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45|回复: 5

《卧槽马》之第一部

[复制链接]

55

主题

111

帖子

1213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213
发表于 2023-5-22 16: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卧槽马》
●王晏回忆录
世界知识出版社
.

360截图164112027782114.jpg
.

作者简介

    王晏,1925年10月1日出生,山东乳山人。1944年10月入党,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54年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先后参加大小战斗34次,重要战役有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第二、五次战役。历任文书、政工干事、指导员、教导员、宣教股长、宣教科长、文化处长、宣传处长、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军分区副政委。1968年三月,先后任无锡市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主任,无锡警备区第一政委、无锡市市委书记 。196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勋章。


写在前面的话


      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生之旅的风风雨雨,屈指撵来,我已年届八十。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我和我的战友们走过了一段难忘而又不平凡的岁月,比起当今的年轻人经历得多一些,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也更深一些。沧海横流,盘点过往事,昔日战场上迷蒙的硝烟、冲杀的豪情,兵营里嘹亮的军歌、燃烧的革命激情,非常时期主政一方的殚精竭虑,春秋轮回中的辛酸与无奈,尤其六、七十年代,我在二十七军机关及无锡市任职的二十年间,由于当时特殊的峥嵘岁月、特殊的政治背景,使我有机会亲历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政治事件,目睹了一幕幕重大的历史变迁,抚今追昔,悠悠往事无时不激荡着我的心扉,叩击着我的胸脉。我始终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书写者和见证者,但很多时候是时代潮流将人推向了前台,是历史选择了我们,是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
      于垂暮之年出这本回忆录,权作一次自我的心灵拷问与洗礼,同时也作为与昔日同事、年轻朋友们一次心与心的坦诚交流。


王 晏
2006年11月于无锡


第一部分目录


先辈是佃户……………………………………………………(8)
祖父王福临 …………………………………………………(10)
我是长子长孙…………………………………………………( )
三婶闹堂………………………………………………………( )
我的“新生活”………………………………………………( )
买了个二婶……………………………………………………( )
日本鬼子打来了………………………………………………( )
小女婿儿………………………………………………………( )
八路军中学读书………………………………………………( )
冬季大扫荡……………………………………………………( )
家父少亡………………………………………………………( )
退学当老师……………………………………………………( )
入党……………………………………………………………( )
妻子送郎上战场………………………………………………( )


第一部 荣辱祸福不在命


先辈是佃户

       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胶东半岛如同一只犍牛直插黄海深处。犍牛的犄角处,就是我的老家山东乳山市上草埠村。我一九二五年十月一日,农历八月十四,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
       乳山市最早称牟平县,抗战时期成立乳山县,改革开放之后,是近几年定为县级市的。因濒临黄海,水资源丰富,现在已成为旅游风景区,银滩黄金海岸如今已名闻天下。
       小时候,我家很穷,无田无地,无房无粮,祖辈靠给富裕人家种田为生,是村里的赤贫佃户。我家老辈人本不在乳山县,是一八八二年我曾祖父举家从海阳县搬到乳山的。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
       曾祖父名王成魁,与曾祖母生有四子,大儿子王仁田,二儿子王义田,三儿子王智田,四儿子王信田。其四子王信田,奶名福临,即是我的亲生爷爷。
       一八四○年英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门户之后,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洪水般涌进了古老的中国大地,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地践踏、宰割与瓜分,许多大好河山沦为侵略者的殖民地。德国占了青岛和胶州湾,英国夺了烟台和威海卫。当地群众不愿受侵略者的奴役和屈辱,纷纷揭竿而起,与英、德军队进行抗争,当地影响较大的有高密、莱阳农民起义暴动。曾祖父一家所在的海阳县,反帝反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也搞得轰轰烈烈。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许多人家为了活命只得四处逃荒。
       曾祖父、曾祖母因没有家产,为了生计靠给当地的盐霸晒盐为生,大祖父、二祖父长年给地主做长工,三祖父给东家当放牛娃。我祖父当时仅有十几岁,也开始帮助家里做活。
       曾祖父举家搬迁,起因是三祖父给人放牛出了事。
       三祖父年龄不大,却是小有名气的“牛把式”。他当时跟着一个牛倌当学徒,除了给东家放牛外,还负责看管全村人家的数十头牛。听祖父讲,三祖父放牛身上有“三样宝”:第一样宝是一个牛角号,早上出门带牛上山、晚上牧归回家圈养,都离不开牛角,早上有早上的号令,晚上有晚上的号令,天长日久,几十头牛都懂得了号令,只要号角一响,让牛走就走,让停就停,让回就回。第二样宝是一条两丈来长的牛鞭,不用时盘起来斜挂在身上,用的时候鞭子打的叭叭作响,功力十分了得,群牛不论大小没有不怕的。第三样宝就是腰间的布袋子,里面装着三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在危急的情况下,用来惩治、对付不听话的牛,做到指哪打哪,百发百中。
       有一次,一头母牛发情,一头大犍牛仗着体重力大,横冲直撞追赶母牛。追到村里快要冲进一户人家院子里,这户人家正围在院子里的饭桌旁吃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三祖父长鞭一甩,“叭---”的一声响,鞭子重重抽在犍牛的屁股上,犍牛仰天一声嚎叫,立即止了步,屁股上裂了一条口子,血流了出来。牛主得知自家的犍牛被打伤了,很恼火,多亏牛倌再三劝说,三祖父才免了一次灾难。
       没过多久,这头犍牛又差点出事。当时一个刚过门的新娘子穿着一身红衣服由娘家回来,从牛群一旁经过。牛天生见了“红颜色”就冲动,西班牙的斗牛士们就是以一块“红布”将牛引向了死亡之路。犍牛先是瞪着大眼瞅了一会儿,马上把尾巴竖起来,朝穿着红衣服的新娘子冲过去。此时已是鞭长莫及了,情急之下,三祖父从布袋子中掏出一块石头,朝犍牛打去。手起石落,正打在犍牛的右犄角上,将犄角从中间打断了。疼得犍牛蹦了几个高,趴在地上。这样,又避免了一场大祸。东家知道后肯定不答应了,马上派人要找我三祖父算账。牛倌要三祖父赶快逃走。
       曾祖父同曾祖母一起,连夜收拾行李,带着全家六口人远走他乡,一路落荒而去。经过几天奔走,一家六口来到百余里外乳山县东南部山沟里的上草埠村落下了脚。


祖父王福临

       上草埠村原来叫草埠村,之后因下水头有了下草埠,才叫上草埠。村里有三个家族:李姓、宋姓和东姓。李姓人来的最早,之后姓东的来了,再后是姓宋的也来了。
       三户大姓人家中,数李姓人多势众,又是村里的“占山户”,好地好山岚多半都属他们占有。李姓有李中和、李中良、李中温、李中道、李中山五家兄弟。最富的户叫李中和,家中常年雇有三四个长工、蚕工,有三个女佣人,生有一女一子。曾祖父逃荒初到上草埠时,经过同意一家人借住在李家山上的放蚕屋里。
       李家有个蚕工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喊他“大汉”,会武功。听人讲,大汉是太平军,清兵四处捉拿他,大汉便跑到这个偏僻的山沟里躲了起来。
          曾祖父一家刚到上草埠村的时候,经大汉引见,地主李中和答应曾祖父一家到李家做佃户,李家提供住的地方,所有家务和农活都有我曾祖父一家担当起来,不计报酬,另给一块薄田自种自收,作为女人小孩养家糊口用。这样,曾祖父带着大爷、二爷给李家种地,三爷给李家放牛,我的祖父王福临也跟着大汉学放蚕。曾祖父、曾祖母及大爷、二爷、三爷分别住在李家的几个场屋、蚕屋里,祖父王福临与大汉住在李家的粮库。
       大汉打得一手好拳脚,祖父一边跟他学养蚕,一边跟他学打拳,修炼武功。
       李中和有一个堂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见我祖父王福临为人正直仗义,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就央人提媒,就把堂妹嫁给了我祖父。并给堂妹陪嫁十五亩地,一处正房三间、厢房两间的破房子,加上原先李中和家给的一块薄田,曾祖父一家也算有自己的地可种了,种的粮食掺着糠菜够吃的了。
几年后,李中和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继承家业。儿子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主儿,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喜欢赌钱,家道逐渐败落了。
       祖父王福临成家后不久,大汉离开了草埠,据说又去干军务了。俗语讲,乱世出英雄,在当时那样的世道,想老老实实地守在家里种田为生,安分守己地兴家立业,难乎其难。
民国初年,祖父到昆嵛山一带的棘子园、上口放蚕。昆嵛山是胶东半岛革命斗争的发源地,电影《苦菜花》写的就是这里的革命群众与当地反动势力开展斗争的故事。祖父听人讲,在老黄山卧龙史家,有一个武功高手,人称史三先生,就慕名前往拜师学艺。
       三先生练得好功夫,打少林长拳,尤以轻功见长。他不但武功高强,在当地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人。有次县衙派人到卧龙史家收田赋,因为年景不好,粮食欠收,三先生带头抗粮,向官府提出减少赋税。县衙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派了衙役带着大刀到村里征税。三先生带着一帮年轻人在村头堵着不让进村。为首的一个衙役指着三先生,让人把他带到县衙去。三先生没有说话,把手里捡粪的大钗往地上一插,“噌”的一下,一只脚蹲在只有两寸宽的钗把上,将旱烟点燃,对着衙役们喊:“来吧,有种的上来抓。”衙役们一看,全吓傻了眼,谁也不敢近前。三先生从大钗上跳下,将为首的衙役拿下,对其他衙役讲:“回去告诉你们县太爷,我们卧龙史家的田赋必须减三分,同意了就放人,不同意决不放人。”衙役回去禀报后,县太爷听了很恼火,遂派几十个衙役气势汹汹地捉拿三先生。衙役们将村子围了起来,三先生把村里会武功的徒弟都召集来了,个个带着棍棒,身手不凡,衙役开始还瞧不起那些庄稼人,打了几个回合,抵挡不住了,一个个连滚带爬逃跑了。三先生把几个头头捉了,关在村里派人送信到县里,讲明如果再不答应减田赋,就把捉的人全部杀了。县衙怕事态再闹大,只得向三先生妥协。此后卧龙史家的田赋税每年都要减三分。这件事直到解放时还是这样的。
       三先生与我祖父性情相投,祖父原本前些年也先后学过不少套路,有些基础,再经三先生名师指点,功夫大有长进,学到了不少真本事。
       几年后,功夫学得差不多了,祖父告别三先生,回到上草埠村,将村里的山岚包揽下来,白天放蚕,晚上就在村里开拳坊,村里不少的年轻人都来习武。这样,我们一家才算在上草埠站稳了脚根儿。
       我长到六七岁记事时,王家已是一个有着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了。祖父、祖母有三儿三女,三个儿子中我父亲王茂坤排行老大,二叔叫王茂堂、三叔叫王茂增。
       我祖父因为是李家的女婿,姓李的当时已经有二十来户人家,男人们都跟着他学武术。村里另有一些人家,也请了一个江湖上卖艺的人作武师,教大家练功。江湖艺人的武功是有一些的,他还懂得一些兽医,能帮人阉马。
       旧社会同行是怨家。我祖父与江湖艺人谁也不服气谁,在村里日子长了逐渐有了矛盾。江湖艺人背地里跟人讲,我祖父是假把式,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假功夫。
       祖父知道了这些话,找他当面讲:“是真是假,咱们过过招比试比试就见分晓了。”
       江湖艺人问怎么个比法。祖父说:“练武的都得有个门,有个派。咱们不比别的,就比比基本功吧,我站个势,让你扫三腿,如果把我打倒了我拜你为师,打不倒你就滚出上草埠村。”
江湖艺人讲第二天就比高低。
       第二天,两人在村里的场院上一比高下,场子上围了许多人看热闹。祖父先站了个骑马式,让江湖艺人用腿扫。江湖艺人在场上转了几个圈子,开始发力,使足了劲儿,接连三个扫蹚腿,祖父全身纹丝未动。而脚上的一双布鞋,鞋底子却全掉了,可见祖父功底之深。
       江湖艺人见我祖父没有倒下,瞪着眼发愣。
       祖父跟他讲:“来,我再让你一腿。”说着,他又站了一个骑马式:“来吧!”
       江湖艺人抬腿就扫,祖父双腿轻轻一抬,让过他一腿,随后用脚在他屁股上的穴位处点了一下,江湖艺人登时屁股脱了臼,摔了个狗啃泥,趴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祖父对他讲:“功夫高低是小,德行不好事大,你不能用暗器伤人呀!”
       说着,上前将江湖艺人裤角撩开,只见他右小腿上扣着一副卯着钉子的铁瓦。祖父又提起自己的裤角,两条腿上被铁钉打了很深的血痕。围观的人不干了,骂江湖艺人不是东西,不讲义气,不懂规矩,竟然暗器伤人,嚷着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祖父上前给他解了穴位,股骨复了位。江湖艺人从地上爬起来,向祖父拱手深施一礼,灰溜溜地起身走了,当天离开了上草埠。自此再没敢到过村里一步。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祖母病逝了。当时天津发大水,一位在大鼓班里干活的女人,沿路到威海逃难,遇到了我祖父,经朋友说合两人结了婚。
       一九二二年,胶东莱阳一带发生了农民起义。牟平县也爆发了有名的“三乡暴动”。三乡指的是双山、黄山、福山三个乡,这几个乡的农民不堪当地官僚地主阶级的压迫,掀起了武装抗税,减税免税运动。
       当时祖父带着二叔王茂堂,与村里的二十多个年轻人参加了暴动,一直反到了牟平城,放火把县衙烧了,杀了几个衙役,县太爷从海上坐船逃到了烟台。村里人从县衙的马队拉回了七匹好马,算是此次暴动的战利品了。
之后,山东省省长沈红烈发兵剿共“清乡”,实行反革命镇压,在牟平南乡杀了好几百人,烧了不少村庄。十几个衙役手提大刀,来到上草埠,指名要抓王茂堂。祖父得知,与村里参加暴动的人上山躲了起来。
       这时正是秋天割谷子的时候,天津来的祖母正在打谷场上拿着菜刀剁谷穗,衙役上前问王茂堂在那里,要带回县衙问罪。我祖母一听,火冒三丈,把手里的切谷刀在石头上磨了两下,朝着衙役冲过去,嘴里喝斥道:“你奶奶的屁,我杀了你们!”
衙役一看这阵势,吓了一愣怔,转身跑了。
       从此我这位天津来的王奶奶出了名了,人们讲:“王奶奶的一把菜刀,吓跑了登州府的一群衙役。”


我是长子长孙

       我父亲在弟兄三人中排行老大,我在家中又是长子,祖父平时在所有家庭成员中高看我一眼。按当时的家规族规,曾祖父去世后,祖父是一家之主,在家里凡事都是他说了算,平日里都是单独吃住。打我懂事起,祖父便让我同他一起吃住。因此,在我的少年时代,受到祖父的疼爱最多,受他的影响最大,从中得到的教诲也最深刻。
       在我幼小的心目中,祖父算得上最令我佩服的人。他不但修炼得一身功夫,刀、枪、剑、戟、棒、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善于吹拉弹唱,笙、管、笛、箫、三弦、洋琴样样都会,家里地里,里里外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在祖父对我的训导中,有三点至今仍记忆犹新:一是做人对穷的不欺,富的不怕。要有骨气,堂堂正正,挺直腰板做人。二是远敬衣帽近敬财,出门要个好穿戴。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自身形象,穿衣戴帽都要讲究,这样别人才会看得起你。这一点对我影响非常深,时值今日,尽管我已年逾八十,但对衣着从来没马虎过,穿军装时注重仪容仪表,穿便装一定要干净得体。三是荒乱世道不念书可以,没有功夫不行,太平年间没有功夫可以,不念书不行。
       在我读书这件事上,祖父一直是很开明的,全力供应我念书。他常跟我讲:“我一辈子没穿过毡窠子,你好好念书,将来咱不图一官半职,能当个教书先生就行,给爷爷买双毡窠子,冬天穿上就不冷了,咱王家也能挺起来了。”
    在支持我读书的同时,他还教我习武,强身壮体。从我读小学二年级起,他就每天教我打拳。
       我十三岁那年,村里来了八路军,进行土改,祖父到黑山夼放蚕。有天,我下了学去看他,当时有不少蚕农在场,祖父让我练几势给大伙瞧瞧。我拉开架势,打了套长拳。一旁的人都叫好,说我将来能飞檐走壁,不得了。祖父不无自豪地冲蚕农们说:“槌子把里还能生蛀虫吗?”
       上草埠从地理位置上讲十分重要,这里西距青岛二百四十公里,东距威海九十公里,北距烟台七十公里。村子三面环山,两条小河从山上流下,流到村头并在一处,通过一座桥,向下流便是下草埠村。下草埠尽管户头多,但人心不如上草埠心劲儿齐。
       这年正月,按照当地风俗,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从这村走到那村,相互耍秧歌。上草埠的秧歌在当地小有名气,当与下草埠的秧歌队同在一个村子会面时,上草埠三声礼炮响过,本来都围着下草埠秧歌队的群众,“哗”的一下走光了,都奔向了上草埠的秧歌队。下草埠秧歌队感到窝火,就私下商议,上草埠耍秧歌回来时必走下草埠,提前在那里埋伏好,揍他们一顿,出口恶气。
       果然,等上草埠的秧歌队回村路过下草埠时,被一大群人围堵起来,不让过去。这时候,秧歌队里有比较机灵的,赶快绕过下草埠村,翻过山梁到上草埠报了信。祖父一听,领着一队人马带好家伙跑步赶来了。
       祖父到跟前时,下草埠村的人正吵得起劲,刚要动手,见祖父带人来了,有人喊:“王福临来了!快跑!”
下草埠的人一听,都散开了。


三婶闹堂

       随着时世变迁,日月更迭,在中华大地饱受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的满目疮痍中,我们王家几经风雨,逐渐成长为上草埠村一户贫穷的大家庭。
       一九二五年农历八月十四我出生后不久,二叔王茂堂结了婚。两年后,二叔家喜得一女,一九二九年秋又生得一子。可惜的是,这男孩刚出生,二婶便得了破伤风死去了。当时农村的接生条件非常差,女人生孩子如同过鬼门关一样,弄不好就要出人命。几个月前,我母亲生的一个女孩也不幸夭折,还没回奶,母亲就把他抱养过来,取名王永贵。之后,他一直在我家长大。
一九三○年,二叔又结了婚。一九三一年三叔王茂增也结婚成家,三个姑姑随后出嫁了两个。家里面进进出出,人员变化比较大,特别是二叔、三叔结婚后,两个媳妇都是外姓人,来到王家后,妯娌、婆媳貌合神离,加上家大、事多、嘴杂,矛盾也由此产生了。
       尤其是三婶,在几个妯娌中辈份最小,过门最晚,地里的农活、家里的家务干得相对要多些。单从一日三餐讲,按照当时的规矩,烧饭都是新进门媳妇的事,每顿饭先端给我祖父吃,而后是我父亲及两个叔叔,接下来是我母亲、二婶及孩子们,等全家老小都吃好后,最后才能轮到三婶吃饭。锅里的菜多了,到最后还能吃些可口的饭菜,有时饭菜少了,也只能用些野菜之类的东西煮了吃。当时我因受祖父宠爱,一直随祖父、父亲叔叔们吃饭,饭菜好一点,三婶很少捞着吃过。时间长了,她便牢骚满腹。由于我们全家同在一栋屋子住,我便时常听三婶唠叨:“我每天侍候完老的,还要侍候小的,你们吃的是粮,我吃的是糠,我是过来当媳妇的,不是当丫环的。”气极了,有时就干脆装着生病,躺在床上不愿下地干活。
       有次,她趁其他人都在田里干活,自己在家做饭的功夫,在灶堂里的土灰里埋了两个鸡蛋,准备烧熟了吃。恰巧二婶从地里回来帮她做午饭,埋在灶堂土灰里的鸡蛋经高温烘烤,“碰”的接连两声炸响。二婶一惊,问她怎么回事,三婶红着脸,说是灶堂烧火树窠子上的毛栗子响声。二婶感到蹊跷,走到灶堂边,见土灰里埋着两个鸡蛋,当天就把这事告诉了我母亲。母亲在三个妯娌中是长者,有道是长嫂比母,平时在家里能做一半主,就对三婶讲:“你怎么能在家偷着烧鸡蛋吃呢,要是让公公知道了,看你脸往哪儿搁。”
       三婶见我母亲说话难听,自己这事丢了脸面,就大吵大闹,寻死觅活的耍起泼来。三叔一看,生气地质问母亲咋回事。母亲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父亲一旁插话说:“这件事谁也不要提了,就当没发生过,谁也不能告诉爹。”
    “鸡蛋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下来。
       但时间不长,三婶又开始闹起别扭,逼着三叔与两个哥哥闹分家。三叔先告诉了我父亲,我父亲如实向祖父做了汇报。
祖父说:“他们想离这个家,可以。南边场院有间房,让他们住那里去,其他的东西都不能带。”
       三婶一听祖父不分给她家产,气不打一处来。有天忽然躺在床上,口中吐着白沫,哼哼嗨嗨地抽着气。村里来了许多人看热闹,纷纷讲三婶服了毒药了。
       这下大家紧张了,我母亲问她:“你吃的什么药,是不是砒霜。”砒霜在当时是最烈性的毒药,吃下去会出人命的。
街坊来了不少男人,有人用手摁着三婶的脖子说:“快拿筷子来,把她的嘴撬开,到茅房舀些大粪汤给她灌灌肠,让她赶快把药吐出来……”
       话刚刚说完,三婶叫道:“我没吃砒霜,我吃的是洋火(火柴)头儿。”
       男人们故意加大嗓门说:“人命关天,吃洋火头儿也有毒,也得给你灌肠。”
       三婶说:“我吃了两个洋火头儿,不要灌肠!不要灌肠!”在场的人一听,全笑了。
       三婶自感没趣,在王家跌了面儿,第二天一气之下回了十多里外的娘家。随后,三婶娘家哥来到上草埠,跟我祖父理论说,他妹子在王家总是受欺负,再不分家就不回来住了。
村里姓李的一位长者对祖父讲:“他们想分家,你给他们分开过好啦,不要搅到一块生闲气。”
       祖父最终下了决心:分家。
       奶奶是村里李姓的姑娘,分家那天,李姓的长辈都来了,坐堂主持分家。祖父将所有家产分作三份,分别由我父亲和两个叔叔抓阄儿各得一份家产,祖母当年陪嫁的家产随祖父,其他三个妯娌的陪嫁个人的归个人,家里的几处房子、田地、牲畜等能拉开分的拉开分,拉不开的就作成价钱,一家一份,多退少补。当时,大祖父已过世,二祖父、三祖父和我祖父分别由我父亲、二叔、三叔赡养。未出嫁的姑姑随祖父过。
       二祖父跟了我家,三祖父跟了二叔家,祖父跟着三叔。但祖父不愿同他一起过,自己手头上有些积蓄,就在村里租了一所房子,带着我小姑一起生活。并仍旧要我同他一起吃住。
一个大家分成了三个小家后,几家人都起了锅灶,各自过日子,东西分散了,力单势薄,每家的日子也远不如以前那样红火了。


我的“新生活”

       一九三一年,上草埠村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公办学堂。以前读书都是有钱人的事情,村里的私塾,是有钱人家请个先生教子女念书识字,穷人的孩子是读不起书的。新学堂成立后,祖父第一个手扯手把我送了过去。
       当时我刚刚六岁。说是学校,其实只开了一个小学班,有二十来个人,男的、女的都有,大的已十八、九岁,小的五、六岁。
       老师叫张建堂,是位国民党党员,留着小分头,穿着长袍,胸前带着国民党“青天白日”的党徽,穿戴言行都非常时尚,这些事情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第一次看到和听到。他每天早上都要蹲在学校门口刷牙,大人小孩都感到新奇。
    学校门口有一面国民党党旗和国旗交叉挂在门框上。每天上课前,老师先是带领我们喊几个口号:
“提倡男女平等!”
“养成儿童美德!”
“铲除浪漫习惯!”
“反对封建迷信!”
“反对女子缠足!”
       接着,又带我们朗读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之后,一起读中山先生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最后,大家起立向国父孙中山行三鞠躬礼。
       当时学校教的是“新课程”,每天向我们灌输“新生活运动”的思想。由于年龄小,当时很多道理根本听不懂,也不理解。什么“革命”啦,“自由”啦,“平等”啦,简直像听天书一样,对这样的学没有多少兴致。现如今,只有老师教的一首《妇女放足歌》还留在脑子里:
“缠足好伤悲,两眼泪双垂。
一双足真受罪,一天哭几回。
        埋怨二爹娘,把女儿作了对。
        一双天然足,损坏损残废。
        有女儿上学堂,就把足来放。……”
        因为对上学没有兴趣,有时,我就偷偷在学校外面躲起来。有次天下了大雨,我在草垛下面避雨,时间长了衣服全淋湿了,就跑回家让姑姑把湿衣服换下来。衣服换好后,回去仍躲在草垛下面,不愿去学校,村里人看到了就告诉了我祖母。我祖母也没责怪我,把我领回了家。
       村里的长辈李中温、宋道钦,听说学校每天教学生“新生活运动”,他们极力反对,都不让孩子们去学校。张老师也不愿在这里教了,年底背着铺盖离开了上草埠。
       第二年,村里由老年人做主,请来了一位叫段福华的私塾先生。段福华有五十来岁,每人给我们发了三本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天天都要我们背“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他是教私塾出来的,有些迂腐,治学很严厉,动不动就要用戒尺打手。
       后来,国民党教育部来了查学的,发现村里请了一个私塾老师,查学的很生气,就把段福华赶走了。查问是谁让来的,祖父嘱咐我,问着我的时候就说不知道,什么也别说。
第三年,上面派来一位比留着小分头的张建堂更年轻、更时尚的老师徐宏书。他的思想当时十分超前,每天只管不停地拉琴,不教我们念书,而让他的一位干爹代他给我们上课。这位思想活跃的徐老师,后来还真成了大事,解放后还当了中国驻非洲一个小国的大使。
       第四年的时候,徐宏书走了,又来了一位叫段星东的新老师。在走马灯一样不断替换的几个老师当中,学生们感到最好的要数段星东老师了,不但课讲得好,学教得好,人缘也很好,十分讨学生喜欢。从他身上我们学了不少知识,知道了不少此前不知道的东西,懂得了许多爱国救国的革命道理。我也由此在头脑中有了革命思想的萌芽。
       只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星东老师弃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了。
    段老师走后,一位叫刘韶九的,原来在高丽国当账房先生,听说村里学校没有老师,就托人说情,到我们村当起了教书先生。
       刘韶九教学也很认真。国民党当时提出要“训练民众”,他也积极响应,协助村里做了不少工作。但此人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资产阶级情调比较重,每天打扮得花里胡哨的,还喜欢涂脂抹粉,给我们上课时候,雪花膏的味道直刺我们的鼻孔。
       一九三八年,村里来了八路军,提倡妇女解放,在村里办起了“妇女识字班”,要刘韶九当识字班教员,每天中午抽出两个小时为村里妇女辅导文化,之后,再到学校上课。这下,刘韶九对了胃口,上课前穿着毛布长衫,总要梳洗一番,身上搞得香喷喷的,去了识字班半天不愿下课,把我们这些学生在学校放了羊。
       初春的一天,我们几个复习生,有我、宋宗坤、东玉新、东传和、李文周、李人湖,跑到山夼河里抠螃蟹。快下识字班的时候,我们六人兴致勃勃地抬着半桶螃蟹回到学校,对刘韶九说:“刘老师,这些螃蟹给你晚上煮吃吧!”
       刘韶九很恼火,一言不发,把我们几个叫出来,在操场上用教鞭划了一条线,罚我们几个人站在划的线上不许动。
我们这才傻了眼。
       学校紧临着大路,过往群众很多,开始,他们以为我们上体操课,练习立正,夸我们姿势站得好。后来见我们总站在那里,一些家长笑着问我们:“王晏,是老师罚你们立正的吧?”
       我们一听也很害羞。我提出来:“咱们跑吧。”他们都说好。说着,我和宋宗坤、东玉新、东传和四人拉腿就跑了,李文周、李人湖两个嘴上说跑,腿没有动,还在原地站着。
    我们四个头也不回地向西山跑去,一口气跑到西山顶上才停下来喘喘气。快到了邻村胡家口,漫无目的地向前溜达。走到一片山林前时,见天已经黑了,此时大家才商议往哪里去。宋宗坤提出到他姑姑家,东玉新说到他舅舅家,主意总也统一不起来。最后,看天已黑了,大家决定到村子西夼的破窑里躲一宿。说着,就奔土窑去了。
       我们几个人从学校逃跑,全村人很快都知道了。吃了晚饭,宋宗坤的父亲叫我二叔王茂堂联络几个人找我们。
       有经验的老人讲:“这么冷的天,几个孩子不会走太远,肯定躲在土窑里。”于是,大人们摸黑来到大窑找人。有人趴到窑顶上,先不说话,向里面扔了一个土块。听到声响,我们几个小声嘀咕着:“狼来了,听大人讲狼吃人前,先要扒泥把人的眼迷住。”吓得缩在里面,大气也不敢出。这时,上面那人大声笑着骂道:“还狼扒泥呢,再不出来,狼可真来了。”这才知道是大人们来找我们回去的。
       回到家里,奶奶疼爱地将我揽在怀里,连声骂老师的不是。
       第二天,我们到了学校,刘韶九先给别的班级讲完课,最后叫我们把昨天的课文默写一遍。昨天我们到河里抠螃蟹没有学新课,心里清楚,他这是报复我们。
       结果,因为课文没默好,我们每人的左手被狠狠地打了几教鞭。最惨的是东玉新,平时学习本身就不好,这次默写没写出几个字,被刘韶九打得躺在地上哭着求饶。
       回到家里,祖父见我的左手肿得像发面卷子一样,就用擀面杖一下下地在上面滚着,帮我消肿,晚上还叫我一直握着一个萝卜。
       奶奶一看非常生气,第二天清晨拉着我去了学校。见了刘韶九,操着一口的天津话,把刘韶九一顿臭骂:“奶奶个屁,咋把我小晏打这个样儿?”
       刘韶九恼羞成怒,卷着铺盖要走人,被村里的校董事们劝了回来。村里的校会会长、董事们吩咐我们四个人给刘韶九赔礼,磕头请罪。这场闹学事件才算平息下来。
    一年后日本打来了,学校停了课,刘韶九也离开了上草埠。没有中学可念,我只得跟着大人干农活。


买了个二婶

       一九三○年,二叔与第二个妻子结了婚。只说是续弦后可以照顾前妻撇下的一双儿女,没想到,第二个妻子一九三二年为他生了一个男孩,一九三七年生女儿时,又遇上了破伤风,不治身亡。
       真可谓雪上加霜。两个妻子留下了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洗衣做饭,只有靠十来岁的大女儿操持,家不像家,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村里有位姓东的,是位善于倒弄婚姻的人。他跟我二叔讲,上初村有一高姓女子,新死了丈夫,带着一个女儿守寡,人模样长得不错,他已与这位守寡女人的哥哥讲好了,只要花二百个大洋,就能把她买回来做老婆,问我二叔愿不愿意买。
       二叔跟我父亲讲,眼前家里这么个摊子,不找个人来恐怕是不行了,他想把地卖了钱,把姓高的女人买回来。父亲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我祖父。祖父一听二叔要卖地买媳妇,开始不同意。父亲就反复跟祖父讲,老二一个人带几个孩子,日子太难啦,找个人家好歹能帮着做个饭,帮助缝缝补补的,对孩子也有个照应。
       在父亲的相劝下,祖父总算应允了这件事。
       为急着凑齐买媳妇的钱,二叔将两亩好田卖给下草埠一户人家,换来了二百大洋。按当时的行情,两亩好田远不止这二百大洋,但由于急等着用钱,二叔也顾不上许多了。
二叔把钱给了我父亲。父亲去找中间人商议为二叔买妻一事。两方商定,三天后夜里三星正南时,在上初村南山坡三支碑的地方会面,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过时不候。双方当即都签了字,画了押。
       在旧社会,受三从四德的礼教束缚,妇女死了丈夫后,是不得再嫁的,所谓的娶寡妇,实际上是“抢”寡妇,须在夜间偷偷进行。多数情况下,都是男方出了钱,经寡妇娘家人的手把寡妇偷着“抢”走,寡妇婆家知道后,总要极力阻拦,如果买方“抢”不走寡妇,人财两空,也只能自认倒霉。
       到了三天后的夜晚,为帮二叔“抢”到买的寡妇,三叔专门约了几个有武功的邻居,人人腰里带着家伙,紧跟在“抢亲”的队伍后面。父亲胆小怕事,心情紧张,二百块大洋整整装了大半袋子,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手一直在擅抖,旱烟袋都拿不住了。
       三叔牵着高头大马带着钱走在前面,后面是证人,再后面就是几个保镖。庆幸的是,一切还比较顺利,双方都准时到达,准时将人、钱分别交付对方。只是这位买来的二婶不安稳,嘴里呜呜啦啦地,在马背上一个劲儿地撕打反抗。
       过了半夜,新来的二婶接到了二叔的家,在众人的簇拥下推拉到大门门口。按规矩,寡妇“抢”来后,进大门时,双腿必须迈过搭有一副马鞍子的大门槛,比喻寡妇过了这副马鞍,就破了“好女不嫁两男,好马不配二鞍”的古训,对再嫁的寡妇来讲,就可消灾免祸,安静地在新家过日子了。
       买来的二婶脾气拗得很,在地上打着滚儿地哭,就是不愿迈过那道门槛。最后,还是几个婶子大娘不由分说,硬是将她的两腿分开,帮她从门槛上面“迈”了过去。
       进了屋,二婶仍不住地哭。婆娘们都规劝她,在王家好好过日子吧,这家人好家景也好,没你的亏吃。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二婶不再哭闹了。母亲对躲在我家的二叔说:“你赶快到家里去见见她吧。”
       二叔回家后,不大功夫走了回来,嚎啕大哭起来:“我这辈子可倒了血霉,两亩地换了个丑老婆子,脸上还有个疮疤,我不要了!我不要了!”
       原来二婶右上额有块很大的疮记,平时都是用头发遮掩着看不见,这时头发弄乱了现了原形,很不好看。
       母亲及家里人都劝二叔:“能过来跟你过日子就是前世修的缘分,有块疤别的没啥毛病就很好了,你这会儿说不要了,还能退回去吗?”说着就把二叔送回家去了。
       不几天情况就好了,这位买来的二婶还真是位过日子的好手,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两口子也都顺心了,只是两年后连着生了两个儿子都相继夭折了。
       要说二叔也是个苦命人:一生结了三次婚,就留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王永贵参加了解放军,在解放济南时光荣牺牲了,二儿子叫王永礼。王永礼尽管自幼生母便去世了,人很争气,也很能干,是上草埠村的老党员。他有个儿子叫王璟涛,长大后也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入了党,八十年代初退伍后,回到上草埠当了村支部书记,一直当了五任,在村里深得群众拥护。王永礼的三个女儿现在也都很有作为:大女儿王玉华,现在是威海市冶金工业公司销售处长;二女儿王克勤,现在威海市建设银行工作;三女儿王克敏,现在乳山市地税局工作。
       我想,倘使二叔地下有灵,看到子孙们能有今天的大好前程,也会含笑九泉了。


日本鬼子打来了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很快,日军侵占了山东。先是占了济南,之后,又沿着胶济铁路东进。一九三八年初占领了烟台、威海等地方。
       这年的正月十五,我和村里人到离上草埠五里路的胡家口村看大戏。胡家口村有个京戏子弟班,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们正听戏的时候,突然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北边天上飞过来四个长长的东西,沿着烟青公路一路向南飞,飞的非常低,上面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候还不知道它是飞机。一时间,戏也停下来不唱了,一齐跑到山坡上看风景。后来才知道这是日本鬼子的飞机,是来打中国人的。自此,胶东半岛战火就烧起来了,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安静了。
       鬼子占了烟台、青岛、威海后,作为基地不断向外扩张,占了文登、海阳、牟平等几个县城,之后又占了冯家、水道、下村、东村等一些集镇,每天都要向这些大的集镇扔炸弹进行轰炸。
       当时我正在村里学校上高小,段星东老师教给我们一些简易的防空常识,如飞机来了人员不要集中,要赶快分散隐蔽,要躲到大树底下或者水沟等不易被发现的地方。
       日军入侵胶东后,采取炮楼壕沟战术,每夺得一个城镇,都要修筑工事,建立据点,在制高点上修筑炮楼,四周挖出十多米的堑壕,有的还要拉上铁丝网,围上木栅栏。  
       经济上,日军实行封锁政策,对钢铁、煤炭、粮、油、布匹进行垄断,对老百姓生活上的必需品也严加控制。老百姓做饭生火没有火柴,只得用火石打火做火种;没有点灯的煤油,只有到山上将松树明子收集起来,用于夜间照明。为在思想上、文化上统治中国百姓,日军在敌占区进行奴化教育,办日本学校,要学生读日本书,说日本话,并胡说什么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同祖同宗,是一家人,日本兵是来帮中国建立“皇道乐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对群众进行政治欺骗,实行殖民统治。
       当时,胶东有国民党鲁苏战区的一个师把守,师长叫于学中。日军入侵后,于学中采取不抵抗政策,见日本人的飞机来了,自己先跑到济南躲了起来,一个多月功夫部队全跑掉了。
       日本鬼子军事占领后,因为战线拉的比较长,兵力不足,就采取收买利诱手段,拉拢一些地方武装建立汉奸组织,成立“皇协军”、“治安军”、“保安团”,建立“新民会”,实行保甲制,清查户口,颁发“良民证”,不断地进行“清乡”、“扫荡”,镇压一切抗日活动。
       也有一部分地方部队,日军入侵后拉起杆子,成立了游击队,自封为独立旅、独立大队,表面上虽然没有投靠日本人,但这些部队后来与八路军为敌。当时整个胶东地区有十八个独立司令,仅东海一带就有秦玉堂、王行仁、赵汉卿、丁福亭、安挺更、苗占魁六个司令。这些人中有的当过土匪,属于行伍出身,除丁福亭等个别头目有点民族感,有抗日的思想举动外,多数人缺乏政治觉悟。
       还有一些反动的道、教、会、门组织,日军入侵后,为了明哲保身,被日军收买后,开始当顺民,做汉奸,当起了日军的走狗,帮日本做反动宣传,美化日军侵华的丑陋嘴脸,给日军带路、送情报,干着为虎作伥的勾当。日军入侵后,上草埠一个地方教派当时向教徒们宣称,日本是友好的大和民族,只要以礼相待,是不会欺负中国百姓的,日军来了要教徒们都不要跑,在门前堆起黄土坎,土坎后面放一桶水,然后坐在一棵高粱杆儿上就可安然无事。黄土坎代表泰山,一桶水代表黄河,高粱杆儿代表马匹,日本兵来了有泰山、黄河遮挡着,自己骑着快马就可平安无事了。鬼子进村后,一些教徒听信这说教,坐在家中修炼,许多惨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下,村里百姓这才
警觉过来。
       我党从当时民族斗争的形势与任务出发,领导人民军队向敌后发展,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一九三八年冬,党中央恢复了曾遭国民党破坏的山东省委组织,建立了胶东特委,王文任书记。
       许世友也由延安来到山东,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到胶东建立抗日革命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战争。相继成立了东海分区、西海分区、北海分区、南海分区四个独立团,每个县都设立县大队,区成立中队,村里建立了民兵组织。东海独立团司令叫于得水,政委林一山,于得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曾在东北联军战斗过。
       为解决武器弹药问题,当时每个分区都建立了兵工厂,利用硫磺、黑药造炮弹、手榴弹。各村都建立了“各救会”,有妇救会、青抗线和民兵组织,村与村成立了联防队,一边开展游击战争,一边开荒种田,发展生产,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战开始后,我党已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建立起了最广泛的抗战统一战线,扩大了政治优势,从而,大大增强了党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时候,国民党又把于学中派了回来。任命他为鲁东战区总司令,辖胶东十八个司令。当时一些地方部队,多数投靠了日本鬼子,比较正规一些的部队采取绥靖主义,有一部分国民党主力部队把精力放在了对付共产党、八路军上。胶东军区根据中央指示,从建立广泛的革命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出发,对反动武装采取灵活政策,区别对待,对东海地区的六个独立司令,制订了“联合秦、王、赵,打击丁、安、苗”的方针,不断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革命武装。
       当时,胶东革命斗争基本形成了三种区域:一种是敌占区,日本鬼子建有据点、派重兵把守,这些地方大多是交通便利的城镇。另一种就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根据地。这些地方多数是远离敌占区的山区、农村,这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自上而下都建有革命组织。此外,还有介于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的游击区,这些地区往往犬牙交错,是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地区。
       在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自发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一些鼓舞斗志的革命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反击日寇的强烈心声。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有一首是反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打鬼子的: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锄锤刀枪,
走出工厂、田庄、课堂,
      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脚步合着脚步,臂膀靠着臂膀,
      我们的队伍广大而坚强,
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兄弟,
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朋友。
大家联合起来,拿起枪杆笔杆枪口朝外响,
我们要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把旧世界强盗杀光!”
还有一首是歌唱根据地革命民兵武装的:
“想起了两年前,鬼子来到东海边,
  军阀官僚都跑掉,丢下人民受灾难。
  救星从天降,八路军共产党,
  建立根据地,保卫我家乡。
  家家兄弟,一起武装,
  拿起棍棒,拿起刀枪,
  展开游击战,三五出入青纱帐。
 民兵的队伍真威武,
  民兵的队伍真坚强。”
       由于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比较高涨,抗日武装很快在胶东这片热土上成长壮大起来。到一九四○年,胶东抗日武装已初具规模。
此后,胶东成为中国革命武装的重要摇篮,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后培育出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二、四十三等四个军的主力部队,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女婿儿

       我的婚事完全听由爷爷奶奶、父母包办的。
       受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统观念影响,祖父一直主张我趁早结婚。母亲也提倡我早些结婚成家。我祖父那辈上,家里穷娶不起媳妇,大祖父、二祖父、三祖父弟兄三人打了一辈子光汉。       后来到我这一代,虽然家景有所好转,因为旧习俗的影响,一来我家祖上没留下家业,二来是外来的流门户,不少提亲的人一听我家是这种情况,人家就不干了。我父母最担心我家穷找不到老婆,像我大爷、二爷、三爷那样断了后代。可是我爷爷的思想不是这样,自家虽然很穷,但架子拉的很大。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已十四岁了,按当地风俗,也到了谈婚成亲的年龄。祖父对我找什么样的人家态度明朗,原则有三条:一是不与买卖人结亲,二是不与不本份不诚实的人家结亲,三是不与杀猪、杀牛的人家结亲。村里也有不少给我提亲的,有些让祖父给回绝了。邻村我姨家有个女儿,年龄大我两岁,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有点残疾,母亲怕耽误了我,贫不择妻,想让我俩成亲。祖父坚决不同意,决心非要帮我寻一个体面的人家。
       我大姑父住在离我们上草埠三里路的黄格庄,村里有位叫刘景林的人,提出想把他在柳家村的外甥女介绍给我。柳家村离我们村有十公里路,他外甥女叫柳月娥,父亲柳清河,家里条件好,算是富裕人家,房子、田地等家产比我们家多,在十里八乡有些名气。柳月娥当时大我五岁,听人讲,开始有人给我们村另一人家提亲,两家应该说是门当户对,因为男方有后娘,柳清河没有同意。
       刘景林与我的姑父给我提亲后,因为柳家比我们家的条件好一些,有选择的余地,主动权当然在他们手里,柳家提出慢慢看看再说。
       之后不久,我大姑父陪女方舅父专门来到我们上草埠,先是打探左邻右舍我家的一些情况,邻居们都讲我家人忠厚老实,也很勤劳。接着,又来到我家相亲,把我家里里外外看了一番,这才放心的去了。
       柳家人走后,我祖父说,人家来相咱,咱也要打听打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想法子也到他们村上,看看到底怎么样。
于是我姑父第二天就去了趟柳家村。当天晚上回来说:“柳家条件比讲的还要好,我去的时候,他家里正好几个大姑娘在那绣花,每一个长的都不错。给我家提亲的那个更好一些。”这下,我祖父、父母才放下心来。
       接着,双方由算命先生看了生辰八字,我属牛,她属猴,属相也不相克。于是商定于这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订婚换贴儿。所谓“换贴儿”就是男女双方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男方备上彩礼,与女方将媒柬交换一下,算是双方将婚事定下来,成为契约,也算作一种信誉保证,男女都不得再改变了。
       按照当时的规矩,男方与女方交换媒柬,男方要备不少钱作为彩礼,我们家分家后,是拿不出多少钱的。祖父说这个钱他来出。媒柬和彩礼送去后,我们的婚事就算正式定了下来。
       后来,我俩的婚事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柳家原来曾给我们村另一家提过亲,没有办成功,这家人后来见我家与柳家定了亲,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就出了一些传言,说我的腿有些毛病,还有的说我是个瘸子。柳家听到这些闲话,心里也有些着急,就找我姑父和女方的舅舅追问。我姑父和柳景林给柳家做了保证,这才平息下来。
       此时日本鬼子已经打到了胶东,天天兵荒马乱。祖父催促我父亲,现在年景不好,还是趁早把婚事办了吧。
       于是从一九三九年开始,家里就着手为我筹备结婚的事。之后两家又选了黄道吉日,经过媒人、男女双方商量,选定一九四○年农历九月初四、五完婚。
       按照祖父的安排,我的婚事整个是按旧风俗操办的。
       九月初四那天上午,母亲先叫我到河里去洗澡,再去理发。下午,找到邻居一位大姐帮我穿衣服。我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礼帽,挨门挨户给长辈磕头。傍晚时分,门口已备好两乘花轿,我坐进前面一乘,后面一乘是接新娘的。四名轿夫一路抬着我坐的花轿,颤悠悠地出发了。当时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家到柳家村有二十华里路,要翻过两座山,抬轿的人太累了,他们一路走还一路的喊:“前面是小河,后面迈稳脚。”“轿子要下山,一步一步保平安。” ……
       天黑时候,到了柳家村村口时,轿夫把花轿落下,把我喊了出来:“小女婿,快出来撒泡尿,到丈人家就不能乱走动啦。”这是古时候的规矩,新女婿到岳父家迎亲、新娘子刚过门儿,是不得随意大小便的,否则会让人笑话。由于婚事提前做了筹备,一些迎亲的程序、礼仪常识,大姑、三姑她们此前在家里也教了我不少,我也有点数了。中午出发前,我爷爷亲自对我交待了一番,说第一次上门,可不能出丑,少说话,不喝酒,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爷爷还给我说了一段笑话,说的是一个新女婿上门坐席的时候,女方一个老长辈问他:“你家老泰山(父亲)多大高龄啦?”新女婿没有明白这个话,光听了“泰山多高”几个字,就说:“俺那里没有泰山,光有南塂,也不高。”客人都笑了。老长辈又问:“你在家排行老几(兄弟几个)?”新女婿将这句话听成了“盘炕”什么的,便说:“我会盘炕,还会盘锅灶。”一个客人给他解释说:“问你家弟兄几个?”新女婿说:“连俺爹吗?”全场客人哈哈大笑。新女婿火了,站起来说:“你们吃土鳖喝孙,我不要老婆了。”说完就往外走。陪客的好说歹说,才把他安稳下来。
       迎亲的花轿抬着我,在柳家大门口停了一会儿,轿夫将轿帘子撩起,我看到轿外有两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一个站在左面,手里提着一只明亮的红灯笼,另一个站在右面,两手捧着一块有一丈长的红毡,中间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子向我拱手弯腰,施了个九十度的鞠躬礼。我从轿中走出来,向傧相也施了拱手礼。傧相让挑灯、捧毡的两个男孩引路,走到大街上,两旁挤满了看新女婿的男男女女,一片的谈笑声,嬉戏声。
       傧相引着我一家接一家磕头礼拜,进门后傧相先告诉我对主人的称呼,拜爷爷就有说“给爷爷磕头”,拜伯母就说“给伯母磕头”。有一家告诉我叫干妈,我就给干妈磕头,干妈送给我一个红包,里面包着四块银元。柳家村有一百多户姓柳的,按三分之一亲近的算,我那天也去了三、四十户人家,每户五分钟,也要磕上两个钟头。把我和两个小男孩都累的够戗。当地人有句俏皮话很形象:“小灰媳妇真难得,磕头要磕好几百。”
       接下来是请我入席饭。司仪是我的连襟,直接把我领到了首席上,平生第一次坐这么高贵的位置,又有那么多老人陪着,开始我浑身都出汗了。这时,一位年龄不大的男孩端着一双新鞋进来,我接过后换上,他又把我换下的那双拿走。
       席间,我认真按家人教的做,不喝酒,不多说话,不多吃菜。
       按规矩,新女婿迎亲要在新娘家住一夜,第二天才接新娘回到自己家。
       三天后,我和新婚妻子到新娘家回门,借了人家两头骡子,我叔弟王永贵同我一道前往。当时,我们都很担心,在路上遇到了鬼子和“二鬼子”,那样麻烦可就大了。万幸的是,来去都很平安。
       我结婚的第二年,我们家奉养的二祖父病逝了。起因是日本鬼子扫荡时,一帮“二鬼子”到村里见人就打,见东西就抢,无恶不作。有两个“二鬼子”到我家里先是将烧饭的锅打烂,又故意躺在红薯秧的炕席上,把一炕长得很好的秧苗弄得一塌糊涂。二祖父心疼得也不说话,直抹眼泪。这还不算,临走,他们要将我家的毛驴拉走,这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二祖父不让牵,两手死死抓住缰绳不放,“二鬼子”随手捣了二祖父一枪托子,把二祖父打翻在地。但即便这样,二祖父抓缰绳的手仍没松开。毛驴保住了,二祖父却被打伤了内脏瘫在了床上。我母亲因为要照顾年龄尚小的弟妹,妻子柳月娥顾不得是刚过门的孙媳妇,床前床后侍候二祖父,帮他端水端饭,擦屎擦尿。二祖父打心里感激她,村里人也都夸她贤惠,心眼好,说这是我们王家修行来的福分,娶回一个孝顺的媳妇。
半年后,二祖父不治而终,妻子柳月娥披麻带孝为二祖父送了终。


八路军中学读书

       一九三九年,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我高小毕业后,没中学可念,便在家休了学。一九四○年秋,我与妻子柳月娥成婚后,听人讲南黄村有所八路军中学,贫穷的学生可以享受公费,不用交学费和食宿费。我便又萌生了继续读书、考取八路军中学的念头。
       父亲看当时世道比较乱,对八路军中学不太了解,怕我有个闪失,不同意我读中学。倒是新婚妻子非常开明,帮我向父亲求情,说我不懂种田的手艺,应准许我到学校读书,家里农活有她来帮着干。祖父这时也帮我讲话,劝父亲支持我上学读书。
在黄格庄中心小学复读了一年时间,一九四一年七月,我只身一人来到南黄,参加八路军中学(又称胶东公学)的招生考试。考试分为笔试、面试两榜,第一榜的笔试考的课程有政治、历史、语文、数学四门,上午考完第二天很快发了榜,第一榜我榜上有名。接下来第二榜面试,发榜后榜上无名。
       我当时一下傻了眼,感到没有颜面回家见亲人,听人说八路军的“胶东中学”住在西海分区的由古村,也在这几天招生。我拿定注意,当天上午早饭没有吃就出发了,赶往六十公里外的胶东中学。
       走得饿了,身上没有钱买饭,也没干粮吃,就在路边摘一个梨子充饥。下午五点多钟,经一天奔波,终于来到了胶东中学,在签到处报了名,登了记。
晚上,我投宿到学校附近的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家里。老人听说我是来考学的,十分热情,得知我一天没吃饭了,便给我烧面糊糊吃。
       第二天上午,我与报名的几百名考生来到由古的沙河沙滩上,参加第一榜考试。第二天上午成绩出来了,我胜利通过了第一关,准备参加第二榜考试。晚上回到老太太家中,听说我第一榜已经通过,老人非常高兴,给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犒劳我,让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第三天上午,我参加第二榜的面试。主考老师出了这样一道类似于现在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一个农民赶着一群羊到集上卖,途中要过关口,过一个关口守关的人把农民的羊留下一半,再还给他一只羊。农民一共过了99道关口,最后还剩了两只羊,问农民总共赶了多少羊?
       我思忖了一番,回答主考老师:“农民一共赶了两只羊。”
       主考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在我的名字上打了一个大红勾。第二天张榜我榜上有名了。这样被胶东中学正式录取了。
       学校确定录取后,还专门按照我签到的地址,向村里发了调函,了解核实我们家及我本人的一些情况。这件事一下子在上草埠炸开了锅,整个村子都轰动了,街坊邻居夸我“考上了中学,有了出息”。祖父、父亲、母亲等家里人也都非常高兴,说我是“王家第一个上中学的。”妻子柳月娥激动得直掉眼泪,一遍遍地嘱咐我:“你在学校好好念书,家里有我在,什么事我都不怕,什么苦我都能吃。”
       八月开学的时候,祖父塞给我两块大洋作为鼓励,把姑姑从丹东寄给他的毯子送我在学校用。到学校报到后,我在新生登记表上的“家庭出身”一栏,写上了“贫农”。学校又发函到牟海行署,调查核实我家的家庭出身后,决定我为学校的公费生。公费生一年发放春、冬两套粗布制服,一件大衣,一双鞋子,衣服样式、颜色与八路军着装相似。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宿舍,学生平时在村里的祠堂和财主家的客厅里上课,晚上学习结束分散到附近各个村子的群众家中住宿。
       我当时同班上的一位叫刘泽民的同学,被安排到了藏家夼村长家居住。刘泽民人很机敏灵活,认村长老婆做干娘,村长老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对我俩照顾得也格外周到热情。
       一年后,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不能劳动,需要人照顾,家里经济状况很差。一九四二年初,受家庭困难的影响,我产生了辍学回家的想法。班里一位叫隋桂香的女同学,家在我们邻村,家里条件比较好。她知道后从家里拿出了一些钱送到我家,让给父亲医病,并告诉我她父亲是中医,开药铺的,以后可以到她们家的药铺拿药,劝我千万不可中途退学。我和家人都很感动,祖父慨叹道:“这都是咱老辈子修下的福啊!”
这样,我又回到胶东中学坚持念了半年的书。
       一九四二年底,鬼子对胶东根据地发动了冬季大扫荡,上级指示学校疏散,暂时停课。离家远的,疏散到附近村子的老百姓家里,离家近的同学回自己家里。


冬季大扫荡

       一九四二年,军民抗战的星星之火,在胶东地区已成燎原之势,抗日根据地建设也蓬勃发展起来,相互连成一片,成为抗击日寇的主要力量。一些投降派在胶东民族革命的熊熊烈火威慑下,纷纷向鲁西地区逃散。胶东革命根据地成为日本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鬼子下狠心要迅速扑灭胶东的抗日烽火。
一九四二年冬,在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的亲自布置、统一指挥下,日军从华北、济南等地调集了近两万人的兵力,对胶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拉网式”的疯狂大“扫荡”。
       这次大“扫荡”不论从其规模、普遍性、准备布置的周密上,以及兵力兵种的配备、战术运用与配合联系、残酷毒辣的程度上,都是胶东抗战以来空前的第一次。
       十一月初,日军有计划地从华北、济南调集部队到青岛一带。从十一月十七日起,先后出动了五百辆汽车,由青岛、高密突然向胶东增兵,沿烟青、烟潍公路,分别将兵力集中到莱阳、栖霞、福山、海阳各据点,二十日各“扫荡”部队全部集结到各预定地点。二十一日这天,日军以一万三千多人的兵力,在各地伪军的配合下,向栖霞、莱阳、牟平、海阳等地形成半包围状,分路进行推进。在南北不到九十公里、东西不到八十公里的牙山、马石山区域进行大合围。
       日本鬼子每天推进十几里,实行严密的搜索,由外向内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白天到处插旗呐喊,夜里于路口或通道处每二、三十米放一堆火,部署兵力严加把守。在紧要山口、要道上,布置了铁丝网和铃铛,连结成严密的封锁线,企图将八路军及民兵等抗日武装一举消灭。
       二十四日深夜,敌人缩小包围圈,将两千多名地方群众及我党部分地方工作人员、伤病员及与部队失掉联系的同志和民兵,紧密合围在了马石山上。
大家在马石山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搏斗,有的是兵工厂的青年工人,他们将自制的手榴弹狠狠地投向敌兵。民兵们也纷纷用石块与日寇殊死搏斗,许多同志宁死不屈,壮烈殉国。一些党的领导同志迅速组织武装人员携群众进行突围,一些战士往返于敌人的封锁线下,一次次地掩护群众下山突围,使不少的地方群众从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突围出来。由于敌人封锁得比较紧,许多同志突围中英勇牺牲。
       最后鬼子攻上了马石山,施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放火烧了马石山,五百多名革命群众被活活烧死在山上,制造了胶东第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由于胶东军区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开展灵活机动的山地游击战,部署周密,行动迅速,主力部队在日寇“扫荡”发起时已转到了敌后,并没有受较大损失,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在抗日武装及胶东革命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敌人消灭胶东八路军的计划彻底失败。有首歌在根据地群众中广为流传,生动地反映了这场反“扫荡”斗争:
“反扫荡的战火,
燃烧在胶东原野,
广大抗日军民,
一齐奔赴战场。
敌去我来,敌来我往,
歼灭它一路打入心脏,
扰乱迷惑把麻雀战开展在山地、在平原,
在交通路上。
运动战配合游击战,
主力军加上地方武装。
让我们结成铜墙铁壁、天罗地网,
用双倍的打击,
回答敌人的疯狂。”
       敌人目的没达到,合围扑了空,便向乳山等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开始清剿、破坏抗日根据地的新一轮疯狂行动。所到之处,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村中妇女未及躲避的,大部分遭到奸污,其中有的已是五、六十岁的老人。青年妇女则被大批的带走。对百姓日常用具,衣服、粮食、耕作农具等,能带走的都抢走,笨重的家具带不走就毁坏掉。
       在马石山惨案发生的第三天,日本鬼子也到了我家上草埠一带进行“清乡”。老百姓听说鬼子要进村了,大人小孩离了家,白天都跑到山上躲了起来,晚上才敢下山回家。我妻子柳月娥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凯华,回娘家避难去了。由于我们村处在山谷的谷地,位置偏远,鬼子操了大道,没有进我们上草埠,去了离我们村七八里路的史家坛。
       上草埠虽说没来鬼子,却来了一群专门找老百姓撒野的 “二鬼子”伪军,一路偷、拿、抢、掠,弄得村里鸡飞狗跳。由于学校疏散,停了课,等我回到村里时,“二鬼子”已经撤走了,村里乡亲仍躲在山上不敢出来。
       我到山上找到父母和刚出生一年的妹妹。父亲见我穿着学生服,灰棉袄,灰裤子,一身八路军装束,急头怪脑地骂我:“你是不是不要命了,现在鬼子到处抓八路,你还穿这身衣服,还不快换掉。”
       我跟父亲讲:“我穿的是校服,不是八路军的服装。再说,我家里也没别的衣服可换。”
中午时分,肚子里饥肠咕咕,我跟父母讲,我下山到家里烧些饭送回来。
       村子里空荡荡的,静得连鸡鸣狗叫都没有了。我到家中和了些面糊,烧了一锅疙瘩汤,盛在桶里,出了门正要上山,在巷口迎面撞见三个穿着制服的“八路”,正在村里四处张望。其中一个向我摆手:“小同志,你过来一下。”
       等我走到近前,才看到这几人一个个脸色铁青,跟烟鬼似的。冲我摆手的那人露出一副大金牙,跟我讲:“我们是五支队的侦察员,准备到古初找八路军,走,你给我们带一下路。”
       我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凭自己的直觉,断定这三人肯定是专门来诈底的“二鬼子”。我灵机一动,对刚才那人讲:“带路没问题,你们等着,我回家换双鞋就来。”说着,把一桶面疙瘩撂在地上,撒腿向家里跑去。回到家里将头门栓死,从正屋的后窗户跳了出去,猫着腰,没命地向西山沟跑去。
       到了山上,提到嗓子眼的心还不住地跳着。一向老实胆小的父亲听说我刚才险些被“二鬼子”抓去,他对我好一顿训斥,要我第二天就到柳家村去,那里是八路军的老根据地,零星鬼子、汉奸平时不敢轻易骚扰。
       柳家村的人见我穿着一身灰布裤进了村,不知道的就在村里张扬:“村里又来八路了。”知情的人讲:“他不是八路,是柳清河的女婿,在八路军的学校念书。”
有人就跟我岳父讲:“不要让你女婿穿八路的服装了,坏人要是给‘二鬼子’送信,鬼子知道了,会给村里惹祸的。”
       岳父就让大舅哥给我找了一套旧衣服,罩在灰布衣裤的外面。妻子见了我,抱着三个月大的女儿叫我看,让我抱抱,嘴里说:“喜凤,你爸爸来了。”
       一九四三年元宵节,胶东中学又复了课,我又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读书求学生活。


家父少亡

       一九四三年春,胶东中学复课后,根据当时东海地区抗战的形势,学校在胶东特委的指导下,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三月初,胶东中学决定组织文艺宣传队,在八路军领导下,到敌战区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政策。宣传队成员从在读的学生中挑选,在征求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再由学校领导逐一审查研究。当时,我们学校领导体制健全,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务主任和总务主任各一人,另外还有三个专职指导员,一个是政治指导员,主要负责党团工作,包括发展党员、上党课、组织党团活动;一个是军事指导员,主要担负向学生传授如何防空、投弹等军事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文艺指导员,负责教学生唱抗战革命歌曲,组织学生排戏、搞演出等工作。新组建的文艺宣传队,归文艺指导员直接领导。
       我有幸成为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当时宣传队有三十几个人,男女各半。宣传队成立后,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教当地群众、学校学生学唱抗战革命歌曲,二是自编自演抗战题材的活报剧、独目剧,三是在村里刷写革命标语。我们三十几个队员基本上就不上课了,每天到敌战区、游击区进行抗战宣传,活动范围在百里之内。为防止敌人袭击,八路军的同志穿着便衣先到敌占区侦察好敌情,演出结束后连夜离开到别处住宿。学校的学生实质上是为部队培养文化骨干、政治骨干,许多同志经过这种独特环境的锻炼,增强了政治素质,提高了工作能力,后来都到部队工作去了。
       这年仲夏的一天,演出回来,校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有人找我。来人讲,我父亲病重了,没人照顾,家里捎信看我能不能回去。因为是公费生,有事必须请假,我问校长:“我能回家看看父亲吗?”校长当场表示,可以回去。
第二天,我将自己的随身物品收拾了一下,向学校告假回到了家里。
       看得出来,父亲病得不轻,脸色青紫,还不住地咳嗽。当时正是夏种时节,他每天嘴里都要念叨地里的庄稼。叔弟王永贵当时年小,仅能上山给毛驴打打草,到井里打桶水,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地里的庄稼活,大多还干不了。二祖父已经去逝,母亲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妻子柳月娥一方面照顾一岁多的女儿,一方面还要下地干活。
       父亲的病一天天加重了,后来床也下不来了,每天要由我妻子柳月娥跑前跑后照顾着。我心里明白,父亲的病是长年积劳成疾的。
       父亲生于一九○二年五月,在家中是长子。家里条件差,不具备念书的条件,因为祖父是李家女婿,是亲威关系,特地准许父亲跟着李家人的孩子一起念了几年私塾。
       父亲念了几年书,到了能干活的年龄,开始随祖父给村里人家放蚕。放蚕当时是一件既费力又辛苦的差事,每年分春秋两季,春蚕三月份开始,六月份结束,秋蚕七月份开始,九月份结束。从放养幼蚕到成蚕吐丝结茧,要几个月的时间,每只蚕都要蜕去六层皮,随着蚕不断长大,需要倒三次树,从最初发出嫩芽的树枝上,倒到长出嫩叶的树枝上,之后再倒到叶子比较肥大的树枝上,经历了这样的漫长过程后,蚕才能将体内的银丝吐出,作茧自缚。听祖父讲,父亲自小干事就非常认真,很能吃苦,再脏再累的活从来没报怨过。
       一九一九年,父亲与母亲孙本英结婚。母亲家在佛山乡战家夼,为人十分豪爽,心快、嘴快、腿快。因为外祖母去逝的早,母亲跑里跑外忙活,虽然生在封建社会,却是一双大脚板。
       一九二○年,父亲十八岁的时候下了关东,与村里一姓东的到东北海城一家缫丝厂当了工人,一九二三年厂里裁员,父亲与姓东的一起又回到村里种地为生。在家虽然是老大,但在弟兄行里,他总是事事让人,苦累活也总是抢着干。家里、地里的营生没有他不懂不会的,锄、刀、镰、耙,庄稼收种,样样在行。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正直诚实,他擅长农家的手工编织,村里谁家需要给驴、马编只笼嘴,扎笤帚,捆扫帚,编网包,父亲都有求必应,再忙也要想法替人家做好,是大家公认的草埠村的“大好人”。
       父亲生活上十分节俭,一辈子也没穿件像样的衣服。平时不喝不赌,最大的嗜好就是抽旱烟。记得有次他在山上干活,家里米面都吃光了,正是六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到地里在六棵土豆上扒了八个土豆,用水煮了让我提着篓子和水罐送到山上去。父亲接过篓子看了看土豆,把篓子递给我,自己倒了一碗水,转过身去,坐在一块石头上喝了几口,抽起了旱烟,土豆一个没有吃。
       一九三三年,三婶闹分家后,父亲弟兄几个各自过日子,家业分散了,一人肩上扛着一份,这对年岁不大的他来讲,思想上压力非常大。
       之后发生的买驴受骗的事,使父亲精神上受到了更大打击。
       分家不久,家里没有了牲口,地不好种,磨粮磨面没个使唤,肥料也没处积。父亲同母亲商量了好多天,决定借钱买头毛驴。之后,他四处央求人,这家借几块,那家借几块,凑不够就从村里放高利贷的那里,签字花押借了些,最后花十几块大洋,受驴贩子欺瞒将村里一家人的一头有病毛驴买回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钱刚过手,驴刚到家就生了病,无精打采,喂草料也不愿吃,卧在那里从鼻孔里不住地淌鼻涕。有人跟我父亲讲,这头毛驴原本就有病,卖的时候驴贩子将两个黄豆放在毛驴的耳朵里,毛驴浑身不自在,当时把耳朵立的老高,看上去很有精神,你就上当了。
       这天早上,父亲要拉着毛驴到外面去溜溜,毛驴卧在槽头就是不起来,我和母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它抬起来。有人讲,是不是这头毛驴冲了山神爷了,要我母亲赶快到山神庙烧柱香,消消灾吧。母亲信以为真,跑到山神庙又是烧香,又是磕头,可毛驴的病仍不见好转。
       母亲报怨说,是驴贩子使坏,把病驴卖给我们。父亲讲:“咱跟人家无怨无仇,怎么能说人家害咱呢。”又跑了几里路,到药铺里抓了一副中药,煎熬后把毛驴的嘴撬开,灌了进去。几天过去,毛驴病情仍没有任何好转。
       这时,村里又有人跟父亲讲,毛驴躺在地上流鼻涕,肯定是鼻子出了毛病,用艾叶薰一薰就能治好。有病乱投医,父亲忙从山上找来艾蒿子,在一只桶里烧着以后,用一块粗布将毛驴的头蒙起来,摁在桶里面薰。开始毛驴还有点挣扎,没多会儿工夫,耳朵一耷拉,脖子朝天,喘了几口粗气死了。
       一家人这下全傻了眼。母亲呼天抢地嚎哭起来,父亲蹲在地上,一口连一口地抽旱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说什么都于事无补了,只能把一切憋在肚子里。
       紧接着,他又张落着为我筹办婚事,为二祖父治病,操办丧事,样样都需要钱,件件都要花钱,家里一年到头债还不清。为了还债,父亲在二祖父去逝后,将家里的九亩地忍痛买了两亩,把欠账勉强补上。
       家里地少了,为了能多打点粮食,父亲又租了人家四、五亩地种。租来的地打的粮食先要交租,由于年景不好,交了租也剩不多少粮食,粮食打少了交不够租子,就要欠人家租钱。父亲每天都起早贪晚地干,到夏收、秋收时节,还去打短工,因为这个时候,到处缺人手,可以挣点钱。我母亲几次要把我从学校叫回家帮助种地,都被父亲阻止了。父亲对母亲讲:“咱们能考上中学想也不敢想,现在考上了,还是公费,就让他安心地念吧,念点书,或许还能有点出息。再说,他也不是种庄稼的人,日后能熬出个教书先生我们就算烧高香啦。”
       最让他心里受打击的事是,有次投降派来抓壮丁,父亲开始不知道情况,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顺着弄堂到巷口看了一眼,见街上正在抓兵,连忙顺着弄堂往回走,抓壮丁的投降派正好趴在我家后面邻居家的房坡上,居高临下,就朝弄堂开了一枪。我父亲听到枪响,觉得像有人在他身后拉了一下,身子一个趔趄,胳膊上的棉袄被打开了花。幸好,没有伤着骨肉,全家人都说苍天保佑。但这件事让父亲很长时间惊魂落魄,长期心里压着一块病。
       正是这样长年累月的繁重劳作和精神上、心理上重重打击的重压下,父亲一天天崩溃了。
       我没从学校请假回村里之前,为了省钱,父亲硬撑着,一直没看过医生。我回到了村里,见父亲病得那样重,两眼凹陷,骨瘦如柴,心里十分酸楚。第二天借邻居一头骡子,到邻村请了一位老中医来为父亲治病。
       老中医为父亲诊了脉,说他患的肺痨病,病根在肺上,在我家吃了饭,就按肺病开了药单。把老中医送走后,已是半夜了,为给父亲医病,便连夜赶到了黄格庄药铺抓药。从我们村到黄格庄要经过一大片坟地,当时天黑黢黢的,一路上不时传来几声怪叫。俗话说,夜晚走路远怕水,近怕鬼,现在想起来还很骇人。
       给父亲抓回药,已快天亮了,妻子和我母亲正焦急地在家里等着。见药抓了回来,忙生着火把药煎好,一口口地给父亲服下。
       吃了几副中药,我见父亲的病情仍不见轻,就去找村里的李文钦,他有个朋友是位西医。我同李文钦一起,把那位西医请来,西医先是看看父亲的舌苔,又用听诊器放在父亲胸口听了老半天,最后下结论,说我父亲是肝上的毛病。当时,人们听的最多的是肺、胃出了毛病,对肝病还觉得新鲜。
西医除开了许多治肝病的药外,每天还骑着脚踏车,来为我父亲打针,一天一针。
       然而,他的招法用尽,父亲的病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倒一天比一天消瘦,一天比一天干咳得厉害起来。
       这时,我忽然听人讲,我上小学时的老师段星东从部队回家乡探家。我想,他在部队见多识广,也许对我父亲的病有些办法。想到这里,便摸黑到邻村找到了他家,把父亲的病情一一向他说了,问他能否过去一趟。段星东讲,他明天就要归队,没时间了,我临走时送了我一盒针剂,让医生给父亲打上。
       第二天,我把针剂拿给那位西医,西医对我说:“这个药好,你有钱我也买不来这么好的药。”帮父亲将针打上后,父亲告诉我,他很想吃面条。家里人一听父亲提出吃饭了,都非常高兴,以为这下有救了。可事与愿违,除第一针打后有些效果,之后再打又同以往一样了。
       父亲生病的这些日子,也难为了我妻子柳月娥。她每天像前两年侍奉二祖父那样在病床前侍候我父亲,端屎端尿。父亲嘴里咳出痰来,她都是用手接着,从没嫌弃过。
       时间一晃到了秋天。地里的芋头、地瓜、花生都成熟了,我扛着镐头,准备刨一些让父亲尝尝新鲜。正在山上刨着,叔弟王永贵气喘吁吁地喊我:“哥,快回去吧,大爷他不行了。”
       我一听,镐头也忘了拿,跌跌撞撞地跑回家。等我跑到家时,父亲已咽了气,被放到了地上的门板上,家里人正给他穿送老衣。
       我心里一下子悬起来了,感到天要踏了下来,任凭泪水哗哗地往下淌。父亲满说才四十一岁,走的也太早了,他是为这个家累死的呀!
母亲哭得几次昏死过去。祖父也赶来了,悲痛地哭喊着:“你怎不让我替你去死啊,你走了这一家人可怎么办哪。”
随后,祖父对我二叔王茂堂说:“堂子,你赶快去找人帮忙买口棺材回来。”
       母亲一听,嗓音嘶哑着说:“家里哪还有买棺材的钱呀,就把我的衣柜改改做棺材吧,把柜子的腿锯了就成。”
祖父说:“那不行,咱家再穷,他苦了一辈子要走了,棺材也要买。”说着,催二叔快去置办。
       不大工夫,三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回来了,听二叔讲,那口棺材料子不差,花了八块大洋买的。按照老一辈留下的风俗,我和叔弟王永贵披麻带孝,到土地庙给父亲去报了到,送了水,两天以后,把父亲的棺材送到王家坟茔地安葬了。
       父亲去逝后,我和全家人悲痛了好多天。等平静下来,我和母亲商量,家里以后的日子怎么办。这次为父亲操办丧事,加上前段时间看病买药及前几年欠下的债,加起来有四百多块。母亲叫我把祖父请来一块商量商量。
我还没动身,祖父就自己来到了我家。我对祖父说:“这些年家里拉了不少饥荒,想来想去也没有办法,家里还剩六、七亩地,我想把山后那四亩地地卖掉,凑合能把债还上。”
       祖父叹息一声对我说:“要是当初家不分开我说了就算数,现在你叔他们各顾各的,谁也帮不上忙,先让你二叔问问看有没有人想买地的。”
       我们家中剩下的七亩地,分为三个地方,一块四亩,一块两亩,一块一亩多。说有七亩地,是按当地小亩说的,一亩只想当于480平方米,是大亩的一半。经我二叔四处打听,下草埠一家姓刘的,想买我家靠近他们村的那四亩地,每亩一百块钱,四亩地四百块。母亲一听,有些不舍了,对我讲:“真要买地呀,七亩地买去四亩,剩下咱这五六口人指望什么吃饭哪?”
我只有用话宽慰母亲的心:“咱们不能背着那么多债过日子,咱家的债有的是高利贷,利滚利,今年的账没还上,来年就要翻倍了。”
       最后,我把卖地一事向村干部讲了,他们很热情、很积极地帮我操办,把我祖父、二叔,还有下草埠村买地的人找到一起商量妥了,立了契约,请了客,付了钱,事情了结了。
我用卖地的四百元钱,将家里这些年欠的债务一次还清了。我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父亲去世了,地也卖光了,家里的日子更艰难了。这副担子落在我的肩上,长辈、母亲、老婆孩子看着我,亲友们看着我,村里人看着我,我自己也问自己:我能担起来吗?


退学当老师

       父亲去逝不久,村里的支部书记、农救会会长来到我家,对我讲:“现在日本鬼子扫荡结束了,咱们村的学校也准备恢复起来,正缺老师,我们跟乡里讲过了,你能不能回村里学校教书?这样一来不埋没你的学问,二来对家里也有个照应。”
       我对他们讲:“我是学校的公费生,回去先要请示学校,看行不行。”村支书说,若是你请不准,我们帮你说话。
       回到学校,我把这一想法跟校长讲了,校长说:“我同意你的意见,你跟教导主任、指导员商量一下,把演出队的工作交待好。”
       教导主任、指导员都很同情我家的困难,同意我休学的请求。校长跟我讲:“胶东中学有个由古实习小学,你就去那里当老师吧。”
       我说:“那里就不去了,因为我家只有母亲、爱人、妹妹和我的女儿,她们都是女人,都不能干农活,我想离家近些,对家里有个照顾。”
       在学校办了休学手续后,我直接去乡政府联系任教的事。乡政府在段家,管辖十个村子。乡教育助理宋大夫听说我要休学当老师,很是高兴,马上给我办了老师证,问我说:“你到乡中心小学来吧,这儿有高小,你来当五年级班主任。”
到中心小学任教我当然很高兴,但家里没有主事的不行。我把这一想法给宋大夫讲了。
       宋大夫说:“你到你们村小学四个年级的课都先教着,下步,需要找个助手,你自己先物色一个,有合适的到我这里备个案,我们按规定待遇落实。另外,中心小学现在没有音乐老师,没有会教群众唱歌的人,你能不能每个礼拜到他们中心学校上一堂音乐课?”
       我说:“这没问题。”
       这样,我正式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教书先生来了,我爷爷可开心了。后来,我考虑到村里的宋宗隶曾是我小学时的同学,当时成绩不错,人也老实,就向乡里推荐他当老师,由他教一、二年级的课,我任班主任,教三、四年级。
       当了老师后,我对叔弟王永贵讲:“我去学校教学,经常不在家里,家里大事小事以后你多操心了。”
       祖父对他说:“学文呀,当初你妈生下你就咽了气,是你大妈给了你这条命,你可要好好干哪。”
       王永贵说:“爷你放心,我忘不了我大妈,我大妈就是我亲妈。”
       我这位苦命的叔弟尽管出生后便没了生母,但人很懂事,有上进心,他在一九四七年参了军,一九四八年还在部队当了排长,在济南战役中光荣牺牲了。
       我们上草埠村不算大,当时有五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村小学有三十几个学生,分为一至四年级,这些学生中只有五个人读的是四年级。校长是一名不脱产干部,我是班主任。乡政府规定,小学班主任每个月发给一百斤粮食,一、二年级的老师给六十斤粮食,三、四年级的老师是八十斤,粮食都由乡政府发给。
       因为当时是战争年代,老师的任务非常多,不但要教几个年级的学生,还担负着大量的社会工作。
       每天中午要有一名老师给妇女识字班讲两小时的课,这项工作我和宋宗隶轮流担负,每天晚上还要给农民夜校上课,教农民读书识字,传授农业知识,宣传党的抗战政策,教大家学唱革命歌曲,还要参加村里剧团排练节目。当时每个村子里都有个小剧团,节目多数是反映抗战题材的,有的属于自编自演,有的是从《大众日报》、《胶东大众报》上面学的,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很受群众欢迎。当时,村里群众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思想统一,心比较齐,精神状态很好,抗战文化活动在农村根据地开展得绘声绘色。
       宋宗隶对工作认真负责,与我配合也很好,学校学习及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走在了全区、乡学校的前列。我校师生演唱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在乡里获得了演唱比赛第一名。小剧团排演的两个剧目,在全区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两个剧目,一个叫《张大宝归队》,讲一位结了婚入伍到部队的八路军战士张大宝,受不了部队的苦,思想开小差不想干了,偷着跑回了家。新婚妻子思想觉悟非常高,做通了张大宝的思想工作,把他领到了村干部那里,村干部得知后敲锣打鼓为张大宝送行,还给部队写了一封信,部队官兵都很受教育。另一个剧目叫《哑巴捉鬼子》,是根据《胶东大众报》一篇文章改编的,说的是在敌战区,两个哑巴开了一个理发馆,一个日本鬼子进去理发,趁给鬼子理发的功夫,两人将其捆起来,把枪送到了解放区。
       这年寒假,牟海行署根据上级的安排,组织各校教师集训,给教育界布置了一项新的任务,为克服汉字难写难认的毛病,各校要在学生和群众中大力推广拉丁文,起名叫“新文字”,提倡用拉丁文书写,开展新文字运动。推广拉丁文在当时是一种新生事物,这一运动首先在集训的老师中间引起了较大异议。有的讲,汉字是竖着写的,拉丁文却要横着写,感到别扭。有的说,拉丁文就那么二十多个字母,书面交流时容易搞混淆。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讲,为防止发生这一问题,拉丁文通过四声加以区别,比如,同是“shi”这个音,平声是“非洲狮子”的“狮”,上声是“河里石子”的“石”,去声则是“树上柿子”的“柿”。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集训结束回来,村里群众一听要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字丢掉,要换成外国文字,老人们坚决反对,一些识字的年轻人也有不大赞成。由于阻力比较大,过了不长时间,推广拉丁文的新文字运动便无果而终了。
       一九四四年春,学校发生了一桩影响较大的事。
学校有个学生,父亲一九三八年八路军来刚到村里时就入了党,当了我们村的村长,后来因贪污公粮,被政府开除党籍,判了三年徒刑,押送到百里外的桃村修建烈士塔。
       有天我看那个学生没来上课,就让一个学生到家里喊他。不大一会儿,学生回来说,那个同学的母亲不让儿子来学校。我就让那位学生再去叫一遍。
       没想到那位学生到了他家,这位母亲不但仍不让儿子上学,还将那位学生臭骂一顿:“念书有什么用?他爹是党员,还不是照样被判了刑。”那位学生对她讲:“你骂人是不对的。”这位母亲一听火更大了,骂得更凶了,话越来越不堪入耳,后来还动手打了那位学生。
       那位学生受了委屈后,如实向我做了汇报。我和宋宗隶一听都不干了,父亲被判了刑,母亲作为反动家属阻拦儿子读书不说,还敢打学生,便迅速将此事报告了乡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报告到了区文教。区文教指示,要好好打一打那个女的嚣张气焰,要游乡示众。为了教育群众,区文教还专门从各校抽调部分学生代表,参与批判会。
       第二天,那个妇女便被学生押着,让她手里拿着一只铜锣,到全乡十个村子进行游乡。每到一个村,都要她自己敲着铜锣喊:
       “我不该破坏革命教育!”
       “我打学生不对,大家别学我!” ……
       游了一天后,村书记跟我说:“我看就游到这里吧。她男人刚被判刑,她又要被押着示众,如果想不开上吊寻了短见,事情就要起不好的影响。”
       第二天,村支书与妇救会长到她家同她进行谈话,跟她讲,老师叫小孩上学是件好事,骂学生、打学生是不对的。接着给她又讲了一番革命道理,这样矛盾才没有激化,避免了事态恶化。现在想想,当时是少年气盛,我们对学生母亲的做法的确有些过火。
       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解放区军民要“备战备荒搞生产”的号召,我和宋宗隶除了抓好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外,还大搞农业生产。当时学校有自己的校田,学生上学不收学费,办公用具、平时的一些开支都由村里支付。为尽量减轻村里的负担,我们在村干部支持下,带领学生搞起了生产。
       我们学校有三亩校田,我们同学生一道,将三亩地精耕细作,种上了棉花,并买来花生饼做肥料,请经验丰富的老农作指导。秋后,三亩棉花收成还不错,摘了近百斤皮棉,卖了一百二十元钱。我把这件事向村支部作了汇报,村支书讲,你们师生种田辛苦了,把买肥料的钱还了,剩下的你们自己处理掉。
       还了肥料钱,我们又支援村剧团十五元钱,剧团晚上演出台口要挂两只灯,每晚需要烧不少油,演戏用的锣鼓家伙也该置办了。对于这份意外的馈赠,剧团的人喜出望外。余下的钱师生们平均分配,我和宋宗隶各分得四元钱。
       自打当了老师后,每月能领到一百斤粮食,再掺杂点菜,我们这个大小六口之家,生活上基本有了保障。
       母亲常对我念叨:“幸亏你走了这条道,你父亲当初千斤担子自己挑,供你读书上学,现在你当了老师每月上边给咱一百斤口粮,要不你怎么养活这一家人呢?”
       是啊,不是八路军中学的锻炼教诲,没有党的教育培养,我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不到那么多的文化知识,不会懂得那么多的革命道理,不会拥有养家糊口的本事。


入 党

       一九四四年九月,学校放了农忙假,我回家里帮助收秋。
有天上午,我正在割豆子,村里一位学生跑来喊我,说是区里来了领导,在村支部书记家等我。
       到了村支部书记李文凯家,见区长张连忠、教育助理宋大夫等在那里。张连忠年长我几岁,家在三甲村,离上草埠不远,我们相互都认识。宋大夫对我说:“王老师,今天我和张区长来,找你谈一个事情,这件事对你来讲也很重要。”
       张连忠接着说:“你们村支部反映你表现一贯比较好,为增加党的新生力量,区党委研究了一下,决定吸收你加入党组织。入党是有条件的,经我们调查了解,你具备了这么几个条件:一是历史清白,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二是家庭出身比较好,贫农,属于无产阶级;三是经多方考验,你本人政治立场比较坚定,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政治觉悟;四是参加革命工作认真、积极,特别是在八路军中学读书和在村学校当老师以来,工作很认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向群众宣传抗战思想,帮助村里群众扫盲识字,给群众讲解革命道理。根据你平时的这些工作、思想表现,决定发展你入党。你自己谈谈对党的认识。”
       听说区里要发展我入党,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对张连忠讲,小时候听人讲共产党是红头发,绿眼睛,专搞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勾当,后来懂事了,看到共产党是专打鬼子、专为老百姓办事的,才知道这些谣言是有人故意诬蔑共产党的。在八路军中学读书时,同学中也有党员,尽管大家都保密,但平时能看得出来,感到党员工作上比一般人肯干,思想上比一般人积极,组织上能够吸收我入党,是党信任我,我很高兴。
       张连忠说:“入了党,就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包括自己的生命、财产、荣誉都是属于党的,党叫干什么就要干什么,有什么事都要给党说,对党要忠实、坦白,心里要像八仙桌子一样平,思想要像镜子一样透亮。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党组织是保密的,发展党员也是秘密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对谁也不能讲。如果叫敌人抓去,敌人问你党的秘密,死也不能说。组织决定由宋大夫同志做你的一个入党介绍人,另一个你自己找一下。”
       我说:“我们村书记跟我熟悉一些,就请他做我的介绍人吧。”
       张连忠说可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油印的小册子,上面刻着党旗。他让我在上面填一下自己的年龄、家庭出身、住址等情况。填完后,张连忠讲,要拿到县委组织科批准,批下来就是正式党员了。按当时规定,贫农出身的新党员没有预备期,批准了就是正式党员,不是贫农的,要经过三个月的预备期。
       同我一起入党的还有村妇救会会长李秀兰,她小我几岁,后来是区里一名干部的爱人。张区长同我谈完话就离开了上草埠,找李秀兰谈话去了。
       一个多月后,县委组织科批准我为中共正式党员。从而,也使我投入了党的温暖怀抱。


妻子送郎上战场

       一九四五年五月,为完成对日军的夏季攻势作战,在行动上取得主动地位,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我党积极号召全民参战,迅速扩充兵员,为迎接抗战大反攻做准备。
       “五四”这天,牟海行署在夏村召开参军动员大会,各村十八到三十岁的青年都参加了,黑压压的,少数也有几千人。大会会场用松树枝扎了一个凯旋门,喇叭里不停地放着革命歌曲:
“今年打败希特勒,
 明年消灭小东洋。
 侵略的法西斯就要灭亡,
 反攻的呼声到处响亮,
 摆脱家庭束缚,
 走出工厂、田园、学堂……”
       大会气氛热烈,先是行署领导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讲话。当时由于没有扩音设备,会场上人又多,到底说了什么,也没听清楚。但人人心里都很明白,行署领导讲话的目的只有一个:动员大家踊跃参加八路军。
       之后,各乡分头开会表态。我们上草埠村一共来了二十来个青年,村里的老党员李人君、李文举两人先后带头报名参军。
支书李文凯压低嗓门跟我讲:“老王,你也报个名吧。”我是新近入的党,身份没公开,许多人还不知道我是党员。经他一说,我提高嗓门说:“我不教学了,参加八路军,迎接大反攻。”
见我踊跃报了名,村里的另一个文化人、村小学校长宋云峰也接着报了名。他大我两岁,在解放前中学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
接下来,一起来开会的东传和、东传仁、东传道、东曰新、李培仁、宋宗德等也报了名,加起来报名参加八路军的一共十人。
       我们上草埠村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人当过兵,不管是国民党的军队也好,地方部队也好,还是党领导的八路军,村里没有人穿过军装。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报名参加八路,这可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与我们邻村的下草埠村,人口是上草埠的三倍,却没有人报名。区里、乡里领导都在会上对上草埠村点名表扬。
       回到村子里,我们报名参军一事很快传开了,立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二百人口的小村子,一下子要送走十个精壮青年到前线打仗,这件事影响太大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多担心年轻的、有学问的都当兵走了,村里有事不好对付。还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认为当兵不是件好事,有的干脆把家里的年轻人打发到外村躲起来,有的让自己的儿孙在家里装病,生怕哪天再去了。
       我回到家里,把在县里报名参加八路一事原原本本给妻子柳月娥说了。妻子听后,好长时间没有言语。
       我又催问她愿不愿意我报名参军。
       她说:“你报名参军我不拦你,现在家里这样一个摊子,只怕妈不答应,亲戚们也不会同意,你给他们说说看吧。同意你去,你就走,家里交给我,我多出些力气就是了。再说,政府也讲,对抗战军属要优待的。”
       牟海行署当时已属于解放区了,按党的优抚政策,凡参军的家庭,家里的地包种包收。当时已实行了劳动生产记工制,一个妇女一天是半个工,家里有当兵的,就要记一个工。
       我接着又去了爷爷那里。我还没开口,他就说:“你是来告诉我报名参加八路的吧,这是政府号召的事,我不反对,男子汉大丈夫也该到队伍上闯荡闯荡。你走了,家里剩四个女人,你媳妇的担子就大了,你现在当老师,每月有一百斤粮食,日子还好过些,不当老师了就没有这一百斤粮食了,政府说是有困难村里帮着解决,那样总不是事儿,不能等着政府的补贴。也是我们王家有福气,找了个贤惠媳妇,这几年她对你二爷、对你老爹都能那样孝顺,床前床后地侍侯着,养老送终,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我们家老一辈少一辈的不少,哪找她这样品性好的媳妇啊。       只要她没意见,她让你去你就去吧,你妈那儿我帮着说说。”
妻子、爷爷对我参军都很支持,我心里很高兴。可母亲这一关却没那么容易过去。
       怕母亲反对,我有意带着妻子一同过去见母亲。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她就劈头盖脸地跟我讲:“这事我早知道了,我不会答应的。你爹过世还不到三年,你走了,家里孤女寡母的怎么办?你当老师的,政府也不是非叫你去不可。再说,那么多当兵的,天天在枪眼儿里钻,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
       我说:“不要紧的,那么多人不都报名了嘛。”
       母亲说:“人家弟兄们多,我们家的情况你不是不知道。”
       这时,我妻子插话说:“妈,你放心,家里有我呢。”
       母亲训斥起妻子来:“你能代替他吗?他在村里教学,你能替他教吗?你我都替不了,家里没个男的,我们两个女人两个孩子顶不起门头来。”
       不管我俩如何说,母亲就是不同意我参军。第二天,一大早领着我妹妹回了娘家,把这事给我大舅讲了,请他当这个家,不让我去当兵。
       大舅读过几年私塾,思想有点守旧,对我说:“你爹不在了,我是你大舅,现在我替你爹做一次主,这个兵你不能当。要走,得先把你妈安排好。”
       我妻子说:“舅,他走了家里还有我,我不会让我妈饿肚子的,饿着我们也饿不了她。”
我说:“都已经在县上报了名了,不能收回了。我爷也同意了。”
       大舅仍固执己见:“我是你大舅,我的话就要听。”
       我说:“舅,现在咱们这里都解放了,你的思想还这么守旧。”
       大舅有些生气了:“难道老规矩都不要了吗?”
       爷爷这时也急了,对大舅说:“现在还有我呢,这个家轮不着你做主。”
       大舅回头对我母亲讲:“姐,咱们走,他们不养你我养你。”
       大舅说到做到,真把我母亲接回了娘家。村里左邻右舍见我铁了心要参军,七言八语地讲,家里剩几个女人,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
       六月初,区政府来了通知,报名参军的统一到史家坛集合编队。
       离家的那天,村里十分热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来为我们十人送行。我与东传和、东传仁、宋宗义四人是结了婚的,每人披红挂绿骑着骡子走在前面,我妻子柳月娥戴着大红花,抱着女儿与其他三人的家属也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一路上敲锣打鼓,夹道欢送。有的乡亲直往我口袋里塞鸡蛋,有的送我几块钱,有的老人抹着泪嘱咐我,打仗要留心,多长个眼,还有的说我走了,村里也没人编戏了,怪可惜的。
       但就我本人来讲,却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军之路。因为当兵扛枪是我儿时就有过的梦想,是我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无悔的人生选择。

(未完待续)

下周刋登第二部:为打鬼子去当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99

帖子

676

积分

一级军士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76
发表于 2023-5-22 17: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神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2

帖子

487

积分

一级军士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87
发表于 2023-5-24 07: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神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62

帖子

952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2
发表于 2023-5-24 07: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36

帖子

1043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043
发表于 2023-5-24 07: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2518

帖子

9345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345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23-6-20 16: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26 0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