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合兵
1948年7月,华野主力胜利结束豫东战役,山东兵团攻克兖州、泰安等城市,尚未结束津浦路中段战役,14日毛泽东就发电指示华野指挥员粟裕等人,要求乘胜连续作战,发起攻济打援战役(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37页)。16日又连发4电指示华野粟陈唐张和许谭,对攻济打援提出具体方案,如:抢占济南机场,准备攻克济南,准备打邱清泉和黄百韬兵团的援济部队等等(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39、240、242、243页),对于攻打济南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16日,粟陈唐回电,基于华野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劳,急需休整和补充,马上打济南是不合适的,建议休整一个月,得到军委同意(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46页)。 华野部队休整期间,7月26日,毛泽东又发电指示粟陈唐张等华野指挥员,指示华野于休整后打邱清泉之5军(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52页)。对于毛泽东有点咄咄逼人的层层加码,华野经过反复磋商,8月10日给军委发电提出3个作战方案:1、孤立徐州,歼灭5军;2、先攻济,后打援;3、同时攻济打援。8月12日毛泽东复电指出要树立攻克济南的决心,敢于攻坚,真攻济南,真打援兵(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62页)。 8月20日,粟裕前往山东曲阜,与山东兵团谭震林、王建安等会合,这是华野自1947年7月分兵以来的重新会合。对济南战役的部署,几乎不露痕迹、不露声色地将华野合兵一处,没有一点争议,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合兵一处。 8月25日至29日,粟裕在曲阜主持召开了又纵队以上干部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 华野的各级指挥员对攻打济南这样工事坚固、重兵防守的大城市,是十分谨慎的。粟裕8月27日给军委的电报也表示了担忧,如:敌19、57旅已空运济南,济南守敌总数已达12万人;济南城防坚固;王耀武在敌军中的指挥是有才干的;华野部队减员大,阻援一个月有困难;内线未必可靠以及国军援军较多等等。(《粟裕文选》第二卷第521页) 8月29日,这是曲阜会议的最后一天,华野商定济南战役的部署,决定以攻占济南为主要目标,力争短期内攻克,同时吸打援敌。 9月2日,粟裕签发济徐作战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全军全力攻占济南,并歼灭援敌一部或大部,指定攻城集团由许世友、王建安指挥,阻援集团由陈士榘指挥,打援集团由华野直接指挥。 9月11日,毛泽东在致许世友并告粟谭陈,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文中强调指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5卷002页) 至此,华野自7月分兵以来,艰苦转战14个月,终于在济南战役之前合兵一处,集中华野全军兵力,取得攻济打援的胜利,致使敌军畏于豫东战役之鉴,不敢出援。后来又南下徐蚌,外线作战,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更后来,真正出击敌人深远后方,南渡长江,推翻蒋家王朝。
结束语
大量引用电报原文,很难使本文读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但正是这些枯燥乏味的电文,才使我们能有机会探究60多年以前发生的事: 7月分兵,在分兵扯散敌人重兵集团进攻这一点上,毛泽东与粟裕观点一致,所以粟裕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毫不迟疑,立即执行。 7月中旬,当扯散敌人的态势显现出来之后,粟裕要求与陈唐、叶陶合兵一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毛泽东则不同意,他的本意是要陈唐、叶陶配合刘邓出击外线。 鲁南、鲁西和南麻、临朐失利,损失很大。毛泽东急于打开局面,提出再次分兵,将华野分为陈、粟两部。粟裕的提议将这次分兵改为:陈粟(含陈唐、叶陶)与许谭两部。这次分兵形式上是“分”,实际上是相对的“合”:由原来的1、4、3、8、10纵为一部与2、6、7、9、特纵为一部,变为1、4、3、8、10、6、特纵为一部与2、7、9纵(还应加上13纵)为一部。 沙土集一仗的胜利小得真不能和华野先前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相提并论,可毕竟是打掉了敌人的势头,不致使吴化文这个手下败将都敢追着我军的屁股。但是又淹没在土山集的失利之中。 转战豫皖苏,配合了刘邓,歼敌也不少,但是将野战军当作游击兵团去打敌人的地方部队,眼看敌人主力还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却歼灭不了,这不能不说是军人的耻辱。 形势稍有好转,毛泽东又要向外线出击。粟裕的子养电没有得到同意,于是又发世午电,再发卯巧电,终于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要求与粟裕面谈。于是便有了城南庄会议。粟裕的三个电报当然功不可没,但城南庄会议却是关键的关键。如果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甚至还有交锋,让毛泽东改变初衷是非常困难的。粟裕的议题会不会有其他几位书记处书记的支持或斡旋,不得而知。(这不能不让人想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如果能与彭德怀面对面地谈一次,历史是不是会改写?) 豫东战役是一个大胜仗,但兵力捉襟见肘,不光整72师没有歼灭,包围的整25师也成了“煮熟的鸭子飞了”,结尾也不尽人意。阻援不力,敌援突破阻击,与被围之敌会合,应是豫东战役的教训之一。如此看淮海战役粟裕对黄维兵团的担心,就可以理解了。 直到部署济南战役,华野才真正完成了集中兵力,32万人组成攻城、阻援和打援集团,洋洋洒洒。没想到邱清泉、黄百韬之流被豫东打怕了,竟然不敢出援,眼睁睁看着王耀武进了俘虏营。 历史是复杂的,又是连续的。7月分兵不是一件孤立的历史事件,从整个解放战争的过程来看,如果没有分兵之后的失利与损失,粟裕不可能有大量鲜活的经验总结,毛泽东也不可能被说服,南进战略也不可能修正,…… 既如此,历史会不会改写,就很难说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