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标题: 学期儿童心理解析(四)----发展关键期的概念 [打印本页]

作者: 祖老师    时间: 2015-11-16 22:45
标题: 学期儿童心理解析(四)----发展关键期的概念
本帖最后由 祖老师 于 2015-11-17 11:27 编辑

学前儿童心理解析(四)
--发展关键期的概念

    最近我又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发生了兴趣,这把年纪了也都快到了当爷做奶的时候了,虽然我当时输在了“起跑线”上,并且终生都没有赶上。但我依然在总结,人生有终点吗?现把我最近的一些读书笔记公布于众,希望大家指导批判。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在这里我是从各各角度去观察分析一个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也就是从发展的生物性、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与不平衡性(差异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总之,是从发展的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敏感而有争论的问题-----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关键期是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概念的解释可以为:通常是指某一特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以动物举例:小狼在生下后一周内将决定了它母亲给予它的一切印刻,那就是狼性。如果在这个时期被人收养,长大后它将失去它很多原始的本性,如果你把它放归自然它将无法觅食,任何一个狼“集体”都不会接纳它。根本原因是它没有狼的印刻了,留下的是人的“印记”。搜索百度看看电影《狼图腾》就明白了。小鸡、小鸭关键期则更短,在出壳后一两天内就有了母亲声音、动作的印刻。在这几天之内它们的标准就是母亲,并留下了终生的印刻。
   人是高级动物在早期发展中肯定是要具有生物属性的,同时,由于人的社会性在后天又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样他关键期的概念就要比动物复杂多了。幼儿一岁左右会走路,那是由于生理发育的原因,三岁时语言词汇是个发展的黄金期则是社会性的表现。母亲教他说啥他学啥,教他那种方言或者外国语他就学啥,这就是语言的印记。也就是说他此时已经站在了语言的“起跑线”上了。无论将来在“跑”的过程中如何“变道”,但这个时候的印记是要带终生的。由此可以说人的语言在三岁时期是个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时期”),前提条件是他的语言功能已经具备了。
   但实际生活中有的孩子在关键期发展的并不理想,却在后来飞速发展,并且后来者居上。也就是说"起跑”慢了,但后来追上了。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在起作用。生物性上的落后社会性上的追赶。但无论如何不能说关键期不重要,因为他本来可以毫不费力的起跑,却在后期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刺激和相当量的努力下完成了。为什么后来者居上?又是上面说过的,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灵活的动作功能、抽象的语言系统、动力充沛的情感、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里可以举一个事例说明。
   我娃小学时候有个同学叫x蕾,眼神呆滞,表情木讷、数学应变能力差(我曾经当过她的业余奥数老师),她妈说:“我这娃咋这笨啊?”但若干年后她却考上了研究生。反之,很多当时很活泼聪慧的娃却极其一般了。当然,我们不能以学历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一个高学历的人未必有高能力,这是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唯学历论“的结果,但不管咋说这个本来已经被家长老师看来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娃,事实是后来者居上了。由此看来对于儿童关键期的教育问题确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人生的“跑道”上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关键期只能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了,因为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一定是要符合他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应的内容,如果错过了就说滞后(“起跑慢“了)。但据我观察如今的教育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多数是不相对应,是在超前了,也就是说那个“起跑线”被人为地向后移了,也就意味着儿童提前“起跑”了。社会上的小学奥数班、疯狂英语班、金笔作文班......铺天盖地,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想让娃输在“起跑线”上就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花费高昂的学费、付出大量的陪读时间不说了,得到的却是儿童天性的失去过早的厌学心理的产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教育上的极“左”思潮,违反客观规律,将标准“起跑线”后移。学商是为了赚钱,家长是受骗上当,而最终坑害的是儿童。
   教育既然是一门科学,那就是一定有其发展的规律,天才儿童毕竟是极少数,国家编制的教材总不是为天才而编制的吧?把特殊当一般来宣传就是在欺骗坑害人。还是那句话:儿童关键期的学习一定是有与之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应的内容。超前了不但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反而是对儿童后期学习的发展在设置障碍。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科学态度办事,在标准的“起跑线”上“起跑”,在规定的“变线道”上“变道”,那样娃就跑得轻松了。人都想提前“起跑”提前到达”终点“,可谁又能给我说清楚人生的“终点”在哪里?
        

(, 下载次数: 2606)