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54|回复: 1

战备移防进山西住大庙 (3) 制砖烧窑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697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0574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20-7-18 17: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20-7-18 17:14 编辑

战备移防进山西住大庙
(3)
制砖烧窑

    到了山西农村,才知道那里的房子真好,一水的青砖大瓦房,比南方许多地方泥墙草屋好得不知多少呢。后来才知道,这都得益于这里盛产煤炭,有煤就能烧砖,烧出来的砖又好又便宜。


    一、自建营房


    部队从1969年北上移防进驻高平以后,由于该县解放后一直没有驻军,县域内没有部队营房,我团进驻后只能分散住民房。头两年部队上上下下和当地政府、群众之间的军政、军民关系很好,得益于高平是抗战时期老解放区,抗战胜利后就再也没有驻扎过我军部队,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把部队当成八路军看待,拥军形式和内容都和抗战时期一样。每个村干部、民兵连骨干、妇女主任和年轻姑娘、小伙子整天围着营、连部转,自己家里很穷却热心帮助连队解决困难,盘灶、盘取暖火炉、收集铺床谷秸、麦秸,帮助连队整理驻地,划拨土地给连队种菜,村子里有缝纫机的人家帮助战士缝补衣服等等,不论大事小情,只要村里知道了一定帮你解决,热情极了。
后来,随着与群众在一个村子里住久了,同吃一井水,同走一条路,同用一路电,同在一座水库洗衣取水浇地等琐碎小事上出现纠纷和矛盾,加上坦克部队各种车辆多,坦克履带破坏路面、压实耕地,道路驾驶训练撞倒路边行道树、撞坏村里沿街房屋,射击训练封路不准人员进入射界等,军民混居弊端显露出来。加之1969年军事紧张局面由于我军在“三北地区”骤然增加百万大军加强战备而得到缓解,从1973年开始,我师各部队开始自建营房。
    我团于1973年开始在高平境内选址建设营房,至1975年完成,历时3年,全团实现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营区格局:团机关、家属院、卫生队、指挥连、通信连一个大院,旁边有步兵连、工兵连、高炮连、汽车连的连片营区;坦克1营、坦克2营、修理连、团车场、检查站、弹药仓库、器材仓库合为一个大营区,距离团部3千米多点;我们坦克3营及其车场单独一个小营区,就在秦庄往山下不到1千米地方,距离团部也就2千米多点。3个营区在县城东侧约2千米处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结束了以营、连为单位分散住在多个村庄的局面,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队管理、装备管理、军事训练条件。


    二、为节省建房费用自制部分建筑材料


    记得开始营建时,团首长在动员大会上说到要艰苦创业建营房时,透露出军区给的建筑标准是12元/平方米,师里要扣掉2元盖大礼堂、招待所等;团里也要扣下2元盖大礼堂、洗澡堂等,全团各营连的主要营房建筑标准只有8元/平方米。不知当年国家建设标准是多少钱,单就师团两级一扣就是1/3来看,留下的标准就很低了。
    为了能在被消减去1/3经费条件下盖好营房,各单位都想了许多办法。我们3营开始自己上山打石头、烧砖、淘沙,以图在建筑材料上面减少一点经费。我连上山打过用来做营房基础的毛石,打过烧石灰的青石,干过制砖的活儿。直到后来用砖数量增大,而人工制砖速度慢、产量低,来不及供应全团都展开施工的进度,才放弃人工制砖,转而集体到城北店上村机械制砖场打工,换得机制砖回来盖营房。


    三、制砖


    营制砖任务是我们连3排担任,排长带着我们全排人员跟着秦庄民兵连长李炮旦一起干,他就是我们的制砖师傅。
    这个李炮旦是村里能人,长得一副清秀的国字脸,身材高挑,身板硬朗,干啥都是一把好手,村里的活儿没有他不会干的。同时,他又是个热心肠,乐于帮助他人。因为大队部就在7连隔壁,他和我们7连关系特别好。连里有点儿事就找他,肯定能够得到解决。
    秦庄村西路边水渠旁有2座砖窑,其中1座更好用一些,或是炮旦师傅更熟悉一些,用起来更顺手一些,我们用的就是这一座砖窑。高平农村几乎村村都有砖窑,这样的砖窑有一定公益性质,并不是专门烧那种拿出去卖的砖,而是村里人自家盖房子用的砖。村里谁家盖房要用砖,就请人来烧几窑,一般砖窑就近有制砖取土处、脱坯场子等一整套设施。
    高平砖窑建得像是一口倒扣着的高装碗,上小下大中间肚子圆呈圆锥形,窑体下1/3是向地下挖进去形成,掩在地下。窑壳上半部用废砖砌成,越向上越收口,收到窑口处就很小。窑口敞开,装窑时留下烟道通向窑口,就有了烟囱抽风助燃效果。窑内底面是圆形平地,越向上去窑壁越向内收敛,最后收口留下3、4米直径窑口。窑体外侧有一条小道从窑底盘旋而上至窑口边沿,供查看窑口火情、挑水去窑口洇窑时行走。底部窑门很窄,从外向内斜坡进去和窑内腔相通,里面和窑内腔接合处辟宽形成斗室,装窑后砖坯垒成炉壁将斗室和内窑隔开,炉壁处设有炉门,方便观察炉火、向炉膛里投煤块加料,炉勾伸进去调整炉膛煤块燃烧等。

1.jpg
图1 刨土、和泥、脱坯、晾晒、搬坯、码垛、风干、装窑、点火、烧制、洇水、冷却、出窑,粘土砖制作过程。(借用网上照片)


    砖坯取土就在砖窑旁土崖边,可见当年建这个砖窑时就考虑到取土问题,选址就选在土质优良地点上。土崖上下土层好几米厚都是适合制砖的上好粘土,把表层熟土扒到一边,下面的泥土刨下来不用专门粉碎,稍微敲打就散开,挑出几个砂礓来,其他都是细腻的粉末状土,好和泥。
挑水泼在泥土堆上,几个人上去来回反复踩踏,边和泥边把泥踩得软和,感觉那泥很黏脚,脚扯动困难时才行。这道工序最累最脏,需要自己赤脚上去踩。踩好的泥堆成穹顶坟堆状放段时间,也说不上为啥,反正就是那个要求,像是和面饧一饧。泥堆上面搭好凉棚,还要不时洒上点水去,以防砖泥变干变硬。
    做砖坯更不容易,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做好。从拿砖匣子开始,先将砖匣子沾一下水后推进沙土里再抽回来,砖匣子的各个格子里的各个面都均匀地粘上一层干土细面面;再端着砖匣子到和好的泥堆前放,用双手从泥堆上刮下一捧泥,转身使劲摔进砖匣的1个格子里,这么反复3次把砖匣子里3个格子里摔上3坨泥巴就是3块砖;再用刮泥板把砖匣子上面的泥刮平,推除多余的泥,顺便也把泥坯向上那一面抹平;最后将装满砖泥的砖匣子搬到事先平整好的场地,轻轻翻扣在撒了干土细面面的地上,再小心翼翼地轻轻提起砖匣子,匣子里的泥坯就脱出来留在地上变成了3块砖坯。
    继续细解,就是舀那一坨泥就有窍门和技术在里面,泥坨子要不大不小,正好塞满1格子。泥坨子摔进砖匣的力道也要不大不小,太大会砸坏砖匣子,太小则不能塞满格子边角,影响砖的完整和美观。一举一动都是技术和窍门,让那些看不起劳动的人汗颜去吧。

2.jpg
图2 砖坯码成空心长条垛,以便通风吹干,砖垛上还要苫盖草帘等物防雨,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借用网上照片)

   不断重复干着,地上湿砖坯排成一排排,利用夏天干燥多风特点,把湿砖坯晾干。等湿砖坯把院地占满了,摔砖坯工作就停下来。等湿砖坯晾干成型不再容易破碎后,再把它收拾起来码成空心砖坯长垛进一步晾干。这时最怕下雨,下雨时就盖上秸秆,虽不能完全避免砖坯淋雨,但能减少损坏程度。


    四、烧窑学徒


    砖坯做好再码垛阴干后,就要装窑烧制了。那时排里战友们都学会了刨土、和泥、脱坯、晾晒、搬坯、码垛、风干等一系列工序的所有活儿,干得还不赖,应该能算出徒了。接下来烧窑不需要很多人,领导派我跟着炮旦打下手,美其名曰学烧窑,我就跟着他学着烧过几窑砖,装窑、点火、烧制、洇水、冷却、出窑,一道工序也没拉下,都亲手干了一遍。
    装窑先打窑底,窑底的砖坯之间要留空隙和通道,火膛下面摆放成“炉箅子”样,既可以托住炉膛里煤块燃烧,还可将煤炭燃烧后的炉渣漏下去到炉底,以便人工出渣。尔后从下往上将砖坯一层层码上去,码的过程适时留出火道。这火道留在哪里,留多宽?走向怎样?都要全盘考虑,才能使窑内所有砖坯都能烧到,烧均匀,否则废品多,烧出来的砖不青不红,半熟。码砖坯时快要到炉膛收口时,就要将点火用的柴草、树枝、小煤块等材料留在炉膛里,留作点火时使用。装满砖坯后就要封窑口,也就是将黄泥和稀糊在窑口上,留出串火苗的孔眼,做通风拔火之用。窑装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砖烧得好不好,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其中的别别窍都在不言中,你要学习就要问,不问,没人告诉你。


    3.jpg
图3 传统的立式砖窑,装窑时到达窑口顶部时的情形,可以看到窑里的砖坯摆放时留有间隙,便于窑里各个角落的砖坯都能被烧透。(借用网上照片)


    封好窑口就可以点火开烧。装窑时已经在窑底靠着窑门处放置了柴草、玉米秸秆,以及较粗大的树枝等,上面压上部分好碳,生火时从窑门扔进火把,点燃柴草、玉米秸秆后火势逐渐增大,进一步点燃树枝,直到碳块被点燃、窑口冒出烟来就算生火成功。
    烧窑我没学会看火候,只会打开窑门往里面投掷大块煤块,投到炉膛里需要的地方去,不能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整个炉膛里要平均都投到,使火焰温度均匀,烧出来的砖才好。但也不能有火焰温度过高的地方,那会把砖坯烧化、烧流成了废砖。
    烧火那几天,24小时看着窑门里的火,从窑口向里看砖坯烧的火候,直到窑口那一层砖坯从窑眼看进去也烧得通红透亮时,火候就够了。这时停止继续向窑里投煤,直到炉膛里明火熄火,并将窑口通气的窑眼用黄泥堵上,让通红的砖坯继续在窑里闷烧一天半天的,就可以开始担水浇窑洇砖。
    烧砖怕的是欠火候,欠火候的砖不能用。所以老师傅宁愿过点火也不能欠了火。过了火候的砖颜色和品相差一点,但有更耐碱的说法,可以用来做墙基等。一窑砖里面有点坏砖也没关系,盖房子总有边边角角能用得到。
    传说有经验的人能根据时间和窑顶飘出来烟味等,判断窑里的砖烧得火候咋样了,并以此确定起窑的日子。我没学到那一手。
    洇砖时不仅要堵住窑口通气窑眼,还要在窑口圆周培土形成浅水池,尔后才能挑水过来往窑口上的浅水池里浇水,通过浅水池向下渗水,冷却砖坯,窑口也开始冒出白色水汽。池子里的水洇下去多少再加多少,始终保持一定渗透压力,使水不断渗下去,逐渐从上面的砖向下面的砖洇下去,直到将烧得火红的炉膛和所有砖坯全部都被迫均匀降温、冷却后为止。这时,砖也变成青色,完成了从砖坯到青砖的转变。等到窑口上不再冒水汽,就是窑内温度降下来了,洇砖这个工序也结束了,可以启封出窑。
    砖必须洇得都变成青蓝色,抗压强度才上得去。古代青砖都是这样子烧制的。如果把砖洇成五花八绿,红的红、灰的灰、蓝的蓝,砖质还是土坯质,那这窑砖就算废了,回炉重烧也不行,大多时候只能扔掉。
    砖坯烧透后如果强制淋水冷却,则水蒸气使窑内压力增大,阻止空气进入而缺氧成青黑色,如果自然冷却,空气会使砖坯中的铁元素氧化而成红色。我团从南方过来,看惯了青砖,自建营房选用青砖就在情理之中。另外也是青砖更结实一些,抗氧化、水化更好一些,就是工序复杂了一些,现在红砖多,因为是自然冷却,制作工艺简单一些。
    等窑里的砖完全冷却下来后,就可以从窑口、窑门等处出窑。出窑更是个辛苦活儿,主要是窑内温度很高,青砖也是烫的,往外背砖也就是在背后披个麻袋片隔热,窑里有人专门将还很热的砖码成一人能背得动的小垛,大约20多块,他在里面更加辛苦。等到将烧成的砖全部从窑里搬出来,摆放在窑边空场上码成250块一垛来,才算完成整个制砖过程。码成250块的砖垛便于清点数量,数一数砖垛也就知道这一窑烧成了多少成品砖。
    砖烧得好不好?一看成色,二听响。当看见出窑的砖是青灰色,可以基本肯定这窑砖差不了,进一步拿起两块砖互相敲击,能听到很清脆的“镗镗”声,表明是一窑上好的砖。
    可惜秦庄那几个窑都是老式立窑,窑小,每次烧砖数量少,个人盖房够用,部队盖营房哪够用?加上采用传统烧窑技术还很落后,烧一窑砖周期长,远远赶不上部队营建需要,烧了2窑就停止不烧了。我这徒弟也就不再当了。
    烧一次窑辛苦一次,但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亲身体验一把烧砖窑、做砖坯全过程,也进一步了解 “秦砖汉瓦”这种最古老建筑材料生产过程及工艺,也是人生一次难得经历。
    另外,在这将黏土制成青砖的过程中,经历挖土、和泥、制胚、晾晒、装窑、烧制、出窑、码垛等一系列环节,体会到小小青砖制作不仅要消耗粘土、煤炭等资源,更要付出大量艰苦劳作和掌握相当技术含量的技巧和工艺才行,就是俗话说的那样,烧砖的每项工作都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感叹做每一件事都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20-7-21 08: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26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