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标题: 回首儿时路:荣巷故里行(四) [打印本页]

作者: 齐物    时间: 2015-6-3 16:38
标题: 回首儿时路:荣巷故里行(四)

回首儿时路:荣巷故里行
(四)

齐物


第四编——荣巷故里的学堂路和上街行

    五百多年前,荣氏先人们为避祸求存,携家带口,从金陵一路东行,最后相中了龙山脚下的这一片水乡泽国,辛苦开辟,始有荣巷。数百年来,荣家人继续东行,扩展家族的产业,由荣巷至河埒,由河埒至锡城,再由锡城至浦江两岸,直至东渡太平洋至北美、西半球乃至全球。如今,无锡发达了,上海更发达了,就是河埒梅园一带也繁荣起来了,然而老街却衰微了,故里也破败了,鱼米之乡、水乡泽国的荣巷一去不复返,精明能干的荣氏子孙坚定地去寻找新的谋生之地,去创建他们新的荣巷了。荣巷还是荣巷,所在已将是他乡。
    五十多年前,27前辈一身征尘,进驻荣巷,亦客亦主,蓄马练兵。四十年前,又移师北上,向荣巷父老挥挥手没带去群众一针一线,却带走了大院子弟们的童年记忆和无尽怀念。那短短的十六年,荣巷没有变化子弟们却有巨大的变化,襁褓中的婴儿已成挺拔英武的青年军人。伴随着成长,他们度过了名副其实的一生中最幸福的童年,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子弟们长大后,东西南北,四方发展,处处留踪,有了自己新的谋生地和休憩地,有了新的美好家园,但是,他们却不可能再有新的荣巷了。无论荣巷如何地破旧衰微、如何地面目全非,大院子弟的寻梦童年之地却不可能是任一他乡了。荣巷不管是旺衰,所忆总还是故乡。
    对荣氏子弟来说,荣巷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数千年来,东亚大陆和华夏大地上,族群大迁徙的浪潮由北向南、从西往东,一波接一波。在这一波波的浪潮中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文明交融、人文化育,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摇篮中诞生和成长,中华子孙的百姓千家播撒万方、世代繁衍。众多的大姓世家举家举族动迁,找寻合适的生息地扎下根来,又象竹林生长,根系蔓延、四方扩展,老根、新根、更新的根,根根串联、难分难解。其间分合聚离、旺衰交替都是很平常的事,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家如此,谢家如此,荣家亦如此。永不停息的是燕儿自飞人自来,中华人文代代续。荣家自荣清老祖先至梁溪荣氏,一代一代,耕渔食蔬、殖产经商,香火延续、谱系沿承,课子齐家、光大门楣,成就了一座座王谢高堂、更多的还是寻常百姓的常屋。这是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万人大族,一个经济文化周全整合的社会有机体。如今,荣氏祖宗墓地的寻找和保护,荣氏族谱的续订补缮,荣巷店铺挨家挨户的编号登记,荣氏理事会每周一会的常年坚持,在在皆显现出这个有机体的孜孜运行。随着老荣巷的与时俱进,随着新产业新家园的陆续创生,无论在精神观念还是世俗生活中,荣氏一脉总将持续生存和发展。
    对27子弟来说,荣巷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活。数百年来,全球各地和中华民族都进入一个剧烈激荡、巨大变革的大历史大时代。在中华民族百年来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中,从南昌城、井冈山包括天福山卷起的红色铁流中,走出一支支强大的人民子弟兵队伍。他们从山区到平原、从乡村到城市。其中一支雄师劲旅:华野九纵及后身的27军由济南至上海,再由朝鲜返至松江后入驻无锡荣巷。大军所至,兵车滚滚,随军车而来的首先是将士枪炮,拖后就是家眷子弟了。和全军子弟一样,27子弟也是产自革命历史、源自红色年代、根在人民军队、活自人民群众、养在祖国各地;论起身,他们都是从天福山走来;论立足,他们都是军队的儿女;论我军的大本大源和最高宗旨,他们又都是中华子孙和人民的子弟,来自人民并最终要服务于人民。说到总根大根上,是全国人民养活了人民军队,而人民军队又保卫了人民的江山。说到一时一地上,27子弟既是军队子弟又是荣小和五中学生,其教育既有军队父母又有学校师长;其供养既要靠军费资给又最终取自社会真接取自当地;其快乐童年既熏陶于兵营大院又滋润于荣巷故里,兵营大院和荣巷故里二者难分难解,共同构建了子弟一代童年和青少年的幸福家园。随着时代的演进,作为历史造就的军队子女,27子弟也将接受历史的造化、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地生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家园。他们已经、正在和继续创造新的美好生活,少时荣巷的一页,现实生活中已翻过而情思寻梦中却久久保留、历久弥新。
    子弟们的童年生活,真正回想起来其实并不轻松也很辛苦,甚至艰辛不输镇民。这一句话能勾起大家许多的共同回忆:很多子弟们都是九、十岁就会做饭炒菜,洗衣打扫,帮带弟妹,有多少家务要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兵的孩子或当家更早,这是实话。
    每天清早,这些早当家的孩子们打开炉门,烧上早饭或去食堂打回馒头。妈妈从街上买菜回来他们也洗漱收拾好了一起吃早饭。随后和大人说再见,挎着书包踏上上学路。
    过了军部木框架的东门,孩子们也就跨过了两个世界,脚步由兵营进入了乡镇,视线由营房转到了店铺、由军人转到了乡民和镇民的身上。这些未来的小军人们东张西望、充满好奇、走走停停,天天是同一街景、天天有不同的感受,在进入校门前,自习着没有作业和分数的社会学课程。多少年以后,他们的人生阅历才给这一课程的修习水平打出了实际分数,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一课程已无法复读,这时他们才发现已从当年的学堂路走出了多远。
    蓦然回首,却已不能回头再走。

    (本集适用性有很大局限,五三往上多没上荣巷小学,五六往后及洪桥转学同学又很快停课。路虽不同却心可相通,时虽短促却愈加珍视。)


(, 下载次数: 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