩进炮塔。尔后,感到眼前全部翻了个儿,头朝下,枪塔门有一半插进泥里,坦克里的10多个学员也都倒栽葱样乱作一团,原本底板上的弹药箱全都翻到头上了,有的撞到学员头,有的撞到学员身体。我赶紧问“都在吧?”,一数,都在,放心了。
图3 路堤斜坡上的“八字形”洞口的涵洞,如果没有涵洞,坦克斜着驶下路堤不至于翻车。(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好不容易从枪塔门与地面泥土之间那一丝缝隙中钻出坦克,车里的学员和王长顶也一一钻出来,派人赶紧跑步去报告队领导。领导来了以后,看看现场情况,留下我看守,其他人都撤离现场回驻地休息了。
图4 翻车180°的坦克,火炮身管被压在下面,极易使其弯曲报废。(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天亮后,看清楚了翻车的坦克,往日炮口高扬的雄伟样子变了,炮塔向下、肚皮朝上,两侧履带翻在上面,一副王八盖朝上的囧态。好在翻在路边的农田里,田里的庄稼秋季才收割,土地才进行了深翻,土质松软。加上翻车时坦克的行驶速度不快,翻滚过程没有砸向地面,而是像打了一个滚儿就势趴在土质松软的地上挺舒服的样儿,外观看没啥损坏,连翼板也较完好。当时判断人员没有伤亡,坦克没有大的损坏,绷紧的弦松了下来。按装甲兵的规定,只要坦克翻车就是事故,如果再有其他损坏,事故等级就要提高,责任就会在增大。这时,就剩下察看插入泥土较深的炮管子是不是弯曲了,一旦炮管子受损弯曲那就属于大事故了。 第二天一早,队里来人送饭给我,上午就来了牵引车和修理连人员,先用长长的圆柱形“径规”从炮口处塞进炮管子里面,看它是否能够顺利滑过整个炮管子,以检查炮管是否弯曲。待“径规”从炮尾处滑出,确认炮管没有受到损坏,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5.翻正坦克
在坦克部队的训练里,就有修理连牵引车驾驶员、修理连技术军官、团装备管理部门对淤陷、掉沟、翻车坦克进行施救的内容,平时难见翻车,遇上一次机会难得,自然积极准备一显身手。到达现场,稍一查看,马上展开工作。
图5 牵引车(T-34坦克改装),就是取消了可旋转的炮塔,在车体上水平装甲板前方安装了个枪塔,没有绞盘,使用长钢丝绳牵引、拖救。(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图6 牵引车(T-34坦克改装)驾驶员操纵机件与T-34坦克完全一样,变速杆在右腿右侧外,位置部利于操作时用劲儿,往往引起驾驶员侧身用劲儿。(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图7 牵引车(CY-100自行火炮改装),没有取消那个固定式炮塔,取消了炮塔里的火炮,没有绞盘,使用长钢丝绳牵引、拖救。(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图8 CY-100自行火炮改装的牵引车与T-34坦克构造相同,不同的是驾驶员操纵装置安装位置,变速杆不是安装在右腿右侧外,而是安装在驾驶员裤裆前的两腿之间,位置别扭,但有利于操作时用得上劲儿。右侧安装1门大口径火炮。(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这边炮工检查炮管没有问题,那边牵引车就准备好了,现场指挥一声令下,很轻巧的就把翻成“底朝天”的坦克分两次拖正过来,一次将“底朝天”翻成“侧立”姿势,再拉一下就正了。
图9 对翻车的坦克实施救援是坦克部队技术保障的基础性训练科目,部队常常用退役坦克当“陪练”。这是拉“侧立”后“翻正”的照片,注意,翻下落地处进行过土工作业,垫了较厚实的松软新土以减轻落下时行动部分机件损坏。其实,不用牵引车也可以,随便哪辆坦克都能干这活儿,一样拉正过来,只是连接钢丝绳、拖拉时的指挥和协同需要有些经验。(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翻正了的坦克交给我,我上去检查一下,除了油水缺少点以外,啥都好着呢。按下起动按钮就发动起来了,再小心翼翼的开回教导队,就着学员毕业,连里派人来接我和坦克回去,回到连队不久,坦克送修。
6.分析
Т-34坦克是离合器式转向机,也称转向离合器,安装在变速箱两侧,分别负责向左右转向。转向时,拉操纵杆使一侧的转向离合器分离,同时制动带抱紧制动鼓,将一侧履带完全制动住,坦克就向这一侧转动方向,实现坦克转向。 所以,Т-34坦克转向时必须先降低车速,车速越低越有助于分离转向离合器后制动带抱紧制动鼓,转向就越容易实现。
图10 Т-34坦克的多摩擦片式转向离合器(左、右各1个),摩擦片结合、分离,实现动力切断和连接。被动部分的制动鼓外,有制动带包裹,实现动力切断后将一侧制动,使坦克转向。(借用网上照片说明问题)
由于Т-34坦克转向离合器是干摩擦式多片离合器,使用时间一长,摩擦片发热会产生翘曲等情况,使得摩擦片之间的间隙减小,造成分离不彻底,进而影响制动带抱紧制动鼓的效果,难以实现转向,就是俗话说的“不转向”故障。有经验的Т-34坦克驾驶员这时会进一步降低车速,使用更大的力量拉操纵杆,或同时踏下制动踏板辅助,以期将制动带抱紧制动鼓。只要有足够的力量,有“不转向”故障的车也能转向。所以,在坦克部队里流行“开坦克靠的是三分技术七分劲儿”的说法,掌握操作技巧重要,有力量更重要! 翻车那天,我的坦克已经在团教导队保障驾驶训练很多时间了,又都是新驾驶员训练,自然对坦克的损坏要严重一些。而且到了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驾驶训练,车况肯定不如以往,有些不好使唤也是正常情况。当晚训练时,学员也反映了有“不转向”的情况,作为老驾驶员的王长顶应该有数,可以小心一些开回去,实在不能转向时可以停下来倒车向相反方向转向的方法调整行驶方向。哪能盲目开高速,方向偏了不赶快制动、停车呢?也是命该如此,不高的路堤中有个涵洞,斜在路堤上行驶的坦克遇到涵洞,履带悬空,可不就翻车了吗。
7.花絮
还有一些花絮呢,一直流传在当地,并扩散在周边至今,连现在当地网络“高平吧”上还有年轻人议论。 花絮一:有附近村庄里的老百姓早晨拾粪看见坦克翻在他家的地里,一会儿就传遍全村,导致围观群众很多,都来看这少见的情景。随着部队很快将翻车的坦克翻正,尔后又开了起来走了。传来传去传成了“解放军的坦克真神,翻车打了个滚又翻了过来,走了。” 花絮二:坦克带根长长的炮管子,老百姓简称“公坦克”,牵引车没有炮塔,更没有炮管子,老百姓简称“母坦克”。老乡用简洁明了的三言两语叙述这件事,“‘公坦克’使累了躺下不干活,‘母坦克’一来就又有精神爬起来了。” 【注】“使”,山西高平方言是“干活儿”的“干”那个意思。
8.后记
那个班长王长顶是1968年安徽皖北地区的兵,高个子,国字脸,有文化,说话、干活都很干练,在坦克3连当坦克驾驶员也有多年,抽调去团教导队当班长是有意培养准备提干的。不曾想因为这起事故,提干的事就泡汤了,第二年复员回乡。好在没有受处分,但一起事故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教训深刻! 那天晚上被我按进坦克里不准他们露头而没有受到伤害的10名学员中,后来都成为我团各连驾驶员中的技术骨干,有约一半多的人提干,有2人最早在北京军区考上“特级驾驶员”,还有2人成长为坦克21团参谋长24团副团长、205师坦克团副团长。我也一直是他们在坦克驾驶技术上的不二“师傅”,至今都和大多数人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想起来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