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64|回复: 0

分久必合:从“7月分兵”到济南战役(6)【原创】

[复制链接]

191

主题

261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0799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二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5-8-14 1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邓在挺进中原时必然遇到华野分兵后的相同困难和问题,感同身受,应该能取得共识。这一点后来邓小平在回忆二野战史时,说到挺进大别山,也提到缺粮、无根据地、伤员安置、重武器、后勤补给等诸多问题。
    同日,粟裕致电刘邓,提出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征求刘邓意见。18日,刘邓致电中央军委、陈粟,认为过江使敌抽走几个师,当然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如果准备不足,“则迟出几个月为好”。“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参见《粟裕年谱》312页)
    4月18日,粟裕发出“卯巧电”(以地支代月,4月为“卯”;以韵目代日,18日为“巧”):
    首先粟裕指出去年转入外线以来,我军转入反攻,“将战争拖回蒋管区”,“减少了解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当时我军主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完全正确”。“但自去冬迄今”,话锋一转,“中原地区(包括豫皖苏鲁及豫陕鄂)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敌人尚拥有相当机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与战略要点,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等,在兵力转运军需部及上交我军便利,以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其次,我军远离后方作战,地方工作得不到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是丧失战机”,补给困难和伤员安插,“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地贯彻和下级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敌人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员则大部为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第三,华野在无正常补给条件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不要重装备则不能攻坚,攻坚将成为今后作战的中心,“不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因补给不正常,战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因敌增援“被迫退出战斗”。还报告了计算我军减员与歼敌人数之比的问题,指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减员至少歼灭敌人一个主力师”。
    第四,粮食问题。列举天目山战斗因与民争食,至今留下不良影响。指出若以10万人进入江南,“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题”。
    第五,我军南渡后估计能调动敌整25、28、83、63、20师等部,而整7、48师等部,“蒋不至纵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5师及11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可能留于中原”。这4个师如果不能调动或歼灭,“中原局势将成较长期的僵持局面”,解放区也会遭到残酷的摧残。
    第六、根据上述理由,粟裕建议:
    1、“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姬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的歼灭仗”,使人民安定夏收,我军有粮食供应;
    2、对敌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派出游击兵团,配合主力作战;
    3、对敌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派出远征游击队,“人数不多,不至与民争食,且可与当地人民武装融合”,“是能大量调动敌人的”;
    4、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与远征游击队密切配合,以战养战。
    第七、“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5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相机工战机难,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仗。
    第八、“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待指示”,并表示南渡准备工作仍积极进行。(全文见《粟裕文选》第二卷第458-462页)
    如果说子养电是委婉的提出不同意见,世午电只是质疑南渡的时机,尚未率直地提出不同意见,而卯巧电则是毫不犹豫,和盘托出,全面分析了南渡战略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修正战略方针的建议。
2007年8月为纪念我军建军80周年和粟裕将军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5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该片引用了大量粟裕将军生前35盘录音带中的原声。录音的年代是1979年,现将粟裕讲话录音有关原声抄录如下:
说到战略问题时,粟裕说:“古时候有这样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只照抄照转上面的命令,这样下去非打败仗不可。高级指挥员不仅是熟练于在战役方面进行指挥,而且应该懂得一些战略问题。要研究战略问题,有三个方面,就是敌情、我情、民情。”
    粟裕原声:(中央军委要)“我带三个纵队下江南,其直接目的是要调动敌人跟着我们的部队去,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我考虑到固然能够调动一部敌人,但是敌人的四个主力军(指国民党军第5、18、7、48军——笔者注),战斗力比较强的主力部队调不动,蒋介石不会把它调到江南,去跟我们打游击。在中原战场上这四个主力军调不动,就不能减轻敌人对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恰恰相反,我们这三个纵队(华野第1、4、6纵)也算是主力之一,我们恰恰在中原战场减弱了三个主力纵队。所以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主张不过长江。”
       接电后,中央军委在4月21日、23日连发两电,催促陈毅和粟裕赶赴平山中工委。
       25日,陈粟从濮阳出发;29日,到达平山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30日,陈粟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去阜平县城南庄,参加城南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于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会议是如何开的,尚未公开有关会议记录,后人不得其详。《毛泽东年谱》记载,议题有三,其中第一个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另外两个是“发展生产”和“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参见《毛泽东年谱》下卷342页)。粟裕的议题应该是在这一大议题之下讨论的,关于这一议题,《毛泽东年谱》只有极简单的记载: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说:“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无疑会有很大困难,打出去的主力会减弱,打不了很多胜仗,但无此一条不能战胜国民党。打出去以后,敌我都到蒋管区去吃,不能依赖后方,后方要尽量供给前方”。(《毛泽东年谱》下卷343页)语焉不详的记载,毛泽东的讲话似乎是在为南进战略作辩解,看不出会议是如何讨论粟裕的议题的。但从会后5月5日毛泽东致刘邓并华东局的电报,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1、4、6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军等部5、6个至11、12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在此期内,由该兵团派出10个营,附以地方干部,陆续先遣渡江,分布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以上计划,是我们和陈粟及一波先念所商定者。粟裕兵团,待陈粟由中央回去,结束政策学习及军事训练,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3、8两纵应回至豫皖苏区,调换1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1、3、4、6、8及11等6个纵队集结打大仗。10纵已去豫陕鄂边,可不回来。但6、7两月作战,陈唐回来已来不及,应由1纵参加此两月作战,待雨季休整时再由陈唐与1纵调换。本月内请刘邓命1纵、11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当粟裕打5军等部时,许谭兵团应向津浦线行动,相机歼灭并钳制12师、75师、84师、73师等部。其动作时间,应在本月下旬,请华东局令知许谭准备。同时,令知韦陈兵团,在苏北发起歼敌战役,配合动作。粟裕兵团的供应,由华北山东两方统筹。”(《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212页)
    如果不是理解有误,电报的内容可概括为:渡江南进的战略是正确的,粟裕兵团(1、4、6纵)暂不渡江,而是集中华野部队包括中野11纵,在刘邓、许谭的协同下,歼灭5军,开辟渡江道路。
    渡江南进自然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夺取全国政权必然要过江打到南京去——这一点不言而喻。但决定华野目前不过江,留在中原歼灭5军,这无疑与毛泽东原来的战略方针大相径庭。
    毛泽东能够听取粟裕的建议,对原定战略方针做出调整,确实难能可贵。差不多同一时期毛泽东与林彪关于打锦州的争论也在进行,而结果却是毛泽东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林彪表示了服从。
    彭德怀也表示了对南渡战略的看法,5月21日,他在致毛泽东的电报中,对各战场的作战问题提出建议,论及华野,说:从目前情况看,粟裕部按原计划渡江问题值得考虑,不如先不渡江,而集中5、6个纵队出中原作战,以求打开豫鄂皖局面。(《粟裕年谱》317页)事前粟裕是否征询过彭德怀意见,现在无资料说明,估计可能性不大。不谋而合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说明粟裕观点的正确。
    毛泽东与粟裕关于战略进攻方向的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否定南渡的战略,但实际上渡江已是一年后(1949年4月)的事情了,已经是经过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之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此渡江不是彼渡江,已经不是城南庄会议之前毛泽东所说的渡江南进战略了,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城南庄会议关于华野的另一决定是陈毅调离华野,到中原工作。此事《陈毅传》有记载:刘邓在同意粟裕的建议后(指接到粟裕4月16日的电报之后——笔者注),“发电中央请调陈毅到中原工作”,建议陈毅任中原局第一副书记,并提出有关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三个方案,还建议:“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后来在5月5日再次提出所请。(参见《陈毅传》416-418页)
    5月7日,毛泽东约见粟裕,传达中央决定,调陈毅去中原工作。粟裕再三请求,得知中央已做出了决定后,建议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9日,中央决定陈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兼任的华野司令员及政委职务由粟裕代理。
    自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以来,陈粟在工作上的配合是默契的,感情是融洽的。即便是有不同意见,也能相互沟通,得到理解、谅解与和谐。如果陈毅留在华野,对粟裕一心指挥作战是有利的,陈毅的调出,无疑使粟裕肩上的担子更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6-16 0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