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山村;一生难以忘怀的地方 作者:贺汪洋
干山;那是一个能把当年的知青们青春的美好和痛苦的记忆捏合在一起的神奇地方!
1969年1月24日晚,福建省第一批知青伴随着哭声笑声锣鼓声,坐上闷罐火车离开了福州。
25日上午,我们一觉醒来抵达了顺昌县埔上车站,背着行李走啊走,走啊走,几十里山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做"干山"的小村子,这就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新“家”。
▲上图1 今天,我又站在这里,心里突然冒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诗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掐指一算,天呐,已经是四十六年过去了,该有多少感慨啊!
可惜当年只读完初一,参加工作四十多年基本是一个只会做办公室的小妹,至今也没有什么诗词造诣,无法用吟诗来抒发心情,知难而退!只能借助现代科技,委托美篇来表达一二
▲上图2 当年进村的路,现已全部铺上了水泥,原来的青石板没有了。回忆中每天从田里回来泥腿赤脚与青石板接触的舒适和清凉、以及又赚到一天工分的愉悦感都随着时光流晰而飘走了,怅然若失。
▲上图3 当年这里的小庙和戏台已经被拆掉了,不知道被哪家盖了这座房子。记得到村里的第一年我们都没有回家,和贫下中农一起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三十个知青凑了一台晚会,从"大海航行靠舵手"到沙家浜的智斗 ,各尽所能,自得其乐,肯定艺术水平不高,但是老乡们至今都记得,我们也忘不了。
▲上图4 我们的知青集体户,从初一到高三的都有。大家轮流煮饭,白天出工,晚上有的学习有的打牌有的练琴有的到农民朋友家里聊天,其乐融融。
▲上图5 我们经常在这里遥望云雾缭绕的群山,思念家中父母。当然,也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明天更美好!
▲上图6 小溪没有了青石板完全没有了灵气!可惜啊。多少次在门前小溪洗菜,还有用一根竹竿插在小溪两岸,挂上床单漂洗,省工又省力…。回首往事,不知不觉已过去近五十年。
▲上图7 跨过小溪,当年最让我们吃惊的也是最难忘的厕所还在老地方,已经有了墙。一起的队友们……,这里我无法描述了,你们懂的。
▲上图8 当年的生产队大队部。队干部们不管是哪一派,对我们知青都是极好的,凡事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或是打击投机倒把没收鸭子鹅什么的,他们都是乡亲不想当坏人,都是让我们下手。
▲上图9 这个村口的小亭子以前是生产队出工集结地。现在各自为政不用集合了。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老人们也不多,有几个人在纳凉发呆。村书记指着其中一个高兴的叫起来;“冬秀,你看谁来了?”
▲上图10 她颤巍巍走过来,我们拉着手,名字我们都记得,但是容颜已不能相认。她显然身体思维都不太好,但是还清晰的念叨着其他几个同学的名字,令人唏嘘。
▲上图11 我左手边是现任的大干镇书记,在基层12年了。右手边是年龄相仿的黄立佐,他后来当过生产队长,还到过福州来过我家。我感动于他甚至还记得我的先生和儿子。我想,我们这些城市去的知青在他们的记忆中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啊!惭愧。
▲上图12 这片大田是干山少有的好田,其他都是山垄田。想起第一次下田,我蹲在田埂上看蚂蝗在游动,实在恶心。最后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把脚踩下去的啊!
▲上图13 这就是当年的我和这块土地。
▲上图14 曾经的小队农忙双抢的晒谷场和谷仓。这个活要拿到不容易,有一天我打摆子,好在谷子晾开后基本一小时左右翻一次,我可以翻一次就回宿舍裹着被子打颤,出汗退烧后再去翻一遍。回忆起来,那时候的孩子还真是坚强!
▲上图15 曾经的妇女队长九妹,脸上的酒窝依然动人。她当年为生了好几个女儿而自卑,但是现在个个有出息。
▲上图16 在新的生产队大队部楼上看下去,干山村也很美丽。
▲上图17 顺昌县全景。 如今从县城到大干车程不过半小时,大干到干山只有10分钟,当年那种望山跑死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一代的奋斗改变了贫穷,我们应该感到安慰和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