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标题: 战备移防进山西住大庙 (3) 制砖烧窑 [打印本页]

作者: 坦克手    时间: 2020-7-18 17:10
标题: 战备移防进山西住大庙 (3) 制砖烧窑
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20-7-18 17:14 编辑

战备移防进山西住大庙
(3)
制砖烧窑

    到了山西农村,才知道那里的房子真好,一水的青砖大瓦房,比南方许多地方泥墙草屋好得不知多少呢。后来才知道,这都得益于这里盛产煤炭,有煤就能烧砖,烧出来的砖又好又便宜。


    一、自建营房


    部队从1969年北上移防进驻高平以后,由于该县解放后一直没有驻军,县域内没有部队营房,我团进驻后只能分散住民房。头两年部队上上下下和当地政府、群众之间的军政、军民关系很好,得益于高平是抗战时期老解放区,抗战胜利后就再也没有驻扎过我军部队,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把部队当成八路军看待,拥军形式和内容都和抗战时期一样。每个村干部、民兵连骨干、妇女主任和年轻姑娘、小伙子整天围着营、连部转,自己家里很穷却热心帮助连队解决困难,盘灶、盘取暖火炉、收集铺床谷秸、麦秸,帮助连队整理驻地,划拨土地给连队种菜,村子里有缝纫机的人家帮助战士缝补衣服等等,不论大事小情,只要村里知道了一定帮你解决,热情极了。
后来,随着与群众在一个村子里住久了,同吃一井水,同走一条路,同用一路电,同在一座水库洗衣取水浇地等琐碎小事上出现纠纷和矛盾,加上坦克部队各种车辆多,坦克履带破坏路面、压实耕地,道路驾驶训练撞倒路边行道树、撞坏村里沿街房屋,射击训练封路不准人员进入射界等,军民混居弊端显露出来。加之1969年军事紧张局面由于我军在“三北地区”骤然增加百万大军加强战备而得到缓解,从1973年开始,我师各部队开始自建营房。
    我团于1973年开始在高平境内选址建设营房,至1975年完成,历时3年,全团实现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营区格局:团机关、家属院、卫生队、指挥连、通信连一个大院,旁边有步兵连、工兵连、高炮连、汽车连的连片营区;坦克1营、坦克2营、修理连、团车场、检查站、弹药仓库、器材仓库合为一个大营区,距离团部3千米多点;我们坦克3营及其车场单独一个小营区,就在秦庄往山下不到1千米地方,距离团部也就2千米多点。3个营区在县城东侧约2千米处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结束了以营、连为单位分散住在多个村庄的局面,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队管理、装备管理、军事训练条件。


    二、为节省建房费用自制部分建筑材料


    记得开始营建时,团首长在动员大会上说到要艰苦创业建营房时,透露出军区给的建筑标准是12元/平方米,师里要扣掉2元盖大礼堂、招待所等;团里也要扣下2元盖大礼堂、洗澡堂等,全团各营连的主要营房建筑标准只有8元/平方米。不知当年国家建设标准是多少钱,单就师团两级一扣就是1/3来看,留下的标准就很低了。
    为了能在被消减去1/3经费条件下盖好营房,各单位都想了许多办法。我们3营开始自己上山打石头、烧砖、淘沙,以图在建筑材料上面减少一点经费。我连上山打过用来做营房基础的毛石,打过烧石灰的青石,干过制砖的活儿。直到后来用砖数量增大,而人工制砖速度慢、产量低,来不及供应全团都展开施工的进度,才放弃人工制砖,转而集体到城北店上村机械制砖场打工,换得机制砖回来盖营房。


    三、制砖


    营制砖任务是我们连3排担任,排长带着我们全排人员跟着秦庄民兵连长李炮旦一起干,他就是我们的制砖师傅。
    这个李炮旦是村里能人,长得一副清秀的国字脸,身材高挑,身板硬朗,干啥都是一把好手,村里的活儿没有他不会干的。同时,他又是个热心肠,乐于帮助他人。因为大队部就在7连隔壁,他和我们7连关系特别好。连里有点儿事就找他,肯定能够得到解决。
    秦庄村西路边水渠旁有2座砖窑,其中1座更好用一些,或是炮旦师傅更熟悉一些,用起来更顺手一些,我们用的就是这一座砖窑。高平农村几乎村村都有砖窑,这样的砖窑有一定公益性质,并不是专门烧那种拿出去卖的砖,而是村里人自家盖房子用的砖。村里谁家盖房要用砖,就请人来烧几窑,一般砖窑就近有制砖取土处、脱坯场子等一整套设施。
    高平砖窑建得像是一口倒扣着的高装碗,上小下大中间肚子圆呈圆锥形,窑体下1/3是向地下挖进去形成,掩在地下。窑壳上半部用废砖砌成,越向上越收口,收到窑口处就很小。窑口敞开,装窑时留下烟道通向窑口,就有了烟囱抽风助燃效果。窑内底面是圆形平地,越向上去窑壁越向内收敛,最后收口留下3、4米直径窑口。窑体外侧有一条小道从窑底盘旋而上至窑口边沿,供查看窑口火情、挑水去窑口洇窑时行走。底部窑门很窄,从外向内斜坡进去和窑内腔相通,里面和窑内腔接合处辟宽形成斗室,装窑后砖坯垒成炉壁将斗室和内窑隔开,炉壁处设有炉门,方便观察炉火、向炉膛里投煤块加料,炉勾伸进去调整炉膛煤块燃烧等。

(, 下载次数: 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