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22-2-15 14:51 编辑
【原创】 烟尘不掩履印痕 (17) 前郭尔罗斯
前郭尔罗斯是吉林省的一个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前郭尔罗斯”源于蒙古古部落名“豁罗剌斯”的译音,意为“江河”。因其位于松花江南岸,蒙语意为“江南”。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南部,北隔嫩江与黑龙江省肇源县相邻,东北以松花江为界与扶余县相望,并与农安县、长岭县、乾安县、大安市接壤。县城距长春148公里,距哈尔滨市220公里。 1979年年底,在长春装甲兵技术学校毕业前,学校组织了一次严寒条件下综合野营拉练,目的地是前郭县大沙坑屯。一路经过铁路输送、长途履带行军、野外露营,并在大沙坑屯进行沙地驾驶等课目训练。
一、拉练
以野营拉练的形式作为我们这一期学员毕业前最后训练课目,全面检验在校学习成果,将铁路输送、长途履带行军、寒冬露营串在一起练走、打、吃、住,体验进村驻扎、群众工作,在大沙坑屯进行沙地驾驶训练,进一步丰富了经历。 1979年的冬天特别冷,“入九”后更冷,气温降到摄氏零下20度左右,正是“冬练三九”的好时机。学员们参加训练的热情很高,都要体验一下东北寒冷季节里是怎样使用坦克并进行多种战斗行动的。 这次野营拉练,学员队把每个班编成2个乘员组,共同使用1辆坦克,轮换充当坦克乘员参加野营全过程的各课目实车操作,基本上1个乘员组负责开往目的地,另外1个乘员组负责开回学校,大家都得到一次锻炼机会。到达目的地后的训练课目,大家像上课一样统一参加。
二、铁路输送
拉练开始后,学员队分别接收教练团的坦克,每班1辆,全队9辆组成坦克连,学员中有一半人都是坦克连队副连长、技术员、排长等干部,另外一半是坦克连队驾驶员骨干。拉练中轮流充当连、排、车长,我上学前团里装备T—34坦克,到学校学习59坦克,总想利用在校学习机会多接触、多驾驶新坦克,将来自己团换装才能大展身手,所以我极力要求当个驾驶员。 坦克装卸载课目我不陌生,但驾驶59坦克上平板却还是第一次,它的车宽比T—34坦克宽不少,已经超过平板车外边沿好多,两侧履带各在平板车厢板外10多公分,在上面行驶时转向角度稍大一点就会掉下平板车。好在班里几位同学来自59坦克团,有他们当车长指挥可以放心地开。
三、履带行军
铁路输送前,在学校车场出发时,教员把每辆坦克都设置了故障,你必须把故障排除后才能顺利发动,大都是电气故障。到达前郭尔罗斯站后,各车自行做卸载前准备,按上级指挥开始卸载。卸载后坦克在行进间编队,行军路线走的是砂石路、土路、林区防火隔离带,为的是保护铺面公路。卸载站到目的地约7、80公里,途中在个不知名的小居民点野外露营。 我们班接收教练团的那辆坦克,不知教练团成立时是从哪个部队接来的,少皮没毛不说,驾驶员防风罩也没有,开窗升座驾驶露头在外,寒冷的风像刀子一样割脸。戴着北方寒区工作帽和防风镜还好,冻不着耳朵和眼睛,但冻鼻子、冻嘴、冻脸。东北部队的同学有绝招,找出车内干净擦车布,折成三角巾样捂住口鼻后系在脑后,既防尘又保暖,很实用。 前郭尔罗斯县境内地形丰富,有沙地、森林、沼泽、湖泊,也有上好的农田、湖泊,查干湖就很有名。我们那次野营拉练履带行军路线选的多是走森林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在成片的森林里有纵有横,相互连接,可选择的路线多,是机械化部队可以利用的良好机动道路。隔离带很宽,起码有1里多宽,中间有条土路,一般用作防火巡逻。隔离带里的道路上没有车辆、没有行人、又平又直,在那样的路上开坦克真是爽,你想开多快就能开多快,有人后来形容说“恨不得挂6档!”但是,隔离带纵横交错,一不留心就会走错路。前郭县国营林场多,森林面积广,利用森林防火隔离带进行部队机动,只在东北有这一次经历。 履带行军一路,电台里上级台不断出“情况”,各级怎么处理的,在耳机側音里听得真真切切,听到好几个人对一种“情况”的多种处理,有的能把人笑死。我当驾驶员比较单纯,只要听车长的指挥开好车就行。
四、寒冬露营
露营,在部队搞过不陌生,但在零下20度左右的寒冬露营却是第一次。这之前上过理论课,教员介绍了和坦克一起露营的多种方法。合衣躺在车内睡、铺盖铺在发动机上装甲板上睡、坦克篷布盖住坦克后拉出一部分搭成“帐篷”在里面就地摊开铺盖睡等。 那次露营,我们那个乘员组的同学都不同意第三种方法,天太冷,怕麻烦。2人选择合衣躺在车内睡的方法,我和另外1个同学选择铺盖铺在发动机上装甲板上睡的方法。我们解开铺盖摊在发动机上装甲板,坦克盖了篷布也算是帐篷,我也顾不上满手油污、满身灰尘,脱了衣服就钻进被窝睡,上半夜有发动机余温入睡快、睡得香,下半夜冷了但还能睡得着,第二天起床穿衣服直接暴露在大冷的野外就难受了,穿衣穿裤穿鞋比平时快了不知多少倍,洗脸、刷牙也都省了,直接吃饭接着再开,到达目的地大沙坑。
五、大沙坑
大沙坑是个不小的屯子,属乌兰图嘎镇,乌兰图嘎在蒙古语中是“红旗”。村子位于前郭县西部几条沙带中的东头,白茫茫的沙地一眼望不到边,人称“风起白沙滚,沙撵人搬家”,不断有流沙侵吞道路,掩埋农田,吞没房屋。沙丘上长着一些节比较多的歪脖老榆树,树身上缠满叫不上名的野藤。 我们班分到村边一家去住,那家当家人两口子40岁左右,有4、5个孩子,还都是女孩,最大的姑娘有14、5了。一家人睡在一条大炕上,我们班几个人挤进去,只能3、4人上炕睡,其它几人打地铺睡。 领导规定,年纪大的学员上炕和老百姓一家睡在炕上,年纪轻的学员打地铺睡在地上。也不怪领导,炕上我们和老乡一家人之间拉张床单隔着,害怕出问题。 我们住的那家主人善意地把炕头让给我们,还把炕烧得老热,炕上只有一层席子,我们把自己棉褥子铺上,也烙得难以入睡。但打地铺的人睡在堂屋,没有暖气,门缝还透风,一晚上冻得够呛。
图1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大沙坑。(星图)
大沙坑屯的土壤含沙量大,刮起风来漫天黄沙,农作物以土豆、花生、向日葵为主。最绝的是老乡炒葵花籽不用锅,放在铁丝编的筛子上用火燎,不一会儿就香气四溢,随着噼啪声响起葵花籽就燎熟了,嘎巴脆的,一磕就磕出仁来。 大沙坑老乡嗑瓜子也和别人不一样,不是用手拿着葵花籽放在上下牙之间磕开,瓜子仁蹦出来,吃了。而是把葵花籽往嘴里扔,进嘴后舌头调整瓜子竖起来立在上下牙之间,稍一用力磕开来,瓜子仁吃进去,舌头再一卷把瓜子壳吐出去,动作简单,速度快,外人看就是一扔一吐那两下,顶别人许多动作,又快又好又简单,就是一时半会儿学不会。 在大沙坑屯那几天搞助民劳动,帮村里老百姓干活,有刨土豆的,有打葵花籽的。我们班帮着房东打葵花籽,屯里的葵花籽特好,个大、籽粒饱满,学员中有不少人还买葵花籽带回家呢。
六、吃饭和洗碗
在大沙坑进行过沙地驾驶,还有什么训练课目记不得了。但野炊露天吃饭的印象很深,天冷还不怕,风大也能抗,风卷沙就难受了,饭里都是沙。村子里缺水,洗碗桶里的水已经比碗还脏,有人从地里舀了半碗沙“洗”了起来。想想这也是个办法,一下子把碗里的油水“洗”干净了,再吃饭时用水过一下不就可以了吗?许多学员有样学样地解决了洗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