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55|回复: 2

【原创】 坦克潜渡松花江之六 坦克潜渡技术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697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0574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9-1-30 16: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19-1-30 16:55 编辑


【原创】
坦克潜渡松花江之六
坦克潜渡技术



    在长春装甲兵技术学校学习期间的那次坦克潜渡驾驶训练,使用的是国产59式坦克。这型坦克并不具备进行潜渡的“先天”条件,但在装甲兵技术学校专业教员的精心准备下,经过论证、摸索、试验,最终不但完成了坦克潜渡,还对第一期学员普遍进行了一次坦克潜渡驾驶训练,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59式坦克潜渡技术。
    坦克潜渡技术主要集中在车体密封、发动机水下工作状态保障(发动机进气、排气和热平衡)、水下逃生、水下驾驶这几个方面。


    一、密封


    坦克周身都被装甲车体覆盖,常人看来就是个密闭的空间,其实不然,如果真要潜到水下去,车体的上下左右都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密封,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祸。而且,需要密封的地方不仅数量多,分布散,每个密封部位的情况大不相同,需要一个一个区别对待,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密封材料和方法才能达到密封效果。


1.jpg
图1  车体外部(前视)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车体外部的密封部位很多,也很分散,但许多原本都有制式胶皮垫之类的密封零件,如车体上的各种加油口装甲盖,以及车底装甲板上的检查窗、放油口等,潜渡前只需要进行检查,必要时更换老化的胶垫,或在原有的胶垫上在涂抹一层“黄油”,以加强密封效果。


2.jpg
图2   车体外部(后视)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车体外部还有一些需要密封的部位,如扭力轴、平衡肘安装孔等,原本就是敞口设计,也无法加装密封垫,只能采取将其安装空腔内注满“黄油”地方法间接密封,已达到浸在水里也不让水进入车内的目的。


3.jpg
图3    车体外部(仰视)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有时候会遇上车底装甲板局部变形的情况,会使检查窗、放油口等原有的胶垫难以起到密封作用,这时可以采用自制的密封“腻子”和麻线充分混合后搓成粗细不同的“麻条”,辅助胶垫达到密封效果。


4.jpg
图4   车体外部(俯视)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车体上方的一些开口,如发动机检查窗、空气滤清器检查窗等处,只靠窗盖自身重量下压,虽有锁扣锁紧,但并足以起到密封防水作用。这时,就要采取另外增加密封和压紧装置的方法,再将窗盖里沿充填“麻条”压紧,以达密封效果。


5.jpg
图5   炮塔外部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炮塔密封的关键在座圈,有制作专用密封气袋的,也有充填“麻条”后再在其外圈用帆布条带绑扎固定的。


6.jpg
图6   炮塔座圈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驾驶窗密封也是难点之一,窗内沿有胶垫,可涂抹“黄油”加强,通风口盖、关闭机等处也可采取涂抹“黄油”加强的方法,但关上后须加大锁紧的力度才行。


7.jpg
图7   驾驶窗密封部位(图中红线标注处)。(教材插图改绘)


    驾驶员潜望镜也是密封的重点之一,车外部分以充填“麻条”为主,车内部分以涂抹“黄油”为主。


8.jpg
图8  驾驶员潜望镜。(借用网上照片)


    密封难度最大的是传动装置上面的进、排风口,一是敞口大,二是难封闭。但这里又是不能不封的重要部位。那时采取的方法是,先将坦克篷布折叠成与敞口一样形状的覆盖物,尔后覆盖在敞口上,再用木条制成的木框压在篷布上,最后设法将木框紧紧固定在上装甲板上,牢牢地将敞口封堵住。


9.jpg
图9   传动部分敞口,有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的进风口(前部大格栅),有风扇出风口(后部小格栅左半扇)。(借用网上照片)


10.jpg
图10     用坦克大篷布遮盖传动部分敞口,就像这辆试验潜渡性能的国产新型坦克传动部分敞口一样,只是缺少木框压紧。(借用网上照片)


    二、发动机水下进气


    坦克潜渡时,整个车都淹没在水里,但发动机工作需要有新鲜空气进入,还要排出废气,所以要留出相应的通路。记得那次潜渡时,松花江的水深在3、4米之间,并没有达到潜渡的上限5米,所以只在空气滤清器处加装了个并不长的通气管,就解决了潜渡时的发动机通进气问题。


11.jpg
图11    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处的检查窗。(借用网上照片)


    现代许多新型具有水上浮渡性能的轻型步战车、装甲车,都采取可升降的短通气筒解决发动机水上进气和防浪问题。


12.jpg
图12   这辆俄罗斯步战车在炮塔右后方(前进方向)的空气滤清器进气口处,就安装了个短通气筒,以解决下水后的发动机进气问题。(借用网上照片)


    一般来说,坦克潜渡最好有2根通气筒,分别用于发动机进气和人员逃生。只有1根通气筒也可以,如果这1根通气筒直径较大(安装在炮塔上的高射机枪枪塔门上),就可以兼顾人员逃生需要,如果这1根通气筒直径较小(安装在炮塔指挥塔门上的潜望镜座上),人员逃生就只能另选其他方法。


    三、发动机水下排气


    坦克潜渡时,整个车都淹没在水里,但发动机工作需要排出废气,所以要在原有的排气管上加装排气活门,以保证既能排出废气,一旦发动机在水下熄火,还能及时关闭活门,以防水通过排气管反向进入发动机,造成发动机损坏。


13.jpg
图13   前苏军T-54坦克潜渡时,在炮塔上的潜望镜处加装通气筒,在发动机排气管处加装排气活门(红色圆圈所示)。(借用网上照片)


    国产59式坦克发动机排气管外端面,是“法兰盘”结构,四周预留有螺栓孔,可以用于紧固。这样的结构,为坦克潜渡解决发动机排气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4.jpg
图14   国产59式坦克发动机排气管外端面的“法兰盘”结构。(借用网上照片)


    不过,我们在吉林哈达湾潜渡训练时使用的发动机单向排气活门和图13所示前苏联T-54坦克潜渡时的发动机单向排气活门不一样,不是那种多个圆形单向活门的组合,而是长板状整体单向活门,并且是一侧有铰链的那种单向活门,构造更加简单一些。
    但是,增加了发动机单向排气活门后,发动机工作起来的排气背压或有所增加,汽缸内柴油燃烧的后燃期被延迟并拖长,后果就是出现发动机排气管排火的情况,也会引起发动机工作的热平衡被打破,所以,潜渡的时间不能太长,潜渡时的负荷不能太大。


    四、水下逃生


    坦克潜渡时,一旦车内进水,乘员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必须及时逃生,才能保证乘员安全。
    坦克潜渡时的水下逃生,一是可以加装逃生筒,二是进水后静待水面快要淹没时吸入最后一口气,屏住这口气,等待水漫过驾驶窗或炮塔门之后,奋力打开驾驶窗或炮塔门,逃出车内漂浮出水。我们在哈达湾潜渡训练时,就学的是使用第二种方法逃生。在水下遇险时需要保持镇静,如果仅仅是停车、淤陷等情况完全不必惊慌,只要密封和通气筒完好,车里就有空气,耐心等待抢救就行。如果车内进水就要掌握好时机憋气,再在憋气状态下等待进水漫过头顶,尔后才能打开驾驶窗或炮塔门,脱离坦克。


15.jpg
图15  前苏军坦克潜渡只安装了1个直径较小的通气筒,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的潜望镜处,逃生另选其他方法。(借用网上照片)


    前面的图10,表现的是国产99式坦克进行潜渡试验,它的通气筒不是制式的细通气筒,而是安装在炮塔门上的粗通气筒,这样可以兼顾逃生。


16.jpg
图16   国产96式坦克,装备有制式通气筒。(借用网上照片)


    国产96式坦克的制式通气筒是多节细筒,也是安装在炮塔上部的潜望镜处。因为潜望镜座的结构类似于“法兰盘”,便于安装结合通气筒,并不影响炮塔转动和瞄准射击。
    前苏联曾经研制过用于坦克潜渡时的乘员个人救生器,如图13所示,像是个人呼吸器的装置,没有见过文字资料描述,只能猜测。


    五、水下驾驶技术

    坦克潜渡时,车身全部沉入水中,由于自身排水量会减轻坦克对水底的部分重量,大约会减轻将近10吨左右的重量,造成坦克对水底地面的重力减轻,附着力下降,直接影响牵引力。因此,水下驾驶时发动机的转速不宜过高,档排以1档为宜,行驶途中应不换档、不停车,也不急剧改变发动机转速。否则,会因附着力小而造成履带打滑等现象,影响正常行驶不说,严重时还会造成水下淤陷。
    鉴于此种情况,在选择坦克潜渡场时,应选择水底坚硬、淤泥较少的水面,以防水下淤陷情况的发生。同时,为防止发生意外情况,还应做好潜渡坦克在水下发生淤陷时的抢救拖救工作,坦克下水前都必须将牵引钢丝绳一头连接在牵引钩上一头挂在炮塔的蹬车握把上,以便人员下水将抢救车的拖救钢丝绳在水下与坦克牵引钢丝绳连接。


17.jpg
图17   俄罗斯坦克潜渡时,将牵引钢丝绳一头连接在牵引钩上,一头挂在炮塔的蹬车握把上,以便水下抢救时很快找到并连接潜渡坦克,我军也是这样的措施。(借用网上照片)


    坦克潜渡时风险很大的使用方法,平时训练一样风险很大。降低风险的不二法门就是加强训练。无论什么型号坦克,性能再优越,不进行训练街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性能,坦克潜渡也是一样。


18.jpg
图18   德军坦克兵潜渡前进行救生筒安装和使用训练。


19.jpg
图19  我军新型两栖装甲部队使用新型个人救生器材救生训练,有了这样的装备,水下救生的问题就解决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8138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19-1-30 1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21

帖子

1273

积分

陆军少尉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273
发表于 2019-1-31 07: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17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