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48|回复: 2

《冰血长津湖》(十一)撤向古土里

[复制链接]

72

主题

121

帖子

1273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273
发表于 2019-4-3 1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冰血长津湖》
(十一)
撤向古土里

    12月5日中午开始,下碣隅里美军突围进入倒计时:陆战5团所属的三个营和配属的陆战1团第3营全部进入环形防御圈的一线阵地,其中的陆战5团2营进入东丘西侧高地,准备次日凌晨对东丘的攻击。陆战7团也加紧进行战前准备。从晚上直至6日天明,下碣隅里的美军炮兵对下碣隅里至古土里公路两侧进行了彻夜不停的炮击,一方面是为突围战斗做准备,一方面则是为了将炮弹全部打光以减少行军的负担。
    6日凌晨4时30分,陆战7团1营借助浓雾掩护,偷袭了岛内里西南的高地,迅速肃清了高地上志愿军约一个排的守军,占领了高地,为突围行动夺取了出发阵地。6时许,7团2营沿公路,7团1营为右翼,陆军暂编营为左翼,三个营齐头并进向古土里推进,曾坚守德洞山口的2营F连担任了先锋,不过巴伯上尉已经因伤后送,此时由韦尔·阿比尔(Welton R. Abell)中尉代理连长。F连刚离开下碣隅里阵地50米,就遭到了志愿军的射击,好在距离下碣隅里不远,F连一面将伤员送回下碣隅里(再由运输机后送),一面继续前进。志愿军稍事阻击便将最前面的F连和坦克排放了过去,而对后面跟进的2营营部、D—E连和机炮连进行了更为猛烈的阻击。2营不得不组织F连和D—E连向志愿军据守的高地进行反击,但是此时雾气尚重,能见度很低,无法进行有效的航空支援,所以反击一时难以得手。一直到太阳高升雾气消散后,才在飞机和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压制了志愿军的阻击。不过在此次战斗中,美军伤亡不小,2营副营长和D—E连的连长都负了伤。
    在7团开始向古土里突围时,陆战5团也向东丘发起攻击,以保障7团的突围,因为志愿军可以利用制高点东丘的阵地以火力封锁公路。从7时开始,陆战5团的重迫击炮就向东丘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7时30分起,陆战队航空兵的F4U海盗攻击机也飞来助战,用炸弹、集束火箭弹和机炮对志愿军阵地不断进行轰炸扫射。经过两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陆战5团2营才对东丘发起了攻击,经过激战,于下午14时30分夺取了东丘。
    志愿军立即组织力量反击东丘,但是部队刚在两座山岭之间集结起来就被美军的飞机发现了,立即遭到了美军飞机的集中轰炸,陆战5团也随即抢占了两处山岭居高临下实施火力压制,志愿军此次反击还未开始便在美军空地一体的优势火力下被瓦解,在猛烈火力打击下幸存的220人全部被俘,这也是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被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
    史密斯师长见7团正在古土里逐步推进,5团已攻占东丘,判断突围作战第一步已顺利达成,便乘座直升机飞往古土里(飞行时间仅为11分钟),随后师部人员也分乘直升机到达古土里,迅速开设师指挥部继续指挥战斗。
    日落时分,7团仅前进了7公里,刚过全程的三分之一(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约为18公里),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志愿军的抵抗也逐渐猛烈起来,毫无疑问,志愿军将在天黑后发挥夜战的特长发起更大规模的战斗。天色刚黑,志愿军对东丘就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这是刚刚到达长津湖前线的26军,最初因为运力不足而作为九兵团预备队的26军是从11月29日开始南下参战的,原计划于12月2日接替58师对下碣隅里的攻击,为此九兵团司令宋时轮还亲自打电话给58师师长黄朝天,要他不要有思想包袱,“不管哪个部队打下下碣隅里都是志愿军的胜利,不准发牛脾气,一定要把阵地交接好,还要把下碣隅里美军的作战特点、地形和前几次攻击的经验教训交代清楚。”然而由于天气恶劣,后勤不济,以及美军飞机的空中阻滞,26军迟迟未能赶到,直到12月5日,26军的第一梯队76师和77师才到达下碣隅里,而第二梯队78师和88师还在途中!58师立即移交了阵地,按照兵团部署迅速向南,但是此时58师因连日苦战和冻饿交迫,减员非常严重,172团、173团和174团分别缩编为8个排、11个排和17个排,全师还能作战的仅有区区35个排,约800人!
    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26军向东丘发起了猛攻,此时美军一半在公路上一半在下碣隅里村里,只要控制了东丘就能切断公路上的陆战7团与村里陆战5团的联系,为下一步的分而歼之创造条件。所以东丘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下碣隅里地区美军的生死存亡,美军也很清楚这点,在下午夺取了东丘之后就火速在东丘部署了包括坦克、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等重家伙在内的各种火器,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因此天黑后26军首次反击东丘终告失利。
    26军迅速调整部署,午夜2时,全线发起了更猛烈的总攻,不仅是对东丘,而且对下碣隅里从东、南、西、北四面同时猛攻!而公路上的陆战7团也在26军的竭力阻击下,几乎是停滞不前。美军分散在公路和下碣隅里村里,两个团难以相互呼应,正是最为脆弱的时候,也是志愿军分而歼之的最佳战机。
    东丘自然是此次总攻的重点,志愿军迎着美军枪林弹雨英勇冲锋,前赴后继一直冲到二十米距离,猛投手榴弹,再呐喊着冲入阵地——美军士兵后来这样描述此次战斗:“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中国士兵蜂拥而至,一次次顽强地进攻。夜空时而被曳光弹交织成耀眼的火网,时而被照明弹照出可怕的光亮,中国士兵冲锋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无遗,他们在陆战队的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枪面前,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令陆战队肃然起敬!”东丘西面,曾是美军以各种零星单位拼凑的力量进行防御,在前几次战斗被志愿军认为是防御薄弱之处,因此此次便成为主攻之处,但是美军已经换上了久经战阵的陆战5团2营,战斗相当激烈,美军D连阵地一度被突破,陆战5团立即投入预备队连,拼死进行反冲击,才总算恢复了阵地。东丘南侧,美军在志愿军巨大压力下死伤惨重被迫放弃了前哨阵地,收缩力量确保核心阵地。只有在东丘西北,美军由于得到了三辆坦克的直接支援,火力相当雄厚,因此阵地才保无恙。美军称此次东丘之战,伤亡约100人,而志愿军损失则相当惨重,仅留在阵地前的尸体就有800具之多。在下碣隅里北面的陆战5团1营也遭到志愿军的攻击,伤亡53人(其中10人阵亡),南面的陆战5团3营阵地则只有小规模战斗,在南北两个方向战斗中,美军称志愿军伤亡约500人,另俘虏15人。
    公路上,陆战7团1营再次进行夜战,在坦克掩护下攻占了1182高地,为公路上的2营打开了通路。2营随后用推土机清除了志愿军堵塞在公路上的路障,工兵修复了桥梁,这才一路战斗一路行军,先头部队于7日清晨5时45分进入古土里——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18公里路程整整花了23个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782米!进入古土里后疲乏之极的士兵一走进暖和的帐篷,就一头倒地呼呼大睡!而此时,公路上的战斗仍然在激烈进行中,陆战7团左翼的陆军暂编营因伤亡惨重被迫由陆战7团3营接替,这样原先由3营保护的团辎重车队就显得力量单薄了,随即成为擅长夜战的志愿军集中攻击的目标,3营不得不抽出两个连回过头来增援,才将辎重车队接应出来。
    子夜时分,车队停在公路上等待工兵修复桥梁,突然遭到志愿军的猛烈冲击,陆战7团团部首当其冲,副团长福迪瑞克·陶塞特(Federick R. Dowsett)中校负伤,团部多人死伤,担负掩护的3营营长威尔蒙·哈里斯(William F. Harris)中校也在混战中失踪(后来证实阵亡)。3营副营长沃伦·莫里斯(Warren Morris)少校接替指挥,奋力苦战总算杀开一条道路,3营和团辎重车队于7时进入古土里。
    在陆战7团后面跟进的是6日16时出发的陆战1师第1辎重车队,虽然陆战7团刚刚打通了公路,但是陆战7团前脚一走,志愿军后脚又重新控制了公路两侧的高地,再次切断了公路,而陆战1师辎重车队行进时正是夜间,所以可以说遭到了比陆战7团更为猛烈的阻截。随同车队前进的炮兵有的在公路上拉开炮架进行急促射击,有的干脆像步兵一样投入了战斗。而师部营除了驾驶员和伤员,全部徒步在车辆两侧,一边行军一边战斗,伤员也在卡车上架起机枪进行射击,甚至连师部军乐队的队员都拿起了枪投入战斗。志愿军的迫击炮弹不时落到公路上,多辆卡车被击中起火。激烈的战斗几乎彻夜不停,整个车队的行进由于不断的战斗,几乎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拂晓时分,约有一个连的志愿军突然冲上公路,与师部营展开了混战,多处发生了惨烈的白刃格斗,美军拼死苦战才杀开血路。——夜战正酣时,由于云层低垂美军的夜航战斗机无法起飞,所以地面部队一直得不到空中支援,直到7日凌晨2时后,云散天高,美军夜航战斗机才陆续赶来助战,在地面陆空联络组的精确引导下,夜航战斗机对美军车队两侧仅30米处的志愿军进行了攻击,遏制了志愿军猛攻之势。天色一亮,又有4架F4U海盗攻击机临空,在公路两侧总共投下8枚1000磅(454公斤)凝固汽油弹,并发射火箭弹,瓦解了志愿军的阻截作战。激战中陆战1师师部押送的160名尚能行走的战俘企图乘机逃脱,结果成为两方火力争相射击的目标,约有140人在混战中被打死。
    凭借航空支援的巨大威力,美军天亮后行军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并在附近村庄里寻找一周前在此地战斗的德赖斯代尔支队的死伤人员,美军共收容了22名被附近居民收治的英军第41特遣队伤员。7日上午10时,也就是在离开下碣隅里约18小时后,陆战1师第1辎重车队进入古土里。
    按照计划陆战1师第2辎重车队应紧跟在第1辎重车队后前进,但是6日夜间激烈异常的夜战,使第2辎重车队队长米伦中校向担负后卫的陆战团要求派出部队进行直接掩护,陆战5团团长默里中校随即改变原定计划,下令陆战5团3营掩护师第2辎重车队和团辎重车队开进,3营此时只有两个连,便以一个连在整个车队前开道,另一个连则在侧翼和后面掩护。凌晨2时,3营掩护着庞大的辎重车队离开了下碣隅里。
    接着,陆战5团1营、陆战1团3营、英军第41特遣队依次出发,英军第41特遣队作为英军的精锐部队,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依旧保持着大英帝国的绅士风度——出发前全体队员秩序井然地列队,在不时呼啸而过的子弹声中,由队长检查各人的服装与武器。
    7日上午10时,留在下碣隅里村里的美军就只剩下最后的殿后部队陆战5团2营和执行破坏任务的工兵小队了。工兵小队是由第1工兵营A连一部和营部直属的爆炸物班混编而成,由A连连长威廉姆·库尔德(William R. Gould)上尉统一指挥。库尔德将工兵小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5、6名士兵组成。破坏任务早在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包括服装、食物和弹药,先是由推土机碾压,再是浇上汽油,埋上爆炸物。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后卫部队最高指挥2营营长哈欧德·罗伊斯(Harold S. Roise)中校下令,定时起爆装置就意外地提前爆炸了,一时间下碣隅里爆炸此起彼伏,接连不绝,碎片漫天飞舞,巨响震人心魄。就在一片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陆战5团2营撤出东丘阵地,向古土里撤退。工兵小队走在最后,沿途对经过的每座桥梁都进行了爆破,并逐一点燃遗弃的车辆,制造阻挠志愿军追击的障碍。志愿军紧接在撤退的美军后面进入下碣隅里,由于食物和冬装的极度匮乏,志愿军战士们进入村里便一头冲进熊熊烈焰之中寻找还能利用的一切物资。
    陆战5团行军时,基本是白天,所以得到了航空力量的全力掩护,沿途只受到轻微的抵抗,加上史密斯师长又命令已经到达古土里的陆战7团2营和3营再回过头来接应,所以和其他部队相比,陆战5团的撤退之旅可以用轻松来形容。另一方面,担负阻击的20军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后勤补给几乎断绝,冻饿减员已达40%,人员疲乏困顿,弹药又所剩无几,实在无力阻止美军的突围。——17时,陆战5团先头部队3营到达古土里;22时,最后的殿后部队工兵小队也到达古土里。而紧跟在陆战5团后面的,并不是志愿军,而是数以千计的朝鲜平民,他们手提头顶着简单的行李,默默无声地跟在美军队列后,到达古土里后,由于美军担心其中混有志愿军,所以严禁其进入村里,他们只得静静地坐在村外的雪地上,无助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至此,陆战1师主力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撤退顺利结束,其第一梯队耗时23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782米;第二梯队耗时约9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2公里;从最早的先头部队到最后的殿后部队,整个撤退历时约40小时,付出了阵亡83人,伤重死亡20人,失踪7人,伤506人,合计616人的伤亡,不过主力基本无损,而且带出了几乎全部的装备,在志愿军层层阻截的狭隘公路上夺路而走,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原因主要不外三点,一是下碣隅里的机场前送补给后送伤员,这要归功于史密斯师长坚持建造下碣隅里机场的先进之明;二是极其有效的空中掩护,正是美军的空中掩护才保证了部队白天行军免受志愿军的猛烈攻击,特别要提到的是长期与陆战1师配合作战的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随同地面部队行动的陆空联络组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能通过无线电通报目标位置、攻击角度以及开火时刻,从而精确引导飞机进行近距攻击,甚至出现精确攻击地面部队15米外目标的例子,体现了陆战队极其默契的空地协同水平;三是陆战队的顽强精神,在美军王牌部队中,陆战队始终以顽强战斗意志而著称,此次撤退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陆战7团一路走一路打,甚至还与志愿军展开过白刃格斗,这是在美军中所少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5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365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9-4-3 17: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19-4-5 08: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26 1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