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72|回复: 3

岳劲峰:悍将粟裕 21-40集

[复制链接]

9

主题

340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大校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13090
发表于 2021-11-8 2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悍将 粟裕
作者:岳劲峰


21—40集
悍将粟裕(二十一)
英雄孟良崮
占领垛庄的是谁?六纵王必成。就是在二打涟水被张灵甫干翻的六纵。发了狠要报一箭之仇。莱芜战役后,六纵南线作战被敌军隔断。粟裕命令六纵留在敌后修整成了一颗闲子。有意思的是,蒋介石居然没有注意到粟裕还有一只两万人的部队藏在他占领区后面。围攻张灵甫整编74师之战开始,粟裕命令隐藏在敌后的六纵一天一夜飞兵超过160里(两个马拉松啊)占领垛庄!这下子张灵甫真被围住了。怎么办?张灵甫蹦不住,选择了最差的一招,退守孟良崮。
早晨发现垛庄丢失摆在张灵甫面前就两条路:一是拼死进攻垛庄从那里突出去;二是留在包围圈里固守待援。
其实六纵刚夺下垛庄也是喘息未定。当时的态势是:占领垛庄的共军力量不强,而且周围共军只占领要点但是还没有互相连接上。这个对张灵甫整编74师的包围圈远没有严丝合缝,还是处处漏风的状态。如果张灵甫在得知垛庄失守后立刻开始进攻,极有可能攻破垛庄突围而出的。
但是张灵甫在垛庄被夺后慌了,失去了基本判断能力。没看到占领垛庄的六纵其实也是处于周围都是国军的四战之地,他要是迅猛进攻垛庄,六纵一样危机四伏。鹿死谁手还在未定之间。张灵甫在震惊之余一反正常表现,担心垛庄共军力量太强,他短时间攻不下垛庄会面临被共军在他行进中攻击的危险。错误的担心下他没有选择攻击垛庄,而是选择了最糟的决策:退守孟良崮。
粟裕呢?安排六纵飞兵夺垛庄后最担心的也是张灵甫不为所动立刻攻击垛庄。但是他算准了这种可能性不大,他推断垛庄失守的消息会让张灵甫在震惊之下放弃攻击垛庄。实际上果然如此!这是粟裕军事生涯的神来之笔。能够把张灵甫这样一个一贯战场表现优秀的将领一步不差地引入自己的圈套中,这才是本事!难怪林彪评价粟裕尽打神仙仗。
张灵甫留下来就完全是赌徒心态:在孟良崮上和共军赌一把。前面说过,张灵甫聪明胆大,可缺点也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当年杀妻时就不考虑可能的后果。碰上蒋介石这么个拿法律当儿戏的二百五算是捡了条命。可这会儿遇到粟裕了,他胆大妄为带部队上了孟良崮,这个整编74师是消灭红十军团的补充旅发展起来的,当年谭家桥的仇还没报呢,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的冤魂还在,粟裕能放他走吗?不能够吧。
谈一个军事管理的原则:勇敢只能是该勇敢的时候勇敢,该选择放弃的时候不能勇敢。红军里寻淮州和粟裕的差别就在这里。寻淮州曾经一个人闯入一地主家里吓唬地主要了十只枪,这是不必要的弄险。当师长军团长还带队冲锋,这是不必要的勇敢。所以我看到这样介绍寻淮州就觉得他要挂。果然年纪轻轻就牺牲了。看看林彪粟裕,根本不干这事。只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他们会勇敢上去。像林彪1946年守四平,该撤就撤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该勇敢时蒋介石军队根本碰不到他。可到了需要勇敢时的1948年攻占锦州,面临两路国军援兵和岌岌可危而且无险可守的塔山,他会撂下一句: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打到山崩地裂也眼皮都不眨。这才是真勇敢。和林彪一样黄埔四期的张灵甫选择赌一把,这一赌就彻底违反了只有该勇敢才勇敢的原则,下场也就注定了。
当张灵甫上孟良崮的消息一传来,粟裕松了一口气。同样高兴的是谁?居然是蒋介石!张灵甫这一上孟良崮,蒋介石乐坏了。为什么?他一直抓不住的华东共军主力,这下子全出现了。好大喜功的蒋介石觉得这下子可以把华东共军一勺烩了。而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张灵甫能否顶住粟裕进攻,等周围超过十个军的国军野战部队围上来,十个不够的话还有更多的,反正这一锤子买卖蒋介石是准备砸下去了。全国的焦点,不管是国共还是第三派,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围在孟良崮山上的张灵甫!
离张灵甫最近的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这个师有一个团离张灵甫太近也被粟裕围进去了。在张灵甫被消灭后,蒋介石追究孟良崮失败责任,也就是因为这个团被消灭,李天霞说他的确努力救来着,保了他的命。这是后话。实际上李天霞接到命令去救张灵甫,这哥们一算计,让你张灵甫逞能,真去救自己得损失多少人呢?算了吧!派了几部电台往孟良崮方向移动算是应付差事。
另一个近的黄百韬呢?他是努力救来着,可惜李天霞不出力共军对付他一个就容易许多了。最紧张的时候他几乎突破天马山一线共军一纵的阻击,负责防守的师长廖政国已经无兵可调,偏偏遇到路过的其他纵队的一个营路过,廖政国跑上去把这个营截下来堵了上去,终于让黄百韬过不了天马山。
廖政国后来当过上海警备区司令。天马山的事他得意了一辈子!
悍将粟裕(二十二)
英雄孟良崮(完结篇)
管理学有个原理:内部互相信任的团体才有效率。老蒋这些将领互相信任是谈不上了,关键时刻不像李天霞那样拆塔就不错了。
在上孟良崮前几天张灵甫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全文放在这里。
“惟进剿以来,职每感作战成效,难满人意。目睹岁月蹉跎,坐视奸匪长大,不能积极予以彻底性打击。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匪能进退飘忽,来去自如,我则一进一退,俱多牵制。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窃以若不急谋改善,将不足以言剿匪也。职秉性直憨,故敢以肤浅之愚,披沥上陈,伏乞俯赐训示。”
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蒋介石收到王牌军长的这么一封信,不知道心中作何感想。张灵甫到死都没有收到蒋介石回信。总有果粉替蒋介石军队可惜,可他们眼里的头号大英雄张灵甫告诉了一个赤裸裸的蒋军状况: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这副烂样子,比绣花枕头还不中用。张灵甫这样写,是不是已经预感到自己日子不多了?他太清楚和其他部队的将领之间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效率,就这样他还选择了上孟良崮,难道还指望被围时别人能拼死救他吗?
如果他再往前面看几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民族危亡至少国军之间也该守望相助了吧?嘿嘿,没那回事!常德城余程万被围十多天,衡阳城方先觉被围四十多天,身为58师师长的张灵甫不也是选择在边上观望,坐等余程万和方先觉全军被消灭吗?其实他写的“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就包括他自己。“牺牲者牺牲而已”,这次终于轮到他了,而“机巧者自为得志”的机巧者也会在下一次成为牺牲者,几乎一个都没有逃掉。
而且地而且,张灵甫在绝地上又遇到了绝事。
首先,两次涟水保卫战他伤了元气。74师能打的老兵伤亡太大,补充的新兵战斗力完全不能和王耀武带出来的老兵相比了。
第二,孟良崮山区不利重武器移动,张灵甫离开公路退往孟良崮固守丢掉许多重炮。共军进攻的火力别他还猛烈的多。
第三,他万万没想到孟良崮缺水,几万大军一下子进入无水状况,战斗力锐减;他在进入山地是考虑过武器弹药甚至粮食的补给可以靠蒋介石空投解决。实际上蒋介石也的确空投保障了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部大部分弹药和粮食。可张灵甫就是没想到山上无水的事情。和三国时失街亭的马谡一样,他糊里糊涂带大军进入了缺水之地。看来他在北大说是历史专业还是没把马谡的教训记住。北大的drop out还是有短板啊。
第四,山区是石头,不利建筑防御工事。共军炮击,石头飞溅,打到张灵甫军无处藏身,损失惨重。
这四条加上对手是粟裕这个天才将领。张灵甫再有能耐,插翅难逃。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打到第二天张灵甫就撑不住了,他的参谋长在电话里对黄百韬的参谋长大喊“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被放在电影《南征北战》里。这时候他组织突围已经变成徒劳。叶飞、许世友、陶勇都不是省油的灯,加上王必成必报涟水的血海深仇。打到第三天,张灵甫连同他的王牌军全军覆没。
那时候共产党军队是真不撒谎。粟裕把各部队报上来的歼敌数字一汇总,发现少七千人,立刻命令部队返回战场,终于在一个山沟里发现藏的七千失去战斗力的兵,全部俘虏,无一漏网。要是粟裕部队和陈诚部下一样可以虚报消灭十六个旅,这七千人的差别粟裕发现不了。想想这个军队对于战果数字的敬畏,和同样是后来搞亩产万斤的那批人是一个血统吗?
消灭张灵甫后天降大雨,如果大雨早下三天,张灵甫不会缺水,粟裕攻击道路泥泞会平添许多麻烦。真这样,张灵甫不见得是这个下场。这就是命!
张灵甫死后尸体放在一个村子里。被俘的几个旅长级的将领提出要看看。共军带他们去。他们对张灵甫遗体放声大哭(′;︵;`)。带兵如此,够可以了。陶勇到现场,命令给张灵甫找一口好棺材。张灵甫个头很高,好不容易才花高价买了一个可以装下他尸体的棺材。陶勇命令给他换上新衣服,没有国军的将军军服就换了一身共军的军装。给足了他一个军人的尊严。对比之下,蒋介石军队占领临沂把同是抗战名将的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尸体挖出来打靶;王耀武找到寻淮州尸体把头割下来请赏;这时候蒋介石和共产党谁还有人性可不是一目了然了。
张灵甫开高,结果走低跌没。蒋介石大恸,这个蒋介石将领的楷模,挂了。
悍将粟裕(二十三)
鹰逢低飞
1947 年 5 月 16 日,孟良崮战役胜利。可紧接着粟裕的麻烦就来了。
老话说得好:福兮祸兮,祸兮福兮。管理学原理上讲,失败是成功之母。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接着湘江惨败。红军几乎是走投无路了。这才被敌人逼着不得不请出能对付蒋介石的毛泽东指挥军队,才凝练了共产党最后胜利的领导力量。要不是被蒋介石打到过不下去了,就共产党内部靠苏联指定,或者内部选举,根本不可能推出领袖毛泽东。所以,毛泽东不是共产党内部选出来的,而是蒋介石打共产党打出来的。这话我也有专利。
同理,胜利也是失败的妈。斯大林说过,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这话没错。可是胜利者自己要是没点数,一个胜利就觉得自己啥都厉害了,而忽视实际存在的缺点,必然引起后续的失败。战争时期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也一样。大跃进导致大饥荒,不也是前期顺利了,主观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条件不足导致的。所以,最需要警惕就是胜利后那一刻。
孟良崮当然是粟裕的高光亮点。解放战争才打了不到一年,蒋介石第一主力军就被他砸死在孟良崮上。华野将士往四周一看,觉得蒋介石那里再也没有一个能赶上张灵甫脚丫子的狠角色,那还不是见谁灭谁呀!上上下下心气爆棚。于是华东野战军里流行一句口号:专啃硬核桃,不吃软葡萄。你要提醒一句核桃太硬会蹦牙,他们一定冲你翻白眼。骄傲的队伍不好带,从来都是如此。
干掉张灵甫后粟裕也产生错觉了,认为老蒋的军队再也不敢跟他来硬的了。7张灵甫守孟良崮的惨样摆着呢,哪个国军部队还敢硬扛粟裕的攻击?不能够吧 。那么,蒋介石手下那帮蠢货应该是见了粟裕的旗号就剩下跑的份了。粟裕虽然没明说,心里是这样定位的。
类似的错觉在淮海战役后还产生过。淮海战役打完,粟裕可是公开说过,下一步渡江,而且以后没有大仗需要打了。这种情绪渲染下,三野一些部队准备必然松懈,结果在上海月浦受到不应该有的损失。叶飞兵团进军福建后,也不顾粟裕必须准备足够船只的警告,在缺少船只和敌情不明时贸然发动金门战役,遭受了解放战争最大的损失。
毛泽东在全国胜利时警告过全党两个务必,其中一个是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可真正在胜利时做到不骄不躁,那那么容易。
更加严重的是,全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这得把孟良崮战役前后其他战场的局势说明一下。
前面说过,共产党在全国就那么几块战略大区。而且互不相连,各自为战。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大刀阔斧,四个政治局委员都不用,把党政军全权交给仅仅是中央委员的林彪。一路狂退到松花江北后,放手搞土改打下共产党在东北的基础。几个月后局势就翻转了。南满北满互相策应,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开始和国军拉锯,算是稳住了。可要东北支援关内,还得等到一年半后。
晋察冀军区自从丢失张家口后,一直被傅作义压着。那时候的状态就两个字:维持。
晋绥军区人口稀少,部队有限。充当了支援西北野战军的后勤保障角色。那点力量不可能在战略上起作用。
要命的是西北,确切地说是陕北,在粟裕发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间,西安国军胡宗南挥师在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
陕北共军只有两万,胡宗南进攻部队是二十万!要光看这些兵力数字简直没法打。可就这,彭德怀愣是带着这两万人的简装轻步兵,开启了一次次团灭胡宗南的开挂模式。但是1947年3月后的一段时间里,那是共产党中央的五更寒啊。毛泽东为了不被一网打尽,不得不把中央领导机关分成两份,一份撤往晋察冀,一份由毛泽东带着,留在陕北和胡宗南兜圈子!这胆子,够大!
那么,共产党能够利用的战略机动力量有谁?只有晋冀鲁豫军区的刘伯承邓小平,加上相当独立的刘邓部下陈赓了。
国军进攻集中在华东和陕北,刘邓大军的动作就极为关键。
陕北延安都丢了,一号天子毛泽东只有几百人在陕北山里饶圈子,惨的时候就只能吃黑豆。可要是陈赓或者刘邓大军开赴陕北那个地穷人少的地方,可能连黑豆都吃不上,饿都饿死了。
怎么办呢?至少不能让蒋介石源源不断地把军队压到陕北和华北吧。于是,共产党方面决定,刘邓带13万大军渡黄河进入鲁西南。设想是开辟鲁西南根据地,和山东华野配合,打大歼灭战!
其实,和华野配合打大歼灭战的实现,要的一年半后的淮海战役。这时候的共军,远没到了能够对国军见谁灭谁的地步。这步子太大,就出事了。
悍将粟裕(二十四)
鹰逢低飞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国军黄河防线。二十八天连打定陶、六营集、羊山数仗,歼敌五万。看看势头不错吧。其实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
刘邓大军过黄河十三万人,打一仗损失一批。离开晋冀鲁豫根据地,人员、装备、粮食、弹药都没法补充。老蒋的队伍却越打越多,鲁西南是待不住了,那根本就不是个能建立根据地的地方。要是再犹豫不决留着当地搞不好又是一个西路军失败的结局。而蒋介石军队掐断黄河退路,刘邓回太行山的退路基本上就断了。怎么办?只能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步不得不走的险棋。要是一招错误,那就全军尽墨。
毛泽东在陕北急出 N 身汗。要给刘邓减轻压力,只能靠离得近的陈毅粟裕。所以下令华野分兵出鲁南鲁西连接刘邓。直接连上做不到,至少敲打一下蒋介石,让他把压在刘邓方向的兵撤掉些。华野一下子分成三股,一股往南,一股往西,一股由陈毅粟裕领着继续在鲁中和老蒋兜圈子。这就是著名的七月分兵。
分兵后往南往西的两路都是先胜后败,特别是往南的叶飞,让老蒋七个军围上来差点被包了饺子,跑出来时很多人就剩下裤衩了(真事,过河时连衣服都丢光了)。去西边的陈士渠好点,也是灰头绿脸。那么粟裕呢?遇到了他一辈子最大的滑铁卢。
粟裕分兵后带了九个纵队中的四个。而蒋介石呢?孟良崮丢了张灵甫后干了两件大事:连坐和叠进。连坐就是打败了杀头,不去救也杀头;叠进就是不再一线排开,而是前面两个后面一定跟一个,这是冈村宁次的主意。有用吗?还真有用。七月,嗷嗷叫着专啃硬核桃的华野四个纵队在粟裕带领下啃向了国军号称狐狸的胡琏带领防守南麻的另外一个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十一师(军)。
可这一啃却啃到了铁板上,牙给啃豁了。
悍将粟裕(二十五)
鹰逢低飞
怎么回事?
蒋介石有五大主力,就是五个最牛的军(整编师)。为什么老蒋有的是军有的是整编师?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蒋介石和毛泽东重庆谈判,把全国军队编 100 多个师,说好了共产党占 20 多个(双十协定上一会说 24 一会儿说 20)。蒋介石怎么干的?干脆把军改成整编师,说是师其实是一个军的实力。蒋介石一个国家元首,脑子里尽是当年在上海玩证券时坑蒙拐骗的心思,琢磨的全是狗屁倒灶的事情!到了内战开打,南方的成了整编师北方还叫军,军里面还辖师,就成了有的是师有的是军一样的整编师。把您搞糊涂没有?我再写下去自己都快糊涂了。那叫一个乱呀!
蒋介石这五大主力在华东三个,整编 74 师,整编 11 师,还有第五军。东北两个,新一军,新六军。按照蒋介石内部的说法,整编 74 师是打出来的,整编 11 师是宠出来的,第五军是练出来的,新一军是装备出来的,新六军是孪生出来的。这个整编 11 师是陈诚的看家宝贝。陈诚起家号称土木系,木是十八军,而这个土就是十八军里的十一师,改成整编师了。它在国军五大主力里能排第二。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张灵甫的整编 74 师而不知道整编 11 师?因为大家就记得老大没人记得老二。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旁边也有一座桥,就比金门大桥短那么一点点成了老二,可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有个金门大桥,而这个老二大桥不但没名,想不开去连跳海轻生的都不去那里跳。这就是老大和老二的区别。
但是真到了打仗,这个老二不比老大差多少。胡链的十一师(是师,不是整编师),抗战时和鬼子在石牌保卫战时进行过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双方千人拼刺刀!我们还能在这里用中文侃山,也拜几千很多还没有步枪高的永远躺在石牌阵地上的十一师的烈士所赐。这也是一群中华民族的英雄!每忆到此,泪流满襟。愿内战的事情不要在中国发生了。
粟裕开始设想的分兵还是立足鲁中打歼灭仗。可蒋介石军队拱在一起不好下口,就打算派一支队伍往鲁南撕扯一下,把部分国军主力部队吸引过去好拉开距离再打。可刘邓一过黄河困难越来越大,事情就演化成毛泽东又加了一个任务给华野:出兵策应刘邓。这样一来,粟裕原来分兵成两股的计划立刻变成了三股。
粟裕情愿吗?他一点都不情愿。毛泽东说了粟裕负责战役指挥,可分兵这种大事还得听婆婆的。
这里还得讲一个管理学原理:一个组织,不能同时有太多任务。任务一多,肯定一团糟。
这事情我也深有体会。我是搞高等教育的,很明确的说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就两个,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科研)。其他的都不是核心任务。可国内每个高校上面都是一堆婆婆,每个婆婆给你一个或者几个任务,加在一起每个大学或者学院都面临一堆任务,还动不动这个任务是一票否决的重要。这样子肯定有问题。和平时期或者战争时期的非战斗部队烂了也看不太出来,可到了战场上,违反任何一个管理原则一定出事情。
华野分兵,一下子安排给了几个任务:分散敌人并鲁中歼敌,连接刘邓并经营中原。地域从山东扩展到中原,任务更是翻番。兵分两路改成兵分三路。加上违反另外一个管理原则:决策必须由最能干的做而且不能有婆婆。
立刻就麻烦来了。
悍将粟裕(二十六)
鹰逢低飞
打开地图,南麻其实就在莱芜东面。国共两军在山东中部山区拉锯半年,一个村子白天过的是国军,晚上可能宿营的是共军。本来就是贫瘠山区,大军往来征集粮草资源,老百姓几乎被掏空。用粟裕的话来说,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一句话,国军希望耗下去,共军耗不起。
粟裕在几次计划打不国军成后,终于抓住南麻周围只有整编11师的空挡,带着四个纵队开打。一打,问题全部出来了。
首先,打孟良崮用了九个纵队,可以用四五个攻击张灵甫,剩还有一边力量打援。可这会儿粟裕手里只剩下四个纵队。攻击用上三个,打援只有一个。搞成攻守力量都不足。攻不动还堵不住。
第二,在孟良崮打张灵甫时张灵甫是被逼上孟良崮的,来不及修工事。粟裕打的是运动中的歼灭战,属于共军的拿手好戏。可攻击南麻时,整编11师到南麻已经十一天!胡琏看到张灵甫的下场早学贼了,一到南麻就修了一串子母碉堡,把南麻整的和铁桶一样。虽然整编11师还是孤立之敌,可攻击南麻不是运动中歼敌,而是活生生的打成了共军最不擅长的攻坚战!无论兵力、攻坚战的装备、还是部队的攻坚战训练都远远不够。类似的错误在朝鲜战场的长津湖战役又犯一次。在装备和训练不足的情况下,打成自己不擅长的攻坚战。
第三,天降大雨。孟良崮大雨是共产党的,所以等到张灵甫被灭了才下。南麻的雨却姓蒋,从共军进入攻击阵地前就下,一直不停。攻击道路泥泞,弹药淋湿很严重。战士们拼命送上炸药包却拉不响,碉堡炸不掉。要是躲开七八月份雨季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可战场上从来没有也许。
第四,胡链够狠,一个营长丢了阵地跑回去,胡链立马就给毙了,全军肃然,玩了命和共军死战。
打了五天,九纵当面七十个碉堡群打下来五十个,可再也打不动了。其他俩纵队更惨,连一半都没啃动。想啃硬核桃把牙啃蹦了!而国军增援的黄百韬压上来,阻击的顶不住了,只能撤退。
山洪夹杂着血水,算得上是血流成河啊。在大雨滂沱中丢下那么多战友的尸体离开南麻,那个惨状让活下来的老兵几十年后都念念不忘。
这个占了便宜的整编 11师到了淮海战役已经改回原名叫 18 军,在双堆集被团灭。胡链逃脱但挨了一手榴弹炸进去几十个弹片。后来在金门他又吃掉共军送上门去的四个团。粟裕一直想再找他报仇可一直没有机会,倒是粟裕手下一个团长游梅耀在东山岛把胡琏狠狠收拾了一把。几十年后,两个宿敌终于隔着海峡望着对方老去。这是后话。
有个插曲。南麻战役时九纵的一个小兵,后来官比粟裕还大。就是迟浩田。那时是9纵73 团营部书记。团长是戴眼镜外号瞎子的孙同盛。南麻战役打成僵局时73团一个连阵地被国军反击,而苏姓连长带人就跑。孙同盛团长立刻命令把苏连长拉出去毙了。结果在押出去枪毙的路上碰到另外一位领导把苏连长给放了。
孙同盛团长组织反击,手头已经没有战斗部队了,就命令迟浩田组织团机关所有人员攻了上去。阵地是夺回来了,可迟浩田被打成重伤,差一点就挂了。
迟浩田在送医院后,医生决定截肢不然很可能感染,迟浩田死死抓住门框说要截肢还不如让我死掉。就这样保住了腿。人有时候就是差这一口气,要是迟浩田当时不争这一下子成了残废,现在谁知道他是谁?比对的就是意志和坚持!
N 年以后迟浩田当了总参谋长,苏连长后来当到师长。孙同盛碰到当年的上级,聊天谈到差点杀苏连长的事。上级说:你看,要是当年杀了苏连长,那军队里就少了个师长了。孙同盛大怒,回答说我现在还觉得当年该杀他。他这一跑我们多死了上百人,还差点折了我们一个总参谋长!那死了的上百人里,有多少会是潜在的将军呀!看看就是一书生的孙同盛到老年了还是虎气十足!
迟浩田呢?当国防部长时见日本人,日本人说很荣幸见到迟部长。迟浩田回答:我得谢谢你们日本人呀!要不是你们日本人到我家乡烧杀,我也不会当兵去和你们打仗,哪有我现在当着上将见你呢?!战争打出来的将军,两个字:威武!
再拉回来。最不可思议的是,粟裕不是输了南麻就止损了,而是  7 月21 日撤出南麻,三天后就拉了刚打败仗的部队包围了临朐,这里住着李弥的整八师。
如果打南麻还不能算粟裕一个人的错,他毕竟是在苛刻条件约束下的决策,约束大到没有可行解了。打临朐那就完完全全是粟裕的问题了。
悍将粟裕(二十七)
鹰逢低飞
南麻没有啃下来,前线部队基本上残了。为什么?拿最能打的九纵来说,伤亡四千。一个军有两三万人,但是除了保障兵种,真正在前线打仗的就是 81 个步兵连一万多人。而这伤亡的四千人,基本上都是这前线打仗的一万人中间的。一个连要是有 20%的伤亡,理论上就该撤下来修整了,除非源源不断补充生力军。而在南麻战役过程里,前线部队伤亡后是没有补充的。一个纵队伤亡到四千,前线81个连队基本上都是伤亡到该修整地步了,九纵基本上是打不动了。其他参加攻击的两个纵队也好不到哪里去。拖着这样一支队伍去打李弥的整编八师,根本没有胜算。
有时候想粟裕为什么会这么干?逻辑推断下来原因只有一个:他不甘心,想马上把场子找回来。这心态和张灵甫非要二打涟水一样。结果又是五天,一样灰溜溜撤退。消灭张灵甫后不是嗷嗷叫专啃硬核桃不吃软葡萄吗?这回连软葡萄也没有吃下去了。
1947 年 7 月,仅仅一个月里华野三路大军损失五万,占总兵力近四分之一。粟裕五内俱焚。
陈诚当年有句名言:三个月就能消灭了共军。现在我们都把它当笑话说陈诚是牛皮大王。其实当年要是共军表现差一点,蒋介石短期消灭了共产党主力还真不是玩笑。中原李先念王树声不就被打垮了吗?华野一个月损兵四分之一,还够打多久?只要一个大区域再被蒋介石灭了,把兵力抽出来压到其他地方去,共军全面崩盘不是没有可能。
1948年底大决战时,蒋介石全面失败也是因为共军在东北彻底胜利。当东北林彪四野大军入关后,很快蒋介石在关内各个大区就和多米诺骨牌倒下一样土崩瓦解了。同样的事情没有发生的共产党身上,是靠那几个大区的共军不管多苦都撑下来了。最能撑的就是蒋介石卧榻之侧被国军特别“关照”的华东野战军。而这时候就是华野生死存亡的节点。
悍将粟裕(二十八)
鹰逢低飞
回来复盘一下管理学的启示。
攻打南麻的错误其实是落入了条件不具备的状况。人员不足、装备不对、天气还不帮忙,还打了最不擅长的攻坚战。管理学原理上,永远不要干条件不具备的事情。为什么很多公司把自己的部分业务外包?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干自己擅长的事,而一些不擅长的事情不如包给外部擅长的公司去做。如果想干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了解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如果没有,那就创造条件。否则绝不能做。
粟裕打临朐的错误和2019年波音737MAX的事情有一比。波音事情一出我正好在教质量控制这一章,告诉学生其实一张c-chart 就能帮助波音在第一次摔飞机前就发现问题了。为什么?因为波音出事后的陆续报道表示,就是老美这里也有许多飞行员报告谈到波音737MAX起飞时控制系统的问题,这些报告都提交给了 美国飞行管理局FAA 和波音。如果 FAA 或者波音用了质量控制图的c-chart,早就能够发现波音 737MAX 的控制系统的异常数量已经是非可控状态了(out of control)。一旦发现非控状态就应该采取行动。第一架飞机一摔,那在控制图上更是绝对的失控信号,哪里还需要再等五个月后摔第二架飞机呀?
一样,粟裕打南麻不成,按照质量控制的思想,也是c-chart里的非控信号,那就该立刻罢手。真这样就不会有临朐再败了。所以,管理科学的方法在军事上那是绝对管用地。
这是粟裕这只鹰飞得比鸡还要低的时候。他给中央写信为失败承担责任,表示这是他轻敌所致。结果呢?他被嘲笑上了。
粟裕是轻敌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战略错误就是分兵三路的情形下发生的。管理上有一个原理,决策都是有限制条件的优化解。分兵后留给粟裕的选择有多少?就那么点部队可行解区域已经很小了。粟裕的错误在于低估敌人,等于错估可行解域,导致选择了非可行解作为最优解,结果失败。但是根子还是分兵把可行解域限制住了。粟裕的理解是非常对的,他的错误就是轻敌。
可到了别人嘴里,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人怎么干的?写信给中央说战略上没问题,失败是因为粟裕“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两步,不能简单的以乐观来检讨,这样不能把问题搞清楚”。
这信啥意思?说白了就是领导在分兵问题上反了粟裕的意见搞了个三路分兵是对地;粟裕自认为的轻敌错误是认识不深刻地;粟裕必须承认自己思想根源有问题;还得承认粟裕自己是没有本事地。反正一句话:败了他们都没问题只有粟裕不灵。
悍将粟裕(二十九)
鹰逢低飞
这帮队友呀,粟裕打胜仗的时候他们跟着沾光,这败仗一打要检讨承担责任了都往粟裕身上一推,让粟裕一人去抗,还一本正经教育粟裕检讨不够深刻。
粟裕的顶头上司拿着这封信那可是非常开心了,找粟裕谈要他承认错误。粟裕不同意信里的的指责。他要是同意了不就是去承认自己没拉过的屎吗?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 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军委领导主持批粟裕野心家,粟裕也是有口难辩。你怎么证明你不是他们嘴里的野心家?就和这时候你怎么证明你思想深处没有问题一样。1958 年他最后是哭着把别人给他压下来的罪名认下来了。而且活着都没有等到平反。他的早死和这有关。他永远能战胜敌人,但是永远战胜不了身边的明枪暗箭。类似的一幕不是一再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出现吗?干事的累死累活,不干事的指手画脚,出了问题推卸责任居然都成了干事人的错。长此以往,没人干事而是坐等出事!
这时候还支持粟裕的是谁?毛泽东和饶漱石!毛泽东一眼就看出来华东离开谁都行,就是不能离开粟裕。
为什么?管理里的原理是这样的:只有一流人才才能干出一流的事情,再多二流人才也干不出一流的事!华东战场的实践已经证明,就冒出来一个粟裕是一流的人才。南麻临朐没打好,粟裕有责任,但是三路分兵错误在先,把责任推给粟裕,要是粟裕不让干了,华东还能指望其他人去下战役决心吗?
所以毛泽东来电,根本忽视写信告粟裕的状的事,对粟裕检讨毛泽东也是忽略。毛泽东电报就是告诉陈毅粟裕,粟裕谈不上错误。就是没打好是吧?没关系,咱们接着来!战役指挥还是粟裕的事情!别人瞎哔哔?那就赶到一边哔哔去!陈毅呢,收到毛泽东电报立刻回电,说解放战争以来我军出现的军事人才也就粟裕陈赓,可以和彭德怀林彪刘伯承比肩啦。
而且地而且,毛泽东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想法,把陈毅调走,华野完全交给粟裕。
对于一个刚刚打了打败仗的人有这样的信任,毛泽东这才是非同凡响。
粟裕呢?不负众望,一个月后就在沙土集消灭整编57师。
悍将粟裕(三十)
定计取中原
中原中原中原,重要的地方要说三遍!
中原逐鹿这词,一听就牛掰爆棚啊。共产党做梦都想中原,蒋介石也是寸步不让。国共斗法二十多年,几乎每次共产党进了中原,都是很快被打了出去。
共产党经营中原,从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在鄂豫皖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开始。坚持到1932年11月,终于抵抗不住了,退到川陕,就是四方面军。四方面军新兵差不多都是四川陕西人,而老兵都是湖北河南安徽子弟。
前面这支队伍刚走,从大别山原地上又发展起来一支。这支队伍已经是原来那支队伍的弟弟辈了,净是些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两年后想跑去找哥哥,却阴差阳错去了陕北。这是大名鼎鼎的徐海东红二十五军。血统和前面走去川陕的队伍一样,极其强悍。
徐海东走后从大别山原地又起来一支,就是高敬亭的红28军。这已经是第一支队伍的子侄辈了,尽是十五六岁左右的小孩。没别的,不继续扯旗造反更加没活路。这些孩子们坚持大别山,是唯一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保留军级建制的部队。三年游击战,歼敌上万。别看尽是些小孩子,可父兄与国民党血战的血海深仇融入他们骨子里,反而变成最能打的一只敌后武装。抗战改编成新四军人数最多的四支队。那真是前赴后继呀!
这支部队的主心骨高敬亭被项英叶挺在1939年杀掉。原因之一是他不愿意离开大别山。高敬亭被杀,共产党在大别山就断根了,那里成了桂系的地盘。
抗战时共产党愣是从鬼子手里抠出一块地盘组建了中原军区,算是在中原插了一腿。可大别山是回不去了,抗战八年,桂系成了大别山的女婿,人家成了血肉相连的亲戚。
国共内战开打第一个月,中原突围失败,中原军区就被废了。内战第一年里,放眼四望,中原那里连共军的影子都没剩下。
共军再进入中原是1947 年 6 月 30 日,刘邓大军 13 万渡过黄河。可中原是那么好待的吗?13 万大军仅仅在山东河南交界处坚持了一个月就不得不往大别山跑。一路上把重武器全部丢光,过汝河时全军被围,几乎被歼。刘伯承高喊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玩命的中野六纵王近山说准备全纵队牺牲烧铺草;前锋18旅肖永银命令全旅上刺刀冲锋;殿后的尤太忠帽子一丢带16旅死死卡住北岸保住过河通道。那就是全军死里求生啊。靠的根本就不是实力,而是打死不散的玩命力量才帮助刘邓大军连续突破四条大河的天然阻碍和数倍敌人围追堵截,进入了大别山。
回头一看,全军减员一半,一支战略部队基本被废。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里就是想办法活下去。那里说是红军起家的地方,可抗战八年过去了,桂系成了人家女婿,老百姓胳膊肘子拐到国军那里去了。整整一年里,刘邓大军弱化到不但打不过蒋介石正规军,而且只要分散一下子,连国民党地方武装小保队都能欺负一下子。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嘛。毛泽东原来指望刘邓大军去大别山能把蒋介石主力吸引过去。可就剩下那么一点力量,蒋介石都懒得正眼看一下。1947 年的冬天,五更寒呀。对于刘邓大军里那些鄂豫皖根据地出身的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的老红军,挺进大别山一年又把当年的苦再吃了一遍。这支部队走出大别山再出现在主要战场上已经到了一年后的襄樊战役。过黄河的十三万,出大别山包括一年里新招的也只剩七万,还重武器全无。那个历练,不亚于又一次长征。
可刘邓大军还是熬过来,在大别山区没被赶走,可以自豪地说中原咱也有份了!
悍将粟裕(三十一)
定计取中原
下一个到中原找场子的是陈赓。这哥们绝对是共产党里最有故事的人物。就在刘邓往大别山飞奔时,陈赓带八万人也下太行山上渡过黄河了。为啥?去策应刘邓呀!再不赶紧刘邓剩下的那一半都要打光了。结果呢?在中原对蒋介石嫡系也是尽量躲着。没法子,实力摆着呢。一年里最拿的出手的是占了洛阳,还是和粟裕手下陈士榘兵团联手干的。准确的说,是陈士榘指挥陈赓,两家联手干的!
被急着招入中原策应刘邓的还有谁?粟裕手下的陈士榘。华野七月分兵三路,陈士榘带了一路三个纵队往西边奔。这一路没有像叶飞一路只剩下裤衩跑,也没有粟裕南麻临朐大败。基本上就是蒋介石军队远了,往河南拱一下。蒋介石军队压过来,立马缩回鲁西。一年下来,除了洛阳战役是个亮点,就是在和老蒋军队顶牛。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在中原的事情,是为了把这个大势整明白。看看共军在中原前赴后继,就像在赌场上一样,有两个闲钱了就往中原这个庄上压呀!而且压上去基本上就是一输再输有去无回没有回报。大家觉得毛泽东傻吗?怎么可能呢!这赌局就俩玩主,蒋介石和毛泽东,要是这俩都傻那就没聪明的了。那时代其他一个个贼精的不是连赌桌都上不了嘛!
中原四战之地,东连山东,西靠陕甘,北通晋冀,南下湖广,东南呢,对着老蒋的老窝江浙。要夺天下,必取中原。
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就是在中原打了三年。等到项羽松一口气放弃中原,连个磕巴都不带有的就是垓下被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蒋介石占住了它,军队想往哪调就往哪调。毛泽东呢?中原一隔只能分成一坨一坨的,要是一处吃紧了,其他地方只能干看着,急死也没用。所以毛泽东没得选,就是在中原这地方,拼命砸钱!哦不对,是拼命砸比钱贵 N 倍的军队!等到把刘邓大军十三万军队砸下去,再把陈赓加陈士榘近二十万军队砸进去,中原有了共军的边角。算是有点博弈论里均衡点的味道了,英文叫 equilibrium。我发过怎么算equilibrium这玩意的文章。
得到这个equilibrium 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伤亡的代价呀。收获呢?一个老蒋的正经主力部队都没消灭。要是光算军队的投入产出,那是严重得不偿失。
悍将粟裕(三十二)
定计取中原
在这个equilibrium 上,陈赓陈士榘能插上一腿,刘邓还在山里喘气。可在河南大地往来驰聘的还是蒋介石的主力。特别是邱清泉的第五整编军八万人枪,鲜衣怒马,耀武扬威。这显然不是一个毛泽东喜欢的 equilibrium。
为什么共军在中原一直消灭不了蒋介石主力?道理很简单:那是人家的地盘。林彪粟裕再厉害,很少有在蒋介石的地盘干翻国军主力的记录,唯一例外是粟裕在天目山干掉了国军52师。可这和后来的战争规模比,简直是小儿科。
从红军到内战,共产党军队特点鲜明,力量的基础是根据地的老百姓。蒋介石对此也心知肚明。2019年,台湾的蔡省长把存在台湾的蒋介石机密文件包括蒋介石手令抖出来几份,就有他在红军时代给部下去苏区烧杀祸害百姓的命令。那些命令能看出来老蒋是恨透了苏区的老百姓了。怎么他们就死心塌地跟了共产党了?
其实这是共产党的本事,能干无本买卖。共产党没钱没资源,是吧?可没就对了。那时候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啥?不平等呀!极少数人骄奢淫逸,可绝大多数人就是在生死线上挣扎。阶级固化到底层人民绝望的地步。而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就是挑头砸碎这个不平等的。就和《让子弹飞》里张牧之说的那样,公平公平还TMD是公平。所以共产党只要干一件事就成:把大户的资源抢来给大家匀一匀。得罪了大户是吧?没关系,反正就是不得罪那些大户也不会跟共产党走,那就干脆得罪个彻底。把大户的土地粮食财产这么一分,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穷光蛋吧,那就跟定共产党了。还坚决帮共产党打国军不能让蒋介石再回来。
蒋介石知道中国不平等的问题吗?他心知肚明,可他解决不了。他怎么能把自己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的地主老财资本家的利益拿出来去和穷人匀一匀呢?他真正去搞土改这样对中国来说非做不可的平等之事是跑到台湾以后。因为那会儿他也除了枪就一无所有了。这是后话。
悍将粟裕(三十三)
定计取中原
共产党在根据地有了老百姓支持就能打仗,离开了呢?那是完全不灵。前一段看一篇文章,讲当今世界能够有全球军事投送能力的唯有老美一家。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军队除了要能打,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投送能力。那时共军离开根据地基本上就没有投送能力了。一到蒋介石的地盘上,军队一多光粮食就搞不定,军队自己能够带的粮食和物资毕竟有限,去蒋介石地盘上也征不到,别说打仗,饿都饿死了。这就是为什么刘邓过黄河一个多月就玩不动的原因。长征时只能跑,去东北也守不住四平。
所以共军的套路一定是:在根据地灭进攻的国军一股,等国军一退,就扩大根据地进行土改发动群众。翻身农民拿到土地,成了共产党的铁杆,这地方就成了共产党的熟地又能在这里打仗了。1948 年夏天以前,共产党几乎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个套路,基本没有在根据地以外干翻过蒋介石主力的记录。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加上陈赓加陈士榘在中原来来回回折腾一年,看似没有打大仗,但是把河南的边边角角变成了熟地。有了一千万人的根据地。老蒋多这一千万人能支持十万军队吧。可共产党呢?靠拿到土地穷人的惊人支持能整出三十万!于无声处听惊雷。看看是顶牛,其实世道快变了。
是不是共产党这边包括毛泽东看明白这点了?没有。看看中原还是蒋介石军队霸气外泄的,毛泽东是真看不下去了。觉得中原这场赌局玩成了夹生饭,蒋介石对共产党各个根据地压力不减,毛泽东丢了延安在山沟里转悠了一年后准备跑河北。中原的事情怎么破局呢?领导层想出了这么个主意:上次不是过黄河赌中原吗?这次再赌一把。赌啥?过长江赌江南。目标:把蒋介石在中原的主力吸引到江南去。安排谁带队?
粟裕。
计划是粟裕带叶飞兵团三个纵队八万大军去江南。主意一出,召陈毅去陕北米脂领旨听宣。陈毅呢?一听这主意立马激动了:唉,这么高的招我怎么没想到呢?激动之余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小住杨沟一月长,
评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
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摧枯势若狂,
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
稳渡长江遣粟郎。
说真的,这诗不咋地。不是诗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想明白啥是正确的事。
陈毅也许忘了三年游击战的惨象。那时就那么一点人,找吃的活下去都成问题。要是粟裕带八万人下江南,那是蒋介石全部坐实的地盘,八万人的吃饭怎么解决?刘邓过黄河还能靠太行山上的薄一波运给养,就这还差点没饿死。粟裕去江南那是啥都靠不到。别说打仗,活都是个问题。
悍将粟裕(三十四)
定计取中原
一看陈毅支持,毛泽东给粟裕的命令下了。注意,这里是命令而不是征求意见。要粟裕在 1948 年夏天到来前挺进江南。去江南后部队改成江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名头给山东兵团的许世友。先调叶飞兵团三个纵队八万人马住濮阳训练,然后往长江边上集结。那可是战旗猎猎,一片肃杀。真这么干了,必定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阵狂飙,当然死的是谁就不知道了。
粟裕大军聚集濮阳,一边按命令训练准备渡长江,一边琢磨上了:这命令一点也不高明,要是他自己下决心,他一定不会这样做。
第一,叶飞的三个纵队装备已经和老蒋主力军团相当了,重炮汽车应有尽有,到了南方水网地带行动只能限制在有限的公路上,几乎没法快速移动。离开公路那和张灵甫上了孟良崮一样,丢掉了重装备就等着被收拾吧。
第二,这么多重武器意味着一开打就要消耗成千上万吨弹药。去江南后弹药根本无法补充,用不了几天这队伍就废了。
第三,江南老百姓还没有养熟,根本不会支持共产党。粮食给养无法筹措。人员无法补充。
第四,打仗就有死伤,离开根据地伤员救治都做不到。要是伤员都管不了,人心必散,队伍没法带呀。
第五,蒋介石不会因为这三个纵队去江南就把在山东和中原的主力拉回去。去了江南的粟裕就是没牙的老虎,蒋介石只要用已经在南方的轻装部队就能收拾。这种离开根据地千里跃进失败的例子摆在那里。远的有寻淮州和自己被派去当弃子,近的有刘邓过黄河一个月就散架。这时候去江南只会更惨。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这点重装部队要是垮了那共军又得从一无所有开始了。
有了和刘畴西力争才活下来经历的粟裕这时候感觉像又到了怀玉山下。要是听大领导的肯定还得坏菜。粟裕拿出和刘畴西吵架的劲,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叫停去江南。一封没有回应是吧?再写一封,还没回应是吧?再写一封,斗胆直呈江南去不得。
水平呀!毛泽东要刘邓过黄河刘邓就过了,结果呢?十三万大军废了一年。要是粟裕听毛泽东的话下了江南,那叶飞这八万大军也得废了。有人吹牛逼说没有刘邓挺进大别山就没有淮海战役,那是扯淡。反正最后胜利了咋说咋有理。事实是要是粟裕听了毛泽东的话下了江南,那半年以后的淮海战役想都别想。为什么?太简单了,废掉叶飞的八万人,不可能豫东战役干掉区寿年兵团,不可能济南消灭王耀武,淮海战役本来就是好不容易煮熟的夹生饭,要是粟裕听了命令下江南了,那共产党连煮夹生饭的锅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淮海战役?那么国共战争结局会是什么样?就算林彪东北得手进占华北,老蒋必然收缩回江南,那就真来个南北朝了。粟裕叫停下江南,那可是把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变掉了。事情就这么简单,也这么伟大。
悍将粟裕(三十五)
定计取中原
毛泽东怎么做的?叫粟裕去河北西柏坡见他!
毛泽东一般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战争年代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去机场接从苏联养伤回来的林彪,一次就是这次出门接粟裕。
一见面两手一握,毛泽东开口就是:我们的英雄回来了!十七年了!
是呀,十七年没见了。这十七年粟裕是怎么过来的?
当过送死的先遣队;埋葬了连衣服都剥光的寻淮州;一步一回头告别了方志敏;三年游击死里逃生;卫岗车桥力斩倭寇;黄桥山崩于前不变色;天目山报仇雪恨;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战无不胜;孟良崮百万军中直取张灵甫;南麻临朐功败垂成;沙土集笑傲江湖;进过延安共产党烈士纪念册的第三十四位却活着回来给你看看。粟裕那是真英雄也。
粟裕呢,一听毛泽东的话,立刻泪奔。
毛泽东拉着粟裕的手说,去年这会儿你干了一件事,世界上有两个人没想到。粟裕回答:是孟良崮消灭了张灵甫,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说:对,另外一个呢?粟裕问:陈诚?毛泽东答:不足挂齿。粟裕再问:何应钦?毛泽东答:何足道哉。粟裕又问:白崇禧?毛泽东答:离题千里了。粟裕傻了:那是谁呢?毛泽东说:另外一个就是我毛泽东呀!
粟裕立马再次泪奔。
啥叫英雄泪?这就是呀!眼前这位他当年警卫过的失意委员,如今是可望染指天下的雄主。而这雄主心里他粟裕是啥?两字:英雄!这TMD啥都值了!
这就是领袖用人!
悍将粟裕(三十六)
定计取中原
在毛泽东心里,这个当年的警卫已经成了没有他干不成的事的英雄。
其实呢,粟裕当然有干不成的事情。比如三路分兵后南麻临朐就失败了。眼下的下江南也是,粟裕就是去了也绝对不能成事。
这里的管理学原理是:优秀人才不是啥事都能干成,而是知道啥事能干成啥事干不成。
由此对于优秀人才,不能加这么多限制条件,逼着在有那么多约束条件下去求解,而是尽量放松约束,让可行解域更大,回报就是惊喜。
比如岳飞北伐,就是打到朱仙镇也必然无功而返。为什么?赵构总给加上那么多限制条件呗。别的不说,把友军都撤了,岳飞不就孤军深入了?孤军深入加上给养困难,失败的概率就大了。还不退?下十二道金牌要杀头退不退?这就是给优秀人才加限制条件让他干不成事的坏例子。
前苏联朱可夫打仗总是讲条件。希特勒打到莫斯科城下。斯大林面上搞红场阅兵,可骨子里是真怕了。打电话给朱可夫说哥们很痛苦,请你用党员的名义回答能否守住莫斯科?朱可夫回答:能守住,可要再加两个集团军二百俩坦克。斯大林一听,好吧,给你加三个集团军再加三百坦克。什么是用人?什么是管理?这就是!
当然,要是是给不灵的人再多的资源、再大的可行解域,他还是在那里面选一个离优化解差太远的答案。所以,选什么人干事情?就是用那个一直能办成事的。粟裕这样的就是,林彪和朱可夫这样的也是。
话说粟裕把这三个纵队八万大军不该下江南,而是留在中原消灭蒋介石主力的道理和毛泽东一摆,毛泽东慢慢明白下江南的主意就是个渣。
这个转变不容易。因为人都有思维定势,毛泽东下江南的计划也是和朱德、周恩来反复讨论才定下来的。有不同想法当然允许,可错的也许是粟裕呢?所以俄国军队搞定,参谋人员对首长的建议只能提三次!
毛泽东和粟裕反复讨论,终于接受粟裕意见:去江南风险太高,很大可能浪费掉一只战略部队。现在河南边缘的根据地有了,主力兵团装备也提升了,真有机会在中原干翻蒋介石主力了。毛泽东大手一挥:行了,不用去江南了,留下来让粟裕指挥在中原打大仗。目标:老蒋五大王牌之一在内的整编第五军八万人!
不但如此,粟裕羽翼丰满,不必有婆婆了。毛泽东命令陈毅别回华东了。中原军区刘邓那里都是四川老乡,加你一个去摆龙门阵吧!粟裕呢?毛泽东直接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华东整个军权尽付粟裕。而且地而且,毛泽东干脆说了,有事你拿主意,不必请示。
悍将粟裕(三十七)
定计取中原
管理学上怎么解释呢?优秀人才比咱们想得更好,那就不要派任务,不要指手画脚。放手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干。
要是把这活接下来,粟裕必是元帅。东北林彪也只是司令,政委还是罗荣桓呢。这俩后来可都是元帅。
但是地但是,粟裕没有接。他太善良了,觉得怎么着陈毅和以前的婆婆比,还是一个好婆婆。他看不得陈毅被委屈外放。
粟裕坚持把陈毅留着华野,对毛泽东说:华野不能没有陈军长。毛泽东回答:既然你那么坚持,好吧,陈毅人是要调走的,可职务还在。你粟裕就当代司令兼代政委吧。这一代,嘿嘿,到了排排坐吃果果的评军衔,就把个元帅换成大将了。
这个用人呢,毛泽东是真厉害。妥协了职务名称,但是把可能的掣肘拿掉,把陈毅调走,真正的权力交给粟裕,放手让粟裕干了。陈毅呢?名义上还是华野司令加政委,可跑的远远的管不着华野。那时候又没有手机微信,他是真管不着华野的事了。
毛泽东把对粟裕的限制条件一取消,可行解域立马扩大,就等着粟裕好招连连吧。粟裕的回报是什么?豫东战役。下回分解。
附:毛泽东是一代雄主,不是他没有错误。刘邓过黄河和粟裕下江南的决策,其实都是问题。有人会问难道就不该过黄河下江南吗?应该,但不是那个时候。那个时间点搞,结果刘邓大军废了一年。如果粟裕要是下江南了,也一样悲催。而换个时间等打完淮海战役再下江南,就不是担心被蒋介石吃掉了,而是百万雄师撵着蒋介石跑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所以,啥时候干啥事,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时间错了就是错误。
后来的大跃进也是这样。难道大练钢铁不对吗?那是绝对对的。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大炼钢铁。但是不能在 1958 年那个时候。那时候搞就是灾难。后来老老实实的一步步发展,不是到了现在中国钢铁产量独步天下的地步吗?!所以毛泽东其实是犯错误。但是毛泽东的本事是:他往往比别人更快认识到他错了。粟裕能改变他的决策不光是粟裕的高明,也是毛泽东的英明。
悍将粟裕(三十八)
豫东战役
很长间里,豫东战役很少被大家提起。为什么?容我慢慢道来。别人不提,可在我看来,豫东战役是粟裕破茧成蝶关键一仗。豫东战役打完,蒋介石只剩下没有悬念的被虐了。
话说毛泽东把陈毅调去中原野战军,华野完全交给粟裕,下的任务是消灭邱清泉第五整编军八万人。为壮行色,派朱德陪粟裕从西柏坡前往濮阳,做战前动员。那一路也是险象环生,车队居然开到国军队伍里去了。好在国军以为是自己人,让他们一枪没放就跑了出来。脑补一下:要是国军反应过来抓了朱德和粟裕,那历史真就逆天了。
这时候的华野分四个兵团,有实力的三个分别是山东兵团许世友,西兵团陈士榘,还有集结在濮阳的叶飞。剩下一个苏北的韦国清兵团实力不济,基本上在打酱油。
1947 年下半年到 1948 年初,出彩的是许世友的山东兵团。这是另外一位悍将。叶飞兵团出鲁南后损失太大,舔完伤后集结在濮阳又慢慢茁壮起来,准备和陈士榘一起深入河南放大招。朱德一来,看着这支龙腾虎跃的队伍感慨万千啊。长征时候那个惨象历历在目,他梦里都在想能有这么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偏偏这是被一个当年的弃子带出来了。
这支队伍里,很多军级干部都没见过总司令朱德。突然总司令就在面前,那叫个群情振奋啊。朱德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会,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粟裕是帅才,你们就听粟裕的,在中原把邱清泉的八万人给我灭了!
邱清泉是这么好灭的吗?中原共军有刘邓在大别山附近练功,陈赓在河南北部腾挪,陈士榘在河南北部到鲁西巡回,再就是叶飞这八万人马虎视眈眈的盘踞在濮阳,准备时刻杀入河南。
而蒋介石呢?那实力就雄厚太多了。除了最能打的 12 个整编师(军)组成了四个兵团:邱清泉兵团追击华野进了鲁西南,胡琏兵团在豫南驻马店压住大别山的刘邓,西边张轸兵团看住陈赓,北部是秦汉的老爸孙元良兵团,再就是分兵把守开封郑州等地的几个军,加上无数地方保安部队,貌似和铜墙铁壁一般。
管理的原理的原理是:战争就是博弈,博弈就是做敌人最不希望做的事情。但是地但是,怎么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那可是有讲究地。一种是我压根不吃你那一套。你狠吧我比你还狠。专门挑对方的难受地方去下手。双方都这样而力量又不足以灭了对方,就达到了纳什均衡点。
悍将粟裕(三十九)
豫东战役
还有一种均衡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均衡里一方占了先手,而后手的一方得猜对方对自己行动的反应而决定自己该干什么。这叫斯坦伯格均衡。
因为有先手和后手,就是达到均衡,双方的收益也相差甚远。要是实力不济倒也罢了,实力差不多还主动把自己当后手的那是吃草的才会这么做。
看看毛泽东打仗的历史,就是实力不济也力争先手,实在不行也能得到一个纳什均衡,绝不会在斯坦伯格均衡里得个后手。
朝鲜战争就是个例子,力量差那么远,居然和老美在朝鲜最后达到的是纳什均衡点,这一均衡就是六十多年,中国和美国加上金 N 胖,只要一个不垮就还得均衡下去。而蒋介石呢?三年内战除了开始打中原、占东北、重点进攻延安和山东,剩下的时候完全跟着共产党的节奏走,就是均衡了也是斯坦伯格均衡的后手解,那心态就是食草的了。
老蒋这样是偶然的吗?不是,他骨子里就是一个 loser。看看日本鬼子记录侵华战争对国共军队的评价。谈到蒋介石军队,就三个字:看不起。面对鬼子,老蒋几乎没有主动进攻,自动设置选择斯坦伯格均衡解中当后手的:鬼子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蒋介石只能在鬼子动手后应付。日本鬼子记载,武汉会战时,老蒋军队远多于鬼子。可要是鬼子调一个团攻击老蒋一个营,哪怕周围是国军是一个师,这一个师都能在旁边当吃瓜群众,坐等这个英勇奋战的营被消灭。鬼子这一个团接着又去打老蒋另外一个营,周围国军还是接着吃瓜。几次下来,一个师就被鬼子一个团给灭了。
我们常看到有国军英勇抗战和狼狈逃窜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描述。哪个对?都对!那么矛盾的事情在蒋介石军队那里同时发生那是见怪不怪的。常常是少数英勇战斗,而多数一溃千里。抗战那么多人财物资源其实是因为蒋介石的无能白白牺牲和浪费掉了。这就是无能的代价。
有人拿国军抗战牺牲多少来为蒋介石摆好。不错,蒋介石坚持抗战功在民族,可具体谈到打仗的效率,该算的是怎么消灭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消灭。抗战太多的人要不是蒋介石没本事,那压根不该牺牲的。
悍将粟裕(四十)
豫东战役
再回到中原。
刘邓 1947 年 9 月挺进大别山到 1948 年 3 月前,就是一颗孤子,剩下七万人孤立无援好几个月。换个还能寻求纳什均衡的,早动手把这一股灭了。可偏偏蒋介石就有本事和梦游一般让刘邓舔伤活了过来。
蒋介石干了啥事?把军队编大了。别人把军队编大了是为了吃更多的敌人,蒋介石不是这样。他把军队编大了是为了让共军吃不掉。共军能一下子吃他一个整编师(军)吧,那就把军队整成整编军(兵团)。琢磨着用多多的豆腐渣把共军撑死。这个玩法和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一样,哪怕看见就一只狮子在那里也不去进攻,就是拼命生,多到让食肉动物吃不完,老蒋就是那非洲草原的草动物,主动做了斯坦伯格均衡点那个后手。别看国军衣甲鲜亮,没用。
朱德在濮阳宣布要灭了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消息立刻传到蒋介石那里转给了邱清泉。总有人拿共产党的卧底说事,好像毛泽东没了那些在蒋介石内部的卧底就赢不了。其实是瞎扯的。蒋介石也没少在情报上下功夫,所以共军一动他也能立刻反应。怎么灭邱清泉?毛泽东一声令下,整个中原都动起来了。刘邓进攻确山,吸引胡链,陈赓缠住孙元良,山东许世友攻击兖州,吸引徐州顾祝同军队不要投入豫东战场。消灭邱清泉,粟裕是这样安排地:命令河南西部的陈士榘兵团往东南方向攻击淮阳,吸引邱清泉西进,接着粟裕带叶飞兵团过黄河进入鲁西南牵扯邱清泉北上。这样叶飞兵团和陈士榘兵团南北夹击邱清泉,必然插翅难逃。
21一40集
总80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21-11-9 08: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9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709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21-11-10 09: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2518

帖子

9345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345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21-11-11 18: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来给专家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11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