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锡林 于 2017-8-22 18:53 编辑
赴越南寻访故地、祭奠英烈记事(八) ——河内文庙:一座供奉孔子及儒家先贤的庙宇
11月22日上午,我们赴越南行80余人,游览了越南河内文庙。
河内文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与国内很多地方的文庙如出一辙,据说是仿照中国曲阜文庙的建筑格局建造而成。 在越南河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文庙里面供奉着中国文化的传世大儒孔子,可见,越南曾经与中国文化之间离得那么近。 河内文庙建造于公元1070年左右,是河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里面供奉着中国的孔子及各位儒家先贤,它也是越南的第一所国学大学——国子监。 公元1070年,越南李朝皇帝李圣宗决定在升龙城的南面建文庙,供奉周公和孔子,以及四配和72贤人,同时让皇亲国戚的子孙到这里来读书。从一开始,文庙就兼有国学堂的职能。 公元1076年,李仁宗在文庙旁边建立了国子监,这是越南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学堂。 公元1259年,陈朝的第二个皇帝陈圣宗改国子监为国学院,作为培养王公贵族的后代和全国优秀学者的教育场所。到了黎朝,又改称太学堂,成为越南的最高学府。 每年春节,文庙总是要举行几天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还要举行书法、下棋、吟诗、斗鸡、斗鸟等文化娱乐活动。 越南直到1918年阮氏王朝才废除科举制。经过沧桑演变,国子监现已不复存在,而文庙则整修一新,并对世人开放,成为河内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河内文庙是越南仅次于古螺城和顺化古都的全国第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飞檐高耸的文庙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典型的东方庙宇风格。紧靠大门是一副长达38字的汉字对联,两边精美的雕花石柱上写着又一副汉字对联。 大门正中上方,“文庙门”三个汉字,醒目而庄重。跨入文庙门,其背面还有两副汉字对联。文庙门分为3个门洞,中门分为上下两层,上面用汉字楷书书写“文庙门”。过去中门只有在皇帝进行祭孔活动或者科举发榜时才开,平时只开左右侧门。
河内文庙占地26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五组院落组成,院子中间有专门留给皇帝使用的通道和大门,而其他宦官只能使用它两侧的小门和小道。
进入文庙大门往北走,前面的这道门叫大忠门。
穿过大忠门,就看见了巍然耸立着的奎文阁。奎文阁建于1805年,它不仅建造精巧,匠心独具,而且正处于文庙的中心。 奎文阁建在四条方柱上,上层以格木建成,阁上四道门向四方,象征着魁文星光芒四射。下面开有两道门,称为秘文与蓄文,象征着文章涵意深远,文辞优美。 奎文阁是整个文庙最有名的建筑,曾经被南越政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又被越南政府列为河内文化的标志。
走过奎文阁,我们来到了文庙里的碑院,碑院的中央有一个四方形的水池,名叫天光井。
天光井东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82块进士碑,每侧各41块,这些石碑上面记录着1306名通过进士考试的进士的名字,每块碑上部还标有科举考试的时间,碑文的撰写者、书写者、雕刻者名单。 进士坊的82块石碑均由石龟驮着,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石龟昂着头,驮着一块块雕工精细的进士碑,形态各异,每块进士碑高约1.5-—2米不等,形成碑林。第一块进士碑已经被驮了500多年,这以后,每一次进土考试,便树起一块石碑。因越南没有状元,所以没有状元碑而只有进士碑。 公元1484年,以重视文学著称的黎圣宗下令在文庙——国子监树碑,记载从黎圣宗大宝三年(公元1142年)起考中的进士名单。所以越南民间常用这样的话鼓励子弟用功读书:“金榜石碑,千秋永存。”
大成门的对面是大拜堂,大拜堂,建于19世纪,整体建筑传承了黎朝的风格。
大拜堂上有“万世师表”的匾额,匾上注明是“康熙御书”,其字体和山东曲阜孔庙的匾额一个模样。
从大拜堂再往北是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正中供奉着孔子和七十二宿儒。
据资料介绍,在大成殿侧面有演奏古乐的小厅,另一边是藏书房,藏有《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等古典中越文书籍及研究儒家学说的书刊,不少珍藏本来自中国。 当年,孔子在越南有很多追随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学说在当时大小官吏和普通老百姓中盛行传播,盛极时,据说有20000所学校传授孔子的经典学说。
让我们再来看看河内文庙这座千年汉学建筑里的环境,这里植被茂盛,还有不少的古树。
可能因为河内文庙历史悠久,是越南的第一所国学大学,在河内文庙游览时,我们见到了不少越南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学生。这几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绘画。
这几位身着学士服的年轻人在拍了合影照后,向空中高抛学士帽。
我们走出文庙,又在文庙大门口见到了一群身着鲜艳越南服的美少女,我猜想她们是越南旅游或者礼仪学校的学生,也可能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我们邀请她们合影,漂亮的越南小姑娘愉快的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